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74篇
  免费   128篇
  国内免费   67篇
  1369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41篇
  2022年   41篇
  2021年   34篇
  2020年   101篇
  2019年   62篇
  2018年   47篇
  2017年   60篇
  2016年   80篇
  2015年   53篇
  2014年   76篇
  2013年   213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30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29篇
  2008年   53篇
  2007年   63篇
  2006年   50篇
  2005年   50篇
  2004年   40篇
  2003年   43篇
  2002年   26篇
  2001年   28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22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1篇
  197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851.
道德型领导是新近提出的一种领导理论,大量研究证实这种领导方式会对员工和组织带来积极影响。然而,在领导过程中处于主体地位的领导者从中获得了什么收益却较少受到关注。以50个工作团队的248名员工为研究对象,本研究基于社会交换理论考察了道德型领导与个体层次和团队层次上领导者收益的关系及其作用过程。跨层次分析结果表明:(1)道德型领导对个体层次的员工对领导的认知信任和情感信任,以及团队层次的团队绩效和领导者绩效均有显著正向作用;(2)团队平均领导-部属交换中介了道德型领导与下属对领导者的认知信任、情感信任以及团队绩效的关系,但在道德型领导与领导者绩效关系间无显著中介作用。本文揭示了道德型领导者在领导过程中获得的“收益”以及团队层次社会交换的中介作用,为道德型领导和团队社会交换的研究提供了启示。  相似文献   
852.
The boundary concept has been central to discussions on ethics and psychoanalysis over the past few decades. The main distinction has been between less malignant boundary crossings and more harmful violations. More recently, the concept has been criticized as not discriminating between technique and ethics. The author argues that these problems are connected to the way the boundary concept is defined. He suggests that it is specified to indicate a delimitation of an analytic area of conduct. In an analogous manner, an area of ethical conduct is framed by a boundary between ethical and unethical actions in the treatment situation. The analytic area has a narrower limitation than ethics and a stricter articulation of its concept of attitude; not all unanalytic actions are unethical. This simple model of interpersonally specified boundaries allows us to discriminate between different kinds of transgression in analytic work. In addition to violations and crossings, a third instance is described denoting a transgression of the analytic but not the ethical boundary. These can be called boundary stretchings, and are either intended or unintended deviations of method. The slippery slope mechanism of ethical misconduct is an imminent risk if boundary stretchings are ignored and not subject to scrutiny and analysis.  相似文献   
853.
《侵权责任法》实施后,在医疗损害民事纠纷领域,医疗事故鉴定制度失去了实体法基础,应当废除;在追究医疗行为行政及刑事责任领域,医疗事故鉴定有继续存在的必要,且应当对现行医疗事故鉴定制度进行重大改革,建议成立“医疗鉴定”专门机构,将“医疗鉴定”作为一个独立的司法鉴定类别,将医疗事故鉴定作为医疗鉴定的一个子项目;医疗事故鉴定专家应当由临床医学专家、法医与法律专家共同组成;鉴定结论由鉴定专家以个人名义做出,从而为追究违法医疗行为的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54.
人类辅助生殖技术给不孕不育症患者带来了福音,但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类的自然生殖过程,同时也为医务工作人员在实施该项技术的过程中增添了新的伦理困惑.通过比较研究,拟从伦理法规制定机构、单一精子供应上限、精子库精源、受者范围、捐献目的、捐献方式等对中美两国在人类辅助生殖技术方面伦理规范的差异进行阐述,为我国提高此项技术的伦理审查能力、增强政策研究、保证伦理监督的公平和客观提供科学合理的借鉴.  相似文献   
855.
This study analyzes cognitive responses to explore a dual processing perspective of ethical judgment formation. Specifically, the study investigates how two factors, judgment task difficulty and moral intensity, influence the extent of deontological and teleological processing and their effects on ethical judgments. A single experiment on 110 undergraduate research participants found that judgment task difficulty affected the extent of deontological and teleological processing. Although moral intensity affected ethical judgments, it did not produce effects on either deontological or teleological cognitive responses. Results did not support the hypotheses that deontological and teleological cognitive responses would mediate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experimental factors and ethical judgments. Overall, the results support continued research of factors that affect the nature of information processing in ethical decision situations and the use of cognitive response analysis as a tool for conducting this research.  相似文献   
856.
This article examines student peer reporting by extending the findings from the business ethics and higher education literature. In the conceptual model we propose that reflective moral attentiveness, subjective knowledge of the code of ethics, and academic dishonesty beliefs antecede ethical judgment of peer reporting, which impacts intentions to report peers’ unethical behavior. The relationships are tested using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The findings indicate that moral attentiveness significantly influences ethical judgment, which in turn affects intenti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beliefs about academic dishonesty and ethical judgment is partially supported. Based on these results, suggestions for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are provided.  相似文献   
857.
