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793篇 |
免费 | 112篇 |
国内免费 | 27篇 |
专业分类
932篇 |
出版年
2025年 | 2篇 |
2024年 | 22篇 |
2023年 | 30篇 |
2022年 | 18篇 |
2021年 | 36篇 |
2020年 | 70篇 |
2019年 | 73篇 |
2018年 | 74篇 |
2017年 | 40篇 |
2016年 | 57篇 |
2015年 | 27篇 |
2014年 | 49篇 |
2013年 | 115篇 |
2012年 | 29篇 |
2011年 | 44篇 |
2010年 | 28篇 |
2009年 | 32篇 |
2008年 | 24篇 |
2007年 | 20篇 |
2006年 | 15篇 |
2005年 | 21篇 |
2004年 | 9篇 |
2003年 | 12篇 |
2002年 | 8篇 |
2001年 | 9篇 |
2000年 | 6篇 |
1999年 | 5篇 |
1998年 | 6篇 |
1997年 | 1篇 |
1996年 | 7篇 |
1995年 | 2篇 |
1994年 | 4篇 |
1993年 | 6篇 |
1992年 | 2篇 |
1991年 | 2篇 |
1990年 | 1篇 |
1989年 | 1篇 |
1988年 | 2篇 |
1987年 | 1篇 |
1986年 | 1篇 |
1985年 | 3篇 |
1984年 | 3篇 |
1983年 | 2篇 |
1982年 | 3篇 |
1981年 | 2篇 |
1980年 | 1篇 |
1979年 | 4篇 |
1976年 | 2篇 |
197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9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731.
732.
摘 要:面孔识别包括熟悉面孔识别和陌生面孔识别,两者之间的差异已经得到了多方面的证明。神经生理学的研究发现,识别陌生面孔和熟悉面孔所激活的脑区存在差异,与识别陌生面孔相比,识别熟悉面孔的脑区活动范围更大,包括双侧前额叶、单侧颞叶、海马回、杏仁核、后扣带回和右下额叶。并且也存在脑电的差异,比如 N400和P600的差异。对陌生面孔和熟悉面孔识别具有相同影响的因素有:遮挡、倒置等;具有不同影响的因素有:视角、表情、内外部特征等。文章也探讨了陌生面孔变成熟悉面孔的过程,以及在这一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编码形式等。 相似文献
733.
734.
采用线索化范式, 通过实验任务设计线索与靶子不同的关联并鼓励被试采用不同的搜索策略, 探讨线索与靶子间的知觉关联、语义关联及特征独子检测模式、特征搜索模式对注意捕获的作用。通过线索无效条件和线索有效条件反应时之差判断每一条件下的捕获量, 并综合各条件的反应情况做出结论如下:(1)线索与靶子的知觉关联调控注意捕获, 其效应不受语义关联和搜索策略影响; (2)线索与靶子的语义关联只在排除知觉关联后调控注意捕获; (3)控制知觉关联和语义关联后, 特征搜索模式不影响注意捕获, 而特征独子检测模式对注意捕获有影响。这表明语义知识和知觉经验根据当前任务要求共同作用指导个体的视觉加工, 表现了人类加工系统的灵活性和可调节性。 相似文献
735.
N170是在面孔刺激呈现后的130-200ms记录到的并在160~170ms时达到峰值的一种脑电负成分。目前, 在N170的研究中存在争议性的问题有:N170反映面孔结构编码还是面孔特征编码; N170是否是面孔特异性成分; 以及N170是否受注意的影响等。这些争议也为N170后续研究指明了方向, 即探讨结构编码和特征编码在诱发N170成分上起着怎样的作用; 比较不同熟悉度的刺激材料所诱发的N170反应差异; 探讨N170成分与识别电位间的关系;采用多研究方法的结合从不同层面深入揭示N170的认知机制。 相似文献
736.
面孔偏好和吸引力偏好是新生儿(0~1个月)面孔识别中两种重要的偏好现象。面孔偏好(face preference)是指呈现面孔和非面孔刺激时个体偏好面孔的现象;吸引力偏好(attractiveness preference)是指呈现面孔刺激时个体偏好有吸引力面孔的现象。文章从行为研究和原因探析两个方面对新生儿面孔偏好和吸引力偏好的研究概况进行了介绍,认为主体、客体、环境三方面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新生儿的面孔识别行为,指出未来的研究还应在实验对象、实验材料等方面进一步努力。 相似文献
737.
本研究采用眼动追踪技术,从注意的角度考察面孔加工中热情和能力的关系。结果发现:热情面孔比能力面孔的首次注视到达时间更短;热情面孔的注视次数显著多于能力面孔,且总注视时间更长;在趋避判断的消极条件下,个体更倾向于对热情面孔做出回避的判断且反应时更长,在积极条件下则不存在显著差异。这表明,相比于能力面孔,个体对热情面孔注意更加警觉、注意维持更久,回避消极热情面孔的倾向更强。因此,热情面孔在注意和行为判断过程中对个体更加重要,即面孔加工中存在热情优先效应。 相似文献
738.
摘 要 面孔情绪识别过程中的多感觉通道效应指参与刺激加工的各个通道对面孔表情认知的综合影响。研究者们通过行为实验、事件相关电位以及脑成像技术等对该过程中的多个获取信息的通道进行研究,肢体表情、情绪性声音、特定气味能系统地影响面孔表情的情绪识别。一系列的研究对多通道效应的作用时间、潜在作用机制、相关激活脑区进行了探索。未来的研究可以整合脑网络的技术,并结合其他学科的新技术以更细致具体地考察这些通道下信息的物理属性所起的作用。关键词 面孔表情 多通道效应 面孔情绪识别 肢体表情 情绪性声音 嗅觉信号 相似文献
739.
Belief in a just world has been linked to high interpersonal trust and less suspicion of deception. We therefore predicted people with a strong dispositional belief in a just world to have low motivation to accurately detect deception. Accordingly, we hypothesized such a belief to be negatively related to accuracy in deception detection. Furthermore, research on Terror Management Theory has indicated that culturally shared values, such as justice, become more important after mortality salience. Thus, we assumed engaging in justice concerns after a death threat is especially relevant for people with a strong belief in a just world, and further, that accurate deception detection is a matter of justice. Based on this reasoning, we expected people with a strong belief in a just world to have an increased motivation to accurately detect deception after mortality salience. Consequently, we hypothesized dispositional differences in belief in a just world to be unrelated to accuracy in deception detection after mortality salience. In line with these predictions, our study revealed that participants with a strong (vs. weak) belief in a just world were worse in deception detection unless they had first been reminded of their mortality. 相似文献
740.
Jennifer S. Burt Debra Jared 《Quarterly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2006)》2016,69(7):1302-1321
In Experiment 1, university students classified on lexical expertise on the basis of spelling plus nonword pronunciation accuracy made lexical decisions to homophones and control words. Homophones were accepted as words more slowly than control words, but lexical experts showed a smaller homophone cost than the less skilled group. In Experiment 2, similarly classified groups showed a large difference in their ability to detect homophones, with the low-expertise group showing a yes bias to high-frequency words, and having difficulty detecting homophones when mate-frequency was low. The results suggest superior use of orthography in the lexical experts and more reliance on semantic information in nonexperts, and support the importance of facility with orthography–phonology mappings in lexical expertise.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