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598篇 |
免费 | 155篇 |
国内免费 | 54篇 |
专业分类
1807篇 |
出版年
2025年 | 6篇 |
2024年 | 50篇 |
2023年 | 72篇 |
2022年 | 19篇 |
2021年 | 47篇 |
2020年 | 105篇 |
2019年 | 97篇 |
2018年 | 59篇 |
2017年 | 89篇 |
2016年 | 99篇 |
2015年 | 51篇 |
2014年 | 66篇 |
2013年 | 180篇 |
2012年 | 57篇 |
2011年 | 56篇 |
2010年 | 44篇 |
2009年 | 73篇 |
2008年 | 72篇 |
2007年 | 68篇 |
2006年 | 52篇 |
2005年 | 57篇 |
2004年 | 47篇 |
2003年 | 53篇 |
2002年 | 43篇 |
2001年 | 39篇 |
2000年 | 24篇 |
1999年 | 17篇 |
1998年 | 13篇 |
1997年 | 9篇 |
1996年 | 21篇 |
1995年 | 13篇 |
1994年 | 10篇 |
1993年 | 8篇 |
1992年 | 14篇 |
1990年 | 8篇 |
1989年 | 6篇 |
1988年 | 5篇 |
1987年 | 2篇 |
1986年 | 6篇 |
1985年 | 5篇 |
1984年 | 4篇 |
1983年 | 6篇 |
1982年 | 3篇 |
1981年 | 4篇 |
1980年 | 4篇 |
1979年 | 5篇 |
1978年 | 6篇 |
1977年 | 7篇 |
1976年 | 2篇 |
1975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8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31.
332.
G-DINA模型是DINA 模型的一般化模型,具有补偿性和饱和性两个主要特征。G-DINA模型的补偿性特征契合了语言测验的综合性和多元性,G-DINA模型的饱和性特征则可以比较理想地应对语言技能的抽象性和难区分性。此项研究以代表性的语言测验类型阅读测验为案例,应用G-DINA模型对1029名被试的PISA英语阅读测验结果进行实证分析,证明了两个假设:补偿饱和型认知诊断模型对多元抽象的语言测验的适应程度较高;G-DINA这一新生认知诊断模型可以被用来诊断较为复杂抽象的语言测验,且经得起统计学和语言学理论的双重考验。 相似文献
333.
前人的研究发现,汉语时间-空间隐喻的加工表现出一定的垂直偏向性。本文两个实验采用空间启动的范式,考察汉英双语者二语(英语)经验对汉语时间-空间隐喻加工偏向性的影响。实验1以中国内地汉英双语大学生为被试,结果发现,在垂直空间启动条件下,被试的反应时更快,垂直性时间问题的反应时最短,正确率最高,即表现出时间-空间隐喻加工的垂直偏向性,这说明英语经验未影响汉语时间-空间隐喻加工的垂直偏向性。实验2采用英语熟练程度更高,来自我国港、澳地区的汉英双语大学生为被试,得到了和实验1类似的结果。两个实验结果表明,对于非平衡的汉英双语者而言,英语经验并未对汉语母语时间-空间隐喻加工的偏向性产生影响,汉语时间-空间隐喻加工的垂直偏向性表现出相当程度的稳固性。 相似文献
334.
采用ERP技术考察了汉语母语者,英语动词三种屈折变化形式加工机制的差异。结果发现,英语动词进行式的屈折变化形式- ing的错误使用诱发了P600成分;完成式的屈折变化形式- ed的错误使用诱发了N400成分;完成式中没有明显屈折变化标识的不规则词的错误使用没有诱发典型的ERP成分。研究结果表明:对于缺乏英语使用环境、母语为汉语的晚期英语学习者来说,屈折变化形式- ing,完成式规则动词的变化形式- ed和没有明显形态变化标识的不规则动词的变化形式具有不同的加工机制,前者可能处于由陈述性记忆系统向程序性记忆系统加工的转变过程中,而后两者更多地由陈述性系统进行加工。这种加工机制的差异可能与动词屈折变化规则的复杂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335.
