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25篇
  免费   394篇
  国内免费   296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54篇
  2022年   38篇
  2021年   81篇
  2020年   142篇
  2019年   186篇
  2018年   146篇
  2017年   213篇
  2016年   159篇
  2015年   119篇
  2014年   116篇
  2013年   508篇
  2012年   122篇
  2011年   131篇
  2010年   67篇
  2009年   162篇
  2008年   152篇
  2007年   163篇
  2006年   141篇
  2005年   158篇
  2004年   121篇
  2003年   111篇
  2002年   90篇
  2001年   89篇
  2000年   57篇
  1999年   41篇
  1998年   56篇
  1997年   40篇
  1996年   29篇
  1995年   57篇
  1994年   19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8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3篇
  1985年   11篇
  1984年   11篇
  1983年   11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7篇
  1980年   12篇
  1979年   10篇
  1978年   6篇
  1977年   8篇
  1976年   3篇
  1975年   2篇
  1974年   4篇
  197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孟迎芳  董月晴  陈荃 《心理学报》2021,53(5):469-480
Swallow和Jiang (2010)最早发现, 编码时的目标探测会促进同时呈现的背景信息在随后记忆测验中的表现, 并将这一现象称为注意促进效应(Attentional Boost Effect, ABE)。随后研究发现这一现象并不会出现在概念内隐测验中, 由此提出目标探测主要促进的是背景信息的知觉加工, 而非语义加工。本研究通过3个实验, 操纵了对背景信息的编码加工类型(知觉加工或概念加工)。结果发现, 当与目标探测同时进行的是对背景信息的概念加工任务, 则ABE会出现在随后的概念内隐测验中。反之, 当对背景信息进行的是知觉加工任务时, 则ABE会出现在随后的知觉内隐测验而不是概念内隐测验中。这些结果表明, 目标探测既可能促进背景信息的知觉加工, 也可能促进背景信息的语义加工, 但只有在目标探测下背景信息的编码加工与随后内隐测验中所依赖的提取加工具有一致性, 才会产生ABE。  相似文献   
72.
通过3个研究探讨异质性高自尊与物质主义的关系, 以及在自我威胁情境下异质性高自尊与物质主义的关系是否会发生变化。研究1采用问卷法考察异质性高自尊与物质主义的相关关系, 结果发现, 安全高自尊者的物质主义显著低于脆弱高自尊者; 研究2通过要求不同高自尊者与吸引力高/低的同性进行对比操纵自我威胁, 然后测量外显物质主义, 结果发现, 在吸引力威胁情境下, 安全高自尊者的外显物质主义显著低于脆弱高自尊者的外显物质主义; 研究3通过虚拟的智力测验排名反馈操纵自我威胁, 然后测量内隐物质主义。结果发现, 在智力威胁情境下, 安全高自尊者的内隐物质主义显著低于脆弱高自尊者的内隐物质主义。据此可认为, 异质性高自尊既是解开高自尊与物质主义矛盾关系的切入点, 也是瓦解自我威胁与物质主义正向关系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73.
Decision making is a two‐stage process, consisting of, first, consideration set construction and then final choice. Decision makers can form a consideration set from a choice set using one of two strategies: including the options they wish to further consider or excluding those they do not wish to further consider. The authors propose that decision makers have a relative preference for an inclusion (vs. exclusion) strategy when choosing from large choice sets and that this preference is driven primarily by a lay belief that inclusion requires less effort than exclusion, particularly in large choice sets. Study 1 demonstrates that decision makers prefer using an inclusion (vs. exclusion) strategy when faced with large choice sets. Study 2 replicates the effect of choice set size on preference for consideration set construction strategy and demonstrates that the belief that exclusion is more effortful mediates the relative preference for inclusion in large choice sets. Studies 3 and 4 further support the importance of perceived effort, demonstrating a greater preference for inclusion in large choice sets when decision makers are primed to think about effort (vs. accuracy; Study 3) and when the choice set is perceived as requiring more effort because of more information being presented about each alternative (vs. more alternatives in the choice set; Study 4). Finally, Study 5 manipulates consideration set construction strategy, showing that using inclusion (vs. exclusion) in large choice sets leads to smaller consideration sets, greater confidence in the decision process, and a higher quality consideration set.  相似文献   
74.
