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66篇
  免费   177篇
  国内免费   167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66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43篇
  2020年   92篇
  2019年   90篇
  2018年   58篇
  2017年   87篇
  2016年   98篇
  2015年   49篇
  2014年   66篇
  2013年   179篇
  2012年   55篇
  2011年   54篇
  2010年   44篇
  2009年   71篇
  2008年   72篇
  2007年   68篇
  2006年   52篇
  2005年   57篇
  2004年   47篇
  2003年   53篇
  2002年   43篇
  2001年   39篇
  2000年   24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21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5篇
  1978年   6篇
  1977年   7篇
  1976年   2篇
  197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41.
从医疗语言看医学特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言是人类的生存方式之一,医学也是人类的生存方式之一.语言与医学的相通和交融,形成了一门新的交叉性、应用性、边缘性学科--医疗语言学.在医疗环境里,透过人类最活跃、最直接、最形象性的语言,可以深切感受到医疗过程中的人文关怀和医学的人文本质.  相似文献   
242.
The author worked as a psychoanalyst for 5 years in Germany. In this paper, he attempts to answer the question ‘How was it possible that, in spite of his imperfect knowledge of German, notwithstanding a deepening understanding of the language during his residence in the country, he was able to successfully treat so many patients?’ He starts by putting forward some distinctions between the activity of interpretation as translation of the unconscious with the patient in session and the activity of translation of texts. After a brief exegetic review of the myths of Babel and Pentecost, he suggests that the analyst working in a foreign language moves between ‘the confusion of tongues’ and the ‘gift of tongues’, that is, between Babel and Pentecost. He presents some vignettes to illustrate typical situations he encountered in his practice. Finally, he draws some conclusions from this experience of psychoanalytic polyglotism, mainly on the basis of the communicative function that modern infant research assigns to affect attunement and verbal language.  相似文献   
243.
王娟  张积家 《心理科学进展》2012,20(8):1159-1168
颜色词与颜色认知的关系是语言影响认知的重要领域.不同民族之间存在着语言和文化的差异.对于颜色词与颜色认知的关系,一直就存在着普遍进化理论和语言相对论的争论.既往研究通过哲学思辨、命名和计算、颜色分类、颜色记忆和颜色搜索等多种范式对颜色词与颜色认知的关系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讨,使该领域的研究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局面.  相似文献   
244.
运用跨语言即时启动和延时启动范式,要求被试完成生物属性的语义判断任务,研究语言理解转换中非目标语言影响目标语言语义理解的时间进程。实验1非目标语言为英文,目标语言为中文,结果表明,无论是即时启动(t = -0.423, p = 0.676),还是延时启动(t = -0.82, p = 0.419),语义相关组与语义无关组都无显著差异。实验2非目标语言为中文,目标语言为英文,结果表明,在即时启动条件下,语义相关组显著快于语义无关组(t = -3.05, p = 0.006),但延时条件下语义相关组与语义无关组无显著差异(t = -0.63, p = 0.536)。综合两个实验结果表明,晚期熟练双语者在双语语言理解转换过程中语义的即时启动影响存在不对称性,语义相关的非目标语言中文对目标语言英文语义理解起促进作用;但是语义启动效应没有得到延时体现。  相似文献   
245.
数学应用题中的语言成分可能对被试问题解决过程产生复杂影响。通常, 这种影响对所有被试并非完全一致, 而是具体数学题目特征与特定被试的认知特性之间交互作用的结果。本研究采用多元随机效应项目反应理论模型的建模方法, 分析了数学应用题中语言成分对问题解决过程的影响。该方法的优势在于它不仅分析了语言成分对数学问题解决过程的平均效应, 同时给出了相应的随机效应, 揭示了相应成分对不同个体问题解决过程的具体影响程度。结果表明, 较难的项目倾向于单词更多, 命题密度更高, 要求对图/表信息进行编码和转译, 或者根据问题表述生成数学公式。项目命题密度影响效应存在着显著的个别差异。项目命题密度对能力较低的被试的影响高于对能力较高的被试的影响。  相似文献   
246.
探讨并分析严重胫骨骨折的手术方式。2003年9月-2010年12月我院收治的86例严重胫骨骨折进行随机分组治疗,外固定架组39例,钢板组47例,分析两组并发症及骨折愈合时间。结果86例患者均进行随访,随访时间7个月~28个月,平均10.3个月,钢板组并发症多,骨折愈合时间短,外固定架组愈合时间长。严重胫骨骨折临床多见,应根据其类型选择合理的钢板或外固定架进行治疗固定,使患者获得最佳效果。  相似文献   
247.
"继善成性"是易学哲学的重要问题.朱熹解释"继善成性"总体上不是为字义的通顺,而在为他的理学本体论作论证.理上气下的基本原则通过易学的语言进一步得到贯彻.善与性、天与人、未发与已发、天理流行与人物成性等,虽也体现了天人之间的密切关联,但又不能将一般天理与已具形质的人性混淆起来."继善成性"说的优长,就在于它将由天至人的生成序列,解释为一个以天道为本而构筑本性的思辨逻辑,同时兼顾个体形质生成带来的特殊性.而本性只是"存"而非"成",以卫护本然之性纯善无恶的假定.  相似文献   
248.
文化适应是一个描述民族文化关系的重要概念,它指的是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文化体系间由于持续接触、相互影响而造成一方或双方发生的大规模文化变迁。本文透过中亚东干人在不同民族文化的接触中其语言变迁的过程,对人类文化适应这一重要的文化现象进行了考察。笔者认为,东干人学习使用范围较广的其他民族语言的事实,不仅表现出其自身较强的文化适应性,而且反映出一种对本民族成员所需社会文化资源和未来发展机会的积极争取。  相似文献   
249.
介绍了近年来语言和颜色范畴知觉关系研究的新进展, 特别是颜色范畴知觉效应的偏侧化、婴幼儿颜色范畴知觉的特点等。同时指出了今后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如颜色范畴知觉效应偏侧化与语言的关系、右脑语言优势者颜色范畴知觉的特点、颜色加工脑区和语言加工脑区之间的关系以及婴幼儿颜色范畴知觉特点的追踪研究等。  相似文献   
250.
Frank MC  Tenenbaum JB 《Cognition》2011,120(3):360-371
Children learning the inflections of their native language show the ability to generalize beyond the perceptual particulars of the examples they are exposed to. The phenomenon of “rule learning”—quick learning of abstract regularities from exposure to a limited set of stimuli—has become an important model system for understanding generalization in infancy. Experiments with adults and children have revealed differences in performance across domains and types of rules. To understand the representational and inferential assumptions necessary to capture this broad set of results, we introduce three ideal observer models for rule learning. Each model builds on the next, allowing us to test the consequences of individual assumptions. Model 1 learns a single rule, Model 2 learns a single rule from noisy input, and Model 3 learns multiple rules from noisy input. These models capture a wide range of experimental results—including several that have been used to argue for domain-specificity or limits on the kinds of generalizations learners can make—suggesting that these ideal observers may be a useful baseline for future work on rule learnin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