研究安排了交流任务和个人迁移任务,创设了三种交流语境,比较不同语境下交流学习双方的语言准确性。结果显示:(1)三种语境中仅语言交流时语言准确性水平最高,交流语境中的对象可视性阻碍了语言准确性提高的速率,表情可视性降低了语言准确性水平;交流语言相似性水平高的被试,语言准确性水平提高的效率和效果均高于低的一方;(2)交流任务中仅语言交流时语言准确性最高,个人任务中对象可视语境下准确性最低;和交流任务相比,高相似被试个人任务中的准确性更高。表明:语言认知不完全代表交流认知,对象可视性阻碍语言认知和交流认知水平,表情可视性辅助语言共同提高交流认知水平。 相似文献
336.
利用ERP技术,考察个体的主动性控制在语言转换线索加工阶段的作用。实验采用线索化的语言转换范式,要求汉–英双语者根据线索使用汉语或英语对图片进行命名,记录线索加工阶段的脑电成分。采用AX连续执行测验(AX-Continuous Performance Test)中AY试次的错误率作为主动性控制参与程度的指标。结果发现,在线索呈现后的200-350 ms和350-500 ms两个时间窗口,转换试次比重复试次诱发了更负的N2波幅和晚期负波,而且AY试次的错误率可以显著地预测转换试次的N2和晚期负波的波幅。结果表明,语言转换的线索加工可区分为由主动性控制调节的两个阶段,即“与非目标语言任务图式的分离”和“转入目标语言任务图式”的阶段。本研究为主动性控制参与语言转换过程提供了直接的实验证据。 相似文献
337.
Byeong-uk Yi 《Frontiers of Philosophy in China》2014,9(4):498-522
This paper presents an interpretation of Gongsun Long's white horse paradox. The Chinese sentence he uses to state his main thesis (Bai ma fei ma) has two potential readings: (a) The white horses are not horses. (b) The white horses are not the horses Although (a) gives the usual and correct reading of the sentence, according to the interpretation, Gongsun Long takes it to state (b). He gives good arguments for (b) while taking them to establish (a) as well, for he fails to distinguish between the two different theses. In presenting this interpretation, the paper gives an account of the function of numeral classifiers and discusses the semantics of count nouns in languages with no grammatical number system, including classical Chinese and classifier languages (e.g., contemporary Chinese). 相似文献
338.
Roger T. Ames 《Frontiers of Philosophy in China》2015,10(2):167
In this essay, inspired by the somatic turn in philosophy initiated by Richard Shusterman, I want to invoke the language of classical Confucian philosophy to think through the best efforts of William James and John Dewey to escape the mind-body and nature-nurture dualisms—that is, to offer an alternative vocabulary that might lend further clarity to the revolutionary insights of James and Dewey by appealing to the processual categories of Chinese cosmology. What I will try to do first is to refocus the pragmatist’s explan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ind and body through the lens of a process Confucian cosmology. And then, to make the case for James and Dewey, I will return to the radical, imagistic language they invoke to try and make the argument that this processual, holistic understanding of “vital bodyminding” is in fact what they were trying to say all along. 相似文献
339.
具身认知理论是目前认知科学领域中最新的研究范式和取向, 它认为人的认知过程依赖于感知和动作系统, 强调身体在认知中发挥重要作用。具身语言理解则认为, 身体、动作和知觉系统在语言认知中也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文章在简要回顾具身语言理解的相关理论如索引假设、浸入式经历者框架、语言神经理论的基础上, 重点从语言理解的四个层面的实证研究, 即音位、单词、句子、语篇, 证实具身语言理解的观点。未来的研究应该着眼于用具身认知观点来解释更高级的抽象语言表征, 具身单词、句子、语篇的具体表征形式, 并利用具身语言认知的观点进行认知的本土化研究。 相似文献
340.
运用跨语言即时启动和延时启动范式,要求被试完成生物属性的语义判断任务,研究语言理解转换中非目标语言影响目标语言语义理解的时间进程。实验1非目标语言为英文,目标语言为中文,结果表明,无论是即时启动(t = -0.423, p = 0.676),还是延时启动(t = -0.82, p = 0.419),语义相关组与语义无关组都无显著差异。实验2非目标语言为中文,目标语言为英文,结果表明,在即时启动条件下,语义相关组显著快于语义无关组(t = -3.05, p = 0.006),但延时条件下语义相关组与语义无关组无显著差异(t = -0.63, p = 0.536)。综合两个实验结果表明,晚期熟练双语者在双语语言理解转换过程中语义的即时启动影响存在不对称性,语义相关的非目标语言中文对目标语言英文语义理解起促进作用;但是语义启动效应没有得到延时体现。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