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80篇
  免费   141篇
  国内免费   111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35篇
  2022年   30篇
  2021年   54篇
  2020年   89篇
  2019年   105篇
  2018年   87篇
  2017年   89篇
  2016年   83篇
  2015年   48篇
  2014年   95篇
  2013年   222篇
  2012年   31篇
  2011年   55篇
  2010年   32篇
  2009年   49篇
  2008年   43篇
  2007年   50篇
  2006年   43篇
  2005年   48篇
  2004年   33篇
  2003年   40篇
  2002年   32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9篇
  1977年   3篇
  1976年   8篇
  1975年   1篇
  197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1.
采用追踪设计对438名学前儿童母亲进行问卷调查研究,主要探讨了母亲元情绪理念与学前儿童社会适应的相互作用关系。交叉滞后分析结果表明:(1)相邻两次测量的母亲各元情绪理念之间,社会适应各指标之间均具有中等程度的稳定性;(2)同一时间点的母亲各元情绪理念与儿童社会适应各指标之间均显著相关;(3)母亲元情绪理念与儿童社会适应之间部分存在着相互作用关系:控制了变量自身的连续性后,前测的母亲情绪教导显著正向预测后测的儿童敏感合作;前测的母亲情绪不干涉显著正向预测后测的儿童愤怒攻击、焦虑退缩行为;反过来,前测的儿童敏感合作能正向预测后测的母亲情绪教导,显著负向预测情绪不干涉、情绪摒除和情绪紊乱;前测的焦虑退缩能显著正向预测后测的母亲情绪摒除和情绪紊乱。  相似文献   
212.
闫国利  孟珠 《心理科学》2016,39(3):587-592
快速启动范式(Sereno & Rayner, 1992)是一种基于呈现随眼动变化技术而设计的眼动范式,主要用于研究中央凹视野内字词识别的瞬时启动,通过精确控制启动条件和启动时窗,以考察词汇通达过程中词汇水平(如,词频、词长等)、亚词汇水平(如,语音、语义、字形等)信息的加工时序。本文从基本原理、设计基础、应用领域、注意事项等方面对快速启动范式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解读和介绍,并结合已有的研究成果,指出了该范式在汉语阅读中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13.
Behavior Theory and Philosophy, masterfully edited by Lattal and Chase, is a collection of 21 papers by major behaviorists, presented and discussed at a conference on the intersection of philosophy and behavior analysis held at West Virginia University in 2000. The chapters in Part I are devoted to philosophy of science (causality, constructs, theory, explanation, reductionism) and the relations among behavior analysis and several contemporary philosophical movements (humanism, empiricism, pragmatism, selectionism, analytic philosophy). Part II examines behavior‐analytic interpretations of mentalistic concepts (intention, imagination, ethics, cognition). Part III presents extensions and applications of basic research in behavior analysis (verbal behavior, creativity, development, education, disability, and corporate culture). The publication of this book signals that behaviorism has developed mature philosophical foundations.  相似文献   
214.
我国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需要诺贝尔奖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1世纪中国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需要以诺贝尔奖级研究为战略目标。其实现需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战略管理基础研究,可能较早取得突破的优先学科领域战略管理规划,世界级医学科学家为首的战略管理主体,系统有力的战略管理措施,优良的战略管理“土壤”。  相似文献   
215.
适宜技术与诊疗最优化的可行性研究   总被引:10,自引:8,他引:2  
在案例分析的基础上,作出了医生是临床诊疗中适宜技术的主要选择者的判断;论证了运用适宜技术实现诊疗最优化的可行性;认为适宜技术难以选择和实施的主要原因是利益关系、责任心不强和管理措施不到位;提出了必须着力培育适合于适宜技术生长的土壤的对策,即:实行政策引导与资金支持、进一步加大监管力度、营造良好的氛围、高度重视并加强医生道德素质的培养.  相似文献   
216.
综述了音节在语言产生中的作用。首先简单介绍了音节的概念;然后介绍了两类语言产生理论关于音节存储和音节如何起作用的不同观点;第三,从实验研究的主要范式和主要问题两个方面分析了目前在语言产生领域对音节的研究成果及存在的问题。主要的研究范式有:掩蔽启动范式、重复启动范式、内隐启动范式和图画-词汇干扰实验范式。研究的主要问题有:音节是否是言语产生中的功能单位,音节在言语产生中是如何起作用的,以及音节启动效应的发生位置。最后根据汉语音节的特点,分析了汉语词汇产生中对音节的研究以及今后的研究趋势  相似文献   
217.
学习动机、元认知对学业成就的影响   总被引:24,自引:2,他引:22  
张宏如  沈烈敏 《心理科学》2005,28(1):114-116
以202名大学生为被试,测量研究了学习动机、元认知与学业成就的关系.结果表明,元认知、学习动机与学业成就之间是相关的。认知驱动力、自我提高内驱力与元认知和学业成就呈正相关,而附属内驱力与学业成就呈负相关。认知驱动力和自我提高内驱力对学业成就和元认知存在显著回归效应。  相似文献   
218.
关于健康观认知构造的中日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研究的目的是揭示大学生关于健康观的认知构造,并对中日大学生健康观的认知构造进行比较。通过对收集到的日常生活的健康观数据进行处理,制成了一个包含50个项目的问卷,然后对收集到的儿8名日本大学生和81名中国大学生的数据进行了因子分析,得到了健康观认知构造的五个因子,即“自律性”(因子Ⅰ)、“主观自我”(因子Ⅱ)、“身体因素”(因子Ⅲ)、“心理因素”(因子Ⅳ)、“健康习惯”(因子Ⅴ)。中日学生的健康观认知结构在Ⅰ、Ⅲ、Ⅳ因子上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219.
钟罗金  莫雷 《心理科学》2005,(3):709-714
自我欺骗的施骗者和受骗者都是自我。这个特殊性导致自我欺骗的定义、类型、研究范式和机制等存在着争议。在系统梳理自我欺骗相关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比较了自我欺骗不同的定义和不同的研究范式,提出了两种新的自我欺骗分类方法,探析了自我欺骗的心理机制,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220.
A group of experienced analysts has developed scales and a coding manual illustrated with clinical examples to evaluate recorded analyses and psychodynamic therapies. The analytic process scales (APS) assesses three dimensions: (1) the contribution of the analyst: helping to develop a relationship in which the analyst can provide clarification and interpretation of transference and resistance; (2) the contribution of the patient: the communication of experience and the expression of feeling in ways which provide information about needs, wishes and conflicts, accompanied by self-reflection; and (3) interact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merging relationship, explored by studying sessions divided into psychoanalytically coherent segments. A preliminary study of nine sessions has established that the variables assessed by the APS can be rated reliably. Study of the analysts' contributions illuminated their varied and complexstructure. Important differences emerged among the three patient-analyst pairs studied, and changes in scores over time tracked developments in the analytic work which would imply different treatment outcomes. The APS appears to be a reliable tool facilitating the systematic study of psychoanalys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