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418篇 |
免费 | 157篇 |
国内免费 | 22篇 |
专业分类
1597篇 |
出版年
2025年 | 3篇 |
2024年 | 24篇 |
2023年 | 34篇 |
2022年 | 22篇 |
2021年 | 28篇 |
2020年 | 57篇 |
2019年 | 68篇 |
2018年 | 66篇 |
2017年 | 75篇 |
2016年 | 56篇 |
2015年 | 34篇 |
2014年 | 56篇 |
2013年 | 210篇 |
2012年 | 47篇 |
2011年 | 46篇 |
2010年 | 37篇 |
2009年 | 52篇 |
2008年 | 63篇 |
2007年 | 62篇 |
2006年 | 59篇 |
2005年 | 64篇 |
2004年 | 50篇 |
2003年 | 50篇 |
2002年 | 57篇 |
2001年 | 36篇 |
2000年 | 38篇 |
1999年 | 26篇 |
1998年 | 27篇 |
1997年 | 14篇 |
1996年 | 12篇 |
1995年 | 13篇 |
1994年 | 23篇 |
1993年 | 13篇 |
1992年 | 10篇 |
1991年 | 10篇 |
1990年 | 7篇 |
1989年 | 6篇 |
1988年 | 10篇 |
1987年 | 7篇 |
1986年 | 5篇 |
1985年 | 1篇 |
1982年 | 3篇 |
1981年 | 1篇 |
1980年 | 3篇 |
1979年 | 1篇 |
1978年 | 3篇 |
1977年 | 3篇 |
1976年 | 4篇 |
197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5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31.
刘鹏 《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22,43(7):77-80
将刘完素、张从正、李杲和朱震亨并称为“金元四大家”,这种界定与元末明初儒士宋濂密切相关,但宋濂本人对金元四大家的认识并不固定,在其为不同医家撰写序文时呈现出不同的界定。同时期或后世的不同医家和儒者对金元四大家的界定也常有争议。“金元四大家”问题的提出,是在宋元以来中医儒学化的大背景下,儒士与医者重新梳理中医传承脉络,进而确认自身脉络坐标和传承正统性的需要。金元四大家的界定,与儒者对于医者的选择性褒扬,以及不同医家对于医学传承正统性脉络的不同认识相关,并不完全是医术的考量。 相似文献
932.
医患关系是医疗活动中最基本的关系,直接关系到患者感知下的公立医院公益性的实现,然而近年来医患矛盾频发,医患关系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根据医患之间信息不对称的特点以及医患双方策略行为相互作用的动态性特点构建了医患博弈模型,应用演化博弈思想分析医患双方策略选择的动态演化趋势和路径,并探析对这些演化趋势起重要影响作用的因素,最后提出医患关系改善的建议以期能对当前医患关系恶化的演化趋势起到及时干预的作用。 相似文献
933.
损失规避是指由损失引发的负效用大于由等量收益引发的正效用的现象, 其产生根源能够从神经经济学和进化心理学两个方向进行解释。损失规避的脑机制分为两个系统:主观价值评价系统主要包括纹状体和前额皮层, 与主观价值的评估有关; 情绪唤醒系统主要包括杏仁核和脑岛, 与厌恶等消极情绪有关。在进化心理学的视角下, 通过回顾有关动物决策行为的研究来探索损失规避行为的进化历史, 并结合相关进化理论总结该行为产生的进化原因。未来可探索与行为损失规避相关的神经递质, 进一步研究损失规避的产生根源。 相似文献
934.
道德虚伪在个体层面是指人们言行不一, 在人际层面是指人们持有双重标准。心理学家通常从道德动机、认知失调以及精神分析的角度考察道德虚伪。诱发道德虚伪通常会促使个体做出跟他们公开承诺相一致的行为。作为一种机会主义的适应策略, 道德虚伪可能起源于群体适应情境下的自我谋利需要, 带有欺骗他人和自欺的特点。除了情绪、权力等因素之外, 未来研究需要考察自恋、羞耻、社会操纵能力、情商、文化因素对道德虚伪的影响。 相似文献
935.
