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1篇
  免费   46篇
  国内免费   32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25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31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21.
地方认同:环境心理学视角下的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Proshansky提出的“地方认同” (place identity, 1978)一词, 是环境心理学研究中的重要概念。它指的是人对居住环境的自我认同, 用于理解和测量“人-地关系”。已有研究分别从认知、情感和行为等方面论证了“地方认同”与“地方依恋”、“地方感”及“地方依赖”等概念之间的区别; 并在个体、社会和文化三个层面上均发现了影响地方认同的因素。未来的研究将采用社会认知的实验技术、以及纵向研究设计方法等, 一方面探讨地方认同的内在心理机制, 另一方面则利用此概念探索解决有关的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222.
陈立教授是我国现代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也是我国心理学的一代大师.陈老具有一种极为可贵的开拓创新精神.我们要认真学习陈老不断开拓创新的精神,努力开展我国可持续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可持续发展指利用世界资源满足人类的适当生活质量的生存.它关系到人类与其他物种的现时存在和未来延续,关系到国家兴亡、社会进步和世界安宁.当前,可持续发展心理学研究主要有6大课题(1)人的环境知觉、知识和评价;(2)环境烦扰、危险知觉、压力和生活质量;(3)环境研究中的认知、动机和社会因素;(4)可持续发展行为、生活方式和组织文化的概括化;(5)改变非可持续发展行为模式的方式和方法;(6)支持环境政策的形成和作出决策.  相似文献   
223.
224.
高中生压力源和心理健康的研究   总被引:60,自引:5,他引:55  
楼玮群  齐铱 《心理科学》2000,23(2):156-159,155
本研究对2986名上海高中生对压力感受进行了调查。因素分担 些压力可以归为六大类别:社会人际关系及性发展方面,学习和学业方面,与发母交往方面,未来前途方面,经济方面,以及健康方面。资料显示高中生最大的三种压力源多与学习或学业有关,而压力最小的三种压力源主要与性发展的和健康有关。  相似文献   
225.
ABSTRACT— Two world trends are powerfully reshaping human existence: the degradation, if not destruction, of large parts of the natural world, and unprecedente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At the nexus of these two trends lies technological nature—technologies that in various ways mediate, augment, or simulate the natural world. Current examples of technological nature include videos and live webcams of nature, robot animals, and immersive virtual environments. Does it matter for the physical and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of the human species that actual nature is being replaced with technological nature? As the basis for our provisional answer (it is "yes"), we draw on evolutionary and cross-cultural developmental accounts of the human relation with nature and some recent psychological research on the effects of technological nature. Finally, we discuss the issue—and area for future research—of "environmental generational amnesia." The concern is that, by adapting gradually to the loss of actual nature and to the increase of technological nature, humans will lower the baseline across generations for what counts as a full measure of the human experience and of human flourishing.  相似文献   
226.
本研究分别采用文字启动和图片启动两种方式,探讨不同性别比下男性择偶标准的动态变化。实验1和实验2的结果均显示:相比于男多女少启动,在女多男少启动下,男性对女性"好资源"的要求会明显升高。不同性别比启动和男性资源获取能力(而不是童年经济状况)在男性择偶标准上存在着交互效应。相比于男多女少启动,资源获取能力强的男性在女多男少启动下对女性好资源的要求会明显提高,而资源获取能力弱的男性在两种启动下对女性好资源的要求没有显著变化。结论:对资源获取能力强的男性而言,对女性"好资源"的偏好是择偶选择过多时所产生的奢侈需求。  相似文献   
227.
本研究以问卷法对湖北省两所中学共3219名初一至初三的中学生进行调查,建立结构方程模型来考察在家庭环境中由于父母使用科技设备而产生的科技干扰对青少年智能手机成瘾的影响机制。结果发现:(1)科技干扰不仅能直接正向预测青少年智能手机成瘾,还能通过情绪症状的中介作用间接预测青少年智能手机成瘾;(2)环境敏感性在情绪症状对青少年智能手机成瘾的影响中起显著的调节作用,具体而言,较高的环境敏感性能够缓冲情绪症状对青少年智能手机成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228.
采用整班联系、自愿参加的方式,选取北京市海淀、朝阳、昌平三个区的1350名流动儿童为被试,采用歧视知觉问卷、家庭社会经济地位问卷、班级环境气氛量表以及群体态度测验,考察家庭经济环境和学校班级环境对流动儿童歧视知觉的影响,并进一步探讨群体态度对它们关系的影响作用。结果表明:(1)家庭社会经济地位、老师支持和同学支持对于个体和群体歧视知觉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同时,班级内聚力对于个体歧视知觉、满意程度对于群体歧视知觉也存在显著的负向影响。(2)同学支持对于个体歧视知觉的负向预测作用更为重要,老师支持则对群体歧视知觉的负向预测作用更为重要。(3)对于群体态度不同的流动儿童,环境因素对其个体和群体歧视知觉的作用存在一定差异。在个体歧视知觉方面,同学支持是态度中立组和态度偏城市儿童组的最佳预测因素,班级内聚力则是态度偏流动儿童组的最佳预测因素;在群体歧视知觉方面,老师支持对于群体态度不同组均表现出最为重要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229.
压力源及其与睡眠质量的现象学关系研究述评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压力源是引起压力反应的刺激或变化, 压力作用是睡眠质量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就睡眠质量的影响而言, 近年来的研究报告主要集中于家庭、学习、工作、社会文化和疾病等5大传统压力维度。这些压力源与睡眠质量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双向的直接或间接的交互作用关系, 并因作用时间、作用强度的不同而发生不同的变化, 还因中介调节因素的相互作用而体现出复杂的个体差异。  相似文献   
230.
青少年学生疏离感的理论构建及量表编制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通过文献分析和实证研究 ,构建了疏离感的理论维度 ,并据此编制了青少年学生疏离感的测量量表。对量表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后表明 :疏离感是一个多层次、多维度的体系 ,本身包含 2个层次和 9个维度 ,该研究所构建的疏离感理论体系比较合理。疏离感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 ,可以作为青少年学生疏离感研究的测量工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