王红丽  李振  徐光毅 《心理科学进展》2022,30(11):2405-2413
非体面工作是指那些维持社会正常运转所必需的, 但被社会公众所贬低或不喜欢的职业。非体面工作从业者身份认同过程较为复杂, 很难处于有意识的认同或不认同选择的两端, 他们对自身职业或多或少持有矛盾心理。然而, 现有研究关于从业者何时及如何形成矛盾职业认同尚不明晰。本研究拟基于悖论视角, 提出从业者矛盾职业认同形成机制的研究构想。预期研究成果有助于解决现有文献关于从业者要么职业认同要么职业不认同的研究争议, 指出矛盾职业认同在非体面工作情景中更加贴合实际; 实践上可以帮助和引导从业者构建有尊严的职业身份, 并为组织完善底层工作群体管理提供启发。  相似文献   
858.
人们会做出一些不道德的事情,这可能对他们积极的道德自我概念构成威胁。为了应对这种道德自我威胁,人们会表现出道德记忆偏差,即遗忘威胁道德自我的不道德事件或信息。近年来,研究者基于自传体记忆范式、游戏范式、代入范式和自我参照范式,为道德记忆偏差现象提供了证据支持。研究还进一步表明,这种道德记忆偏差可能出于应对道德自我威胁的需要,即人们希望通过有选择地遗忘来维护积极的道德自我概念。 值得注意的是,道德记忆偏差现象存在一些不一致的发现。未来研究应该寻求可能的调节变量,以整合现有不一致的发现,揭示人们使用道德记忆偏差应对道德自我威胁的情境或个体差异。此外,根据道德自我威胁的解释,道德记忆偏差的存在可能需要一定条件。人们做出有意不道德行为时,应该能够意识到自身行为有违道德标准、体验到道德自我威胁,进而表现出道德记忆偏差;但是人们在做出无意不道德行为时,可能不会体验到道德自我威胁,也就不会表现出道德记忆偏差。人们做出不太严重的不道德行为时,道德记忆偏差能够帮助人们很好地应对道德自我威胁。但是人们在做出严重违反道德的行为时,道德记忆偏差可能不足以应对道德自我威胁,该偏差可能就不复存在。 道德记忆偏差与其他应对道德自我威胁策略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的联系。一种可能性是,道德记忆偏差与这些策略之间是相关补充、共同发挥作用的。还有一种可能性是,其他策略可能为道德记忆偏差的出现提供了条件。人们在做出不道德行为后,可能会通过道德推脱和自我合理化等方式来降低其道德标准,改观其对该事件的评价,从而更容易地模糊不道德行为,表现出道德记忆偏差。除应对道德自我威胁外,道德记忆偏差还存在其他可能的解释。道德记忆偏差可能源自人们的印象管理动机,即人们可能为了维护在他人面前的道德形象而表现出道德记忆偏差。道德记忆偏差还可能发生在记忆加工的不同阶段,比如该现象可能发生在编码阶段,即人们对道德事件的编码加工多于不道德事件;储存阶段,即人们可能受到积极自我图式的影响而对不道德事件产生遗忘;也可能在提取阶段,即人们可能会主动地抑制对不道德事件的提取。未来研究应关注道德记忆偏差存在条件,并在研究广度上扩展其研究范畴,在研究深度上揭示其认知机制,并探究与其他应对道德自我威胁策略的关系。  相似文献   
859.
集体自恋是将自恋延伸到群体水平的一个经典构念, 目前被界定为对于“自身所属群体是卓越的并值得优待, 却未充分被他者承认”的信念。现有研究发现它对群际敌对性有较强解释力, 因为集体自恋者对内群体形象、地位或身份所受威胁高度敏感, 容易高估威胁和怀疑外群体, 而缺乏自我价值感及控制感是集体自恋的重要根源。鉴于现有研究一般都预设了集体自恋的脆弱性和消极性, 而集体自恋的属性不必然如此, 未来研究应在充分厘清集体自恋内涵及结构的基础上探索其消极与积极后效, 揭示其多元成因及干预方法, 并推进跨文化研究。  相似文献   
860.

结合既往资料,基于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梳理与分析,探讨道德型领导在护理领域中的研究进展情况。分析文献发现,道德型领导在护理领域中的内涵尚未完全统一,国外有关道德型领导在护理领域中的研究较国内更成熟,从定性研究、测评工具的编制、量性研究到干预策略的构建等一步步在完善中;而国内的研究起步较晚,形式比较单一,均为量性研究。本研究对国内外护理领域中的道德型领导概念、研究现状、测量工具、积极影响及培训策略进行阐述,以期为道德型领导在我国护理领域中的相关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