亲缘利他的不对称性:进化视角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含适应性理论是进化生物学和进化心理学中最重要的理论之一。该理论假设, 个体的亲属是其适应性的载体, 但亲属们的价值有所不同。大量研究发现, 亲属的利他行为表现出不对称性, 即遗传相关系数相同的亲属表现出不同的利他倾向。如祖父母对孙辈的投资中, 外祖母往往投入最多, 外祖父和祖母次之, 祖父投入最少。研究者用内含适应性理论来解释这种亲缘利他差异, 进而提出了“父亲身份不确定性”等具体的进化假设。未来研究中, 国内研究者应在正确理解内含适应性理论的基础上, 更多关注亲缘利他的不对称性, 采用多种数据采集方法和统一的评定指标。 相似文献
936.
Matt McGue 《心理学报》2008,40(10):1073-1087
虽然遗传研究在20世纪初期的心理学里呈上升趋势,早期行为遗传学与优生学的襟带关系使这个学科蒙上阴影。20世纪下半叶的双生子和养子女的研究重新树立了该学科的威信,并为现今的遗传与环境互动的研究奠定了基础。本文以发展行为遗传学、遗传环境互动以及用行为遗传学来验证因果关系的研究为例,来突显这一学科对心理学的贡献。今后遗传与环境互动的研究将更侧重于辨识“候选基因”的技术。“全基因组关联”的研究为未来行为遗传学的发展提供了一个乐观的前景 相似文献
937.
Kurt Pawlik 《心理科学进展》2008,16(6):833-843
本文在将心理学视为一门学科同时也是一种职业的前提下,超越各种具体条件和内容之上对心理学进行了总结。为此,考察了心理学在其发展中所体现的规律性,为了更好地表达,可以称之为从心理学历史所归纳出的“经验教训”。首先,从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的历史,可以总结出6条规律:1)心理学具有双重学科的地位。心理学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综合了生物学、社会学和文化学研究方法的“桥梁”学科;2)必须以实验学作为方法学的指南;3)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成果的整合利用;4)需要接受各方面的启发;5)全球化和本土化的相互补充;6)心理学在科学发展史中的学科力量。从将心理学视为一种职业来考察心理学发展史,还可以看到3条普遍的规律:1)职业化的快速发展;2)需要科学研究与实际应用之间的双向交流;3)跨学科专业知识的相互启发 相似文献
938.
人类社会生活的一项重要目标是追求幸福(happiness), 影响幸福体验的因素有食物、财富、婚姻及友谊等。寻求幸福与避免痛苦能让人们的幸福需求得到满足。幸福和痛苦不是人类通过进化获得的一种最终机能, 然而幸福和痛苦对人类远古祖先的影响在于调节行为活动以增加生存与繁衍可能。为什么有些环境刺激比其他刺激更能让人体验幸福?为什么回避痛苦与追求幸福同样重要?为什么幸福体验有相对性、过度性与目标性的特点?这些问题可以在进化观点中得到较好回答。人们的幸福感可以在认识基因与环境关系的基础上得到加强, 如加强亲属联系、强化社会合作、重视婚姻承诺以及满足本能欲望等。 相似文献
939.
Barbara  Hagenah  Brumbach Michele  Walsh Aurelio  José  Figueredo 《心理学报》2007,39(3):481-488
生活史是研究身体发育与后代繁衍时间表的一种进化方法。本研究根据生活史理论调查与分析了13000余名“婚前节欲”性教育规划中青少年的性态度、性信念与性行为关系。因子分析结果显示,多种性信念和性态度可以整合成一个一般因子,性节制。可以假设,性节制是生活史策略的一个维度。性节制的表现主要包括:性自我克制的意愿、承认性抑制的个人和社会原因、积极肯定青少年的节欲行为、否认性行为的积极影响、回绝性行为的技能、以健康为由赞同性抑制,以及对宗教的虔诚与笃信等。研究结果显示,性节制因子上的低分与更频繁性行为有关,年龄与性别变量对二者关系没有影响。本文还探讨了性态度、性行为以及人类生活史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940.
Valerie  G.  Starratt Todd  K.  Shackelford Aaron  T.  Goetz William  F.  McKibbin 《心理学报》2007,39(3):523-527
精子竞争是指同一女性产道中两个或两个以上男人的精子相互竞争卵子的过程。女性得到社会承认的性伙伴可能因精子竞争失败而损失惨重,因为女性私通可能引起男性投资于不携带自己基因的后代。过去研究表明进化而来的男性配偶监控策略可以防止女性不贞,减少精子竞争失败的危险。当前研究发现男性与配偶进行性行为后离别时间越久,男性就越采取出其不意地打电话、独占配偶时间、威胁对配偶感兴趣的男性等手段来监控配偶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