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768篇 |
免费 | 160篇 |
国内免费 | 97篇 |
专业分类
102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篇 |
2023年 | 10篇 |
2022年 | 19篇 |
2021年 | 22篇 |
2020年 | 54篇 |
2019年 | 42篇 |
2018年 | 44篇 |
2017年 | 40篇 |
2016年 | 42篇 |
2015年 | 26篇 |
2014年 | 36篇 |
2013年 | 95篇 |
2012年 | 23篇 |
2011年 | 38篇 |
2010年 | 22篇 |
2009年 | 49篇 |
2008年 | 53篇 |
2007年 | 61篇 |
2006年 | 41篇 |
2005年 | 45篇 |
2004年 | 35篇 |
2003年 | 35篇 |
2002年 | 36篇 |
2001年 | 25篇 |
2000年 | 25篇 |
1999年 | 13篇 |
1998年 | 6篇 |
1997年 | 18篇 |
1996年 | 14篇 |
1995年 | 7篇 |
1994年 | 12篇 |
1993年 | 10篇 |
1992年 | 2篇 |
1991年 | 4篇 |
1990年 | 2篇 |
1989年 | 3篇 |
1988年 | 1篇 |
1985年 | 4篇 |
1980年 | 2篇 |
1979年 | 1篇 |
1978年 | 2篇 |
1976年 | 2篇 |
197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对传统的假设检验作为心理学实验的数据分析工具的评价涉及两个标准:首先是它是否合法,其次是它是否有用。置于频率学派统计学框架中的传统假设检验在逻辑上实际上是合法的;但它在效用性方面则有着备择假设不可证伪以及只能提供定性结论这两方面的缺陷。置信区间能够集中地改进和弥补这些缺陷。对传统假设检验使用中错误的澄清也使得研究者们开始重视PSI问题,这使得心理学实验的设计和数据分析从关注总体转向关注个体。 相似文献
62.
In search of the ‘Aha!’ experience: Elucidating the emotionality of insight problem‐solving 下载免费PDF全文
Wangbing Shen Yuan Yuan Chang Liu Jing Luo 《British journal of psychology (London, England : 1953)》2016,107(2):281-298
Although the experience of insight has long been noted, the essence of the ‘Aha!’ experience, reflecting a sudden change in the brain that accompanies an insight solution, remains largely unknown. This work aimed to uncover the mystery of the ‘Aha!’ experience through three studies. In Study 1, participants were required to solve a set of verbal insight problems and then subjectively report their affective experience when solving the problem. The participants were found to have experienced many types of emotions, with happiness the most frequently reported one. Multidimensional scaling was employed in Study 2 to simplify the dimensions of these reported emotion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se different types of emotions could be clearly placed in two‐dimensional space and that components constituting the ‘Aha!’ experience mainly reflected positive emotion and approached cognition. To validate previous findings, in Study 3, participants were asked to select the most appropriate emotional item describing their feelings at the time the problem was solved.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replicated the multidimensional construct consisting of approached cognition and positive affect. These three studies provide the first direct evidence of the essence of the ‘Aha!’ experience. The potential significance of the findings was discussed. 相似文献
63.
The effect of presession attention on the later occurrence of problem behavior was examined with elementary-school children with a range of disabilities. Results of analogue functional analyses suggested an escape function, an attention function, or both. Following the analogue functional analyses, the effects of two antecedent conditions (10-min ignore vs. 10-min attention) were compared on problem behavior in subsequent test conditions. For participants who displayed attention-maintained problem behavior, the test condition involved contingent attention for problem behavior. For participants who displayed escape-maintained problem behavior, the test condition involved contingent escape for problem behavior. Results indicated that participants who displayed attention-maintained problem behavior displayed less problem behavior following presession exposure to attention than when ignored. No such effect was found for presession attention on escape-maintained problem behavior. We discuss matching antecedent-based interventions to the results of functional analysis. 相似文献
64.
本研究运用实验法和临床访谈法对某普通小学的123名2~4年级学生进行了数学应用题测验,以考察数学学优生和学差生在解决比较应用题时表征策略的差异。结果表明:(1)从2~4年级儿童解答一致和不一致应用题上看,学优生较多地使用问题模型策略对问题进行表征,学差生较多地使用直接转换策略对问题进行表征;(2)除学差女生的解题正确率低于学差男生的正确率,学差女生自我报告中直接转换策略的使用多于学差男生外,在其它方面,性别差异并不显著;(3)随着年级的升高,学优生在使用问题模型策略上越来越成熟,学差生并没有学会使用更加有效的问题模型表征策略,仍然停留在直接转换策略上,但他们在关于策略使用的认识上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65.