A new dopaminergic regulation hypothesis is proposed based on two experiments exploring eye-movement effects. In the Eye Movement Desensitization and Reprocessing (EMDR) and Saccade-Induced Retrieval Enhancement (SIRE) domains, eye-movement mechanisms are mainly studied with explicit measures. Here implicit and explicit measures of emotion and memory for positive and negative pictures were investigated after eye movements or fixation in extreme right-handers. Eye movements enhanced explicit recognition predominantly for negative pictures. The absence of implicit repetition priming in both experiments supported a dissociation between implicit and explicit memory. Motivational eye-movement effects emerged but implicit and explicit affect remained unchanged. Experiment 2 revealed, after initial freezing to negative pictures, an acceleration, particularly of approach responses. Eye movements are postulated to foster approach towards negative memories, and promote, though dopaminergic pathways from the Superior Colliculus, enhanced explicit memory and active emotion regulation, primarily in persons with a collateralization of eye and dopamine dominance.  相似文献   
75.
大学生身体自尊是如何随年代变化的呢?研究对2004年至2016年107篇使用身体自尊量表的研究进行了横断历史研究,涉及大学生30738名。结果显示:(1)我国大学生身体自我价值感、运动能力和身体素质与年代有着显著正相关关系;(2)男女大学生身体自尊水平都有了一定提升;(3)男生在身体自尊各个因子的得分高于女生0.2~0.3个标准差,显示出了大学生在身体自尊水平上的性别差异;(4)从大学生整个群体来看,经济因素、高等教育因素与大学生身体自尊具有显著相关,而从不同性别群体来看,经济因素与人口压力对于男大学生的身体自尊影响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76.
基于生态系统理论和认知易感性模型,本研究拟探讨初中生亲子关系对抑郁的影响及作用机制,采用问卷法对813名初中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1)亲子关系、自尊、情绪弹性与抑郁之间呈两两显著相关,且亲子关系能显著负向预测抑郁;(2)自尊和情绪弹性在亲子关系与抑郁之间起显著的中介作用,具体包括三条路径:一是自尊的单独中介作用;二是情绪弹性的单独中介作用;三是自尊和情绪弹性的序列中介作用。本研究揭示了初中生亲子关系通过内在心理因素对抑郁水平产生影响的作用机制,为进一步提升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提供了指导性建议。  相似文献   
77.
目的:研究探讨了单类内隐联想测验(Single Category 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SC-IAT)测量中学生良心的可行性,并分析内隐良心和外显良心的关系。方法:采用E-prime3.0软件编制SC-IAT良心测量程序,测量了中学生内隐良心; 采用青少年良心问卷测量了中学生的外显良心,并运用相关技术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结果:SC-IAT实验中,中学生良心的内隐效应显著,且不存在性别、独生与否、学段、家庭结构、家庭所在地等人口统计学指标上的显著差异; 内隐良心与外显良心之间的相关不显著。结论:(1)中学生良心存在积极内隐效应;(2)外显良心和内隐良心相互分离,是两个不同的建构。  相似文献   
78.
目的:以中国青少年为被试样本,整合已有自尊与宽恕关系的研究,运用元分析技术,明晰二者之间的整体关系,分析以往研究结论产生分歧的原因。方法:采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Web of Science等检索系统搜索自尊与宽恕的相关文献,遴选出符合元分析研究标准的有效文献31项,70个独立样本,共计被试31516名。结果:(1)自尊与宽恕间存在中度相关,自尊可正向预测宽恕,验证了高自尊者易宽恕。(2)自我宽恕比人际宽恕与自尊的关系更为密切。(3)宽恕测量工具、被试类别、宽恕结构对自尊与宽恕的关系调节作用明显,性别无显著调节效应。  相似文献   
79.
80.
本文基于资源保存理论,探讨职场不文明行为对组织公民行为的影响机制及作用边界。通过问卷调查315份员工和领导的配对样本数据,结果表明:职场不文明行为负向预测组织公民行为,情绪耗竭、组织自尊中介了职场不文明行为与组织公民行为间的关系;心理韧性调节了情绪耗竭、组织自尊在二者间的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