青少年异性交往心理问题研究综述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异性交往对青少年的成长与发展具有极其积傲的功能:(1)能够促进自我同一感的发展;(2)有利于增进心理健康;(3)有助于增进友谊.并为日后获得成熟爱情积累经验:同时.青少年异性交往存在不少心理问题。并且.对青少年的异性交往仍存在着教育误区.主要表现为不当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当前.有关青少年异性交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e3q青a少年异性交往的发展阶段、特点、影响因素和教育构想,缺乏对青少年异性交往心理问题的研究,研究领域较为狭窄;理论研究多.实证研究少;缺乏专门、科学的测量工具。 相似文献
66.
以北京市某中学和某小学11~14岁之间294名学生为被试, 其中超常儿童131人, 普通儿童163人。采用推箱子任务, 结合横向比较和纵向追踪数据, 从认知能力、元认知能力和认知效率三个维度来考察超常儿童与普通儿童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差异。结果发现超常儿童在问题解决能力的三个维度上均优于普通儿童, 两类儿童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模式不一致:超常儿童的问题解决能力发展先快后慢, 快速发展期在11~12岁半之间; 普通儿童的问题解决能力发展先慢后快, 快速发展期在12岁半~14岁之间。超常儿童与普通儿童的问题解决能力差异随年龄增大逐渐减小。 相似文献
67.
科学发明创造中, 人们往往对一个问题百思不得其解, 但在看到某一启发性事物(原型)时, 突然产生顿悟, 继而发现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本研究以科学发明创造问题为实验材料, 采取“先呈现问题、后呈现原型”和“先呈现原型、后呈现问题”两种范式, 探讨问题解决中顿悟的原型位置效应, 并采用fMRI技术记录大脑的BOLD信号变化。结果发现:行为结果上, “问题在先”条件下正确率显著高于“原型在先”条件; 大脑激活结果上, 问题先导条件下的原型启发的大脑机制主要表现为左侧颞中回(left middle temporal gyrus)和左侧额中回(left middle frontal gyrus)的显著激活, “原型在先”条件下, 主要激活左侧扣带回(left cingulate gyrus)、左侧中央前回(left middle frontal gyrus)。 相似文献
68.
69.
小学生视觉-空间表征类型和数学问题解决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本研究考察并比较了四至六年级儿童的视觉-空间表征策略、数学问题解决和空间视觉化能力。结果表明:五、六年级儿童的解题正确率、使用图式表征策略的程度显著高于四年级儿童;使用图像表征策略的程度各年级无显著差异。将数学问题分成三个难度等级,发现年级差异主要表现在难度等级1的题目上。另外,六年级儿童的空间视觉化能力显著高于四年级儿童。 相似文献
70.
问题解决中策略的变化:一项微观发生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30名小学三年级儿童为被试,以一种特殊的方程问题为材料,采用微观发生法,先后进行了5次测查,收集了解题后的口语报告资料,从策略变化的路线、速率、广度、来源以及变化模式的多样性等方面详细探讨了问题解决策略的变化过程。结果发现,在面临新的问题时,被试缺乏相应知识和专门的解题策略,这时以使用多种常规策略以及错误策略为主;此后,当被试建构起对问题的正确表征时,就以使用正确策略为主,甚至发现了非常有技巧性和领域专门性的快捷策略,这时策略的数量明显减少;在面临难度较大的迁移题目时,快捷策略的使用率又降低,而更多借助于常规策略。可见,策略的获得是一个由错误到正确、由多种尝试到选择其一、由一般到专门的演化过程,这主要是一个学生自主建构的过程,当然也受到正式和非正式教育提供的知识的影响。值得说明的是,快捷策略的获得受到问题呈现模式的影响。总是呈现相同题目的单一模式有助于快捷策略的发现,而在混合训练中,插入不同性质的题目会干扰快捷策略的发现;但是,当面临迁移问题时,单一训练相比于混合训练的优势会消失。此外,正确使用常规策略是发现快捷策略的前提。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