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06篇
  免费   304篇
  国内免费   280篇
  3390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86篇
  2022年   93篇
  2021年   91篇
  2020年   167篇
  2019年   190篇
  2018年   193篇
  2017年   208篇
  2016年   182篇
  2015年   143篇
  2014年   133篇
  2013年   426篇
  2012年   99篇
  2011年   108篇
  2010年   79篇
  2009年   83篇
  2008年   123篇
  2007年   159篇
  2006年   137篇
  2005年   105篇
  2004年   70篇
  2003年   68篇
  2002年   57篇
  2001年   41篇
  2000年   28篇
  1999年   26篇
  1998年   27篇
  1997年   23篇
  1996年   18篇
  1995年   22篇
  1994年   20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3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14篇
  1983年   8篇
  1982年   12篇
  1981年   11篇
  1980年   12篇
  1979年   12篇
  1978年   10篇
  1977年   14篇
  1976年   5篇
  1975年   7篇
  1974年   9篇
  1973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61.
刘潞潞  卢家楣  和美  周建设  肖晶  罗劲 《心理学报》2017,(11):1414-1427
运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技术探索了乐学英语的大学生在对中、英文材料的学习、记忆及成绩反馈过程中的情绪和脑活动特征。结果发现,被试学习英文较之学习中文积极情绪更少且伴随更强的前部脑岛的激活;但当他们获得关于英文成绩的正反馈时,中脑奖赏区的激活却明显高于获得中文成绩正反馈时的情形,且中脑激活与英语乐学呈正相关。这说明乐学是"苦中作乐",人们虽在学习时并未体验到更多快乐,但其成功却带来了更大的心理奖赏。  相似文献   
62.
贪婪是人性的重要特点之一,也是哲学、经济学等领域经常讨论的话题.本文首先梳理了贪婪的概念,并将问题聚焦在对于物质的贪婪上.然后总结了贪婪的特点,并提出贪婪的定义.接着阐述了情境因素如何影响个体对贪婪的态度,以及贪婪动机如何影响自利行为.贪婪决策是个体决定是否做出贪婪行为的心理过程,受到自我意识和情绪的影响.贪婪决策过程模型整合了控制性、自动化两类加工方式,阐释了自利倾向与道德自觉相互作用的机制.本文对以上内容逐次进行讨论,并提出了未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63.
任俊  高肖肖 《心理科学进展》2011,19(8):1224-1232
道德情绪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研究主题。道德情绪是个体根据一定的道德标准评价自己或他人的行为和思想时所产生的一种情绪体验。它是一种复合情绪, 主要包括厌恶、移情、内疚, 羞耻等。道德情绪影响下人类会产生某些典型行为, 这主要包括道德洁净行为和道德补偿行为。心理学研究道德情绪的实验范式很多, 主要有行为回忆范式、实物或图片刺激范式、情境设置范式等。有关道德情绪的未来研究主要应注重于探讨正性道德情绪在道德发展中的作用, 探讨道德情绪对群体行为的影响, 以及探讨道德情绪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价值意义。  相似文献   
64.
尽管“限制解除”作为一种顿悟问题解决的关键途径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被德国心理学者Knoblich及其同事提出, 但学界对于“限制解除”所包含的信息加工程序、阶段以及相应的脑认知过程却并未有进一步的探讨和细化。本文从“限制解除”的理论角度出发, 以答案提示催化的“诱发式”字谜解决顿悟为例, 首次提出了一个关于“诱发式”限制解除过程的信息加工阶段初步构想。该构想认为:顿悟问题解决中的“诱发式”限制解除过程包含3个不同的信息加工阶段。第一阶段是以早期注意参与为特征的冲突信息的预警或预处理过程; 第二阶段是以新旧思路交替为特征的关键限制解除过程, 鉴于这个过程以基本问题表征空间的拓展为特征, 因此我们推测右脑的活动很有可能在这个过程中占据主导地位; 第三阶段是以自上而下的控制加工为特征的重新整合过程。脑电研究数据部分地支持了本研究的假设, 发现了上述第一阶段在脑电变化上体现为顿悟性限制解除所伴随的N100/P200复合体; 第二阶段体现为P300在300~400 ms的时间窗内的地形图分布及差异波; 而第三阶段则体现为N400在400~800 ms内的变化。脑电结果还证实:在第二阶段也就是限制解除的关键阶段, 右脑的活动明显强于左脑, 提示基本问题空间的拓展可能更多地依赖于右脑, 而在第三阶段也就是信息的重新整合阶段则表现出相反的半球偏侧化倾向。上述发现有可能为进一步认识和理解顿悟中“限制解除”的脑认知机理提供了新的见解。  相似文献   
65.

《WHO胸部肿瘤分类(第5版)》中的肺肿瘤分类目录把肺原位腺癌从腺癌目录中移出, 归类到腺体前驱病变。肺磨玻璃结节临床考虑原位腺癌时,如何进行临床决策更易造成偏差, 到底是随访还是手术值得思考, 过度诊疗和误诊误治同时存在。应充分理解肺原位腺癌的特性, 以较好的心态去应对, 从生物学及社会心理学两方面考虑, 不能治愈了一个肺癌, 但多了一个肺癌患者。建议在医患共同决策的前提下进行个体化方案制定, 使患者尽早回归社会, 最大可能使患者获益。

  相似文献   
66.

自主在医学伦理学中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在临终决策中,必须对病人自主从主体自主和行为自主两个维度加以区分,并强调缺乏内外部约束的重要性,尽管内部约束对病人自主影响巨大,但它并不会破坏临终决策的行为自主。在回顾两种反对将行为自主作为理解临终决策手段的意见基础上,应当实现行为自主的标准从完全自主向充分自主的转变,充分自主的优势在于它对各种医疗环境和背景条件所表现出的适应性。根据这一标准,诸如临终病人的死亡选择并不需要完全自主,充分自主即可。

  相似文献   
67.

“为患者心理赋能”是近年来医疗健康领域出现的一种新的积极医疗照护理念,其关注点是个体的能力而非缺陷,它强调医疗实践应该为改善健康和生活质量建立患者激励结构。首先梳理了赋能的概念发展与心理结构,随后引证多个实证研究总结出为癌症患者心理赋能的四条临床干预路径,指出医患共同决策、同伴支持、赋能教育以及认知行为压力管理的赋能价值。最后结合已有成果和研究中发现的问题,提出癌症心理赋能干预发展建议,有利于进一步开展临床研究和实践探索。

  相似文献   
68.
患者决策能力对于患者享有临床知情同意权具有重要意义。风险相关标准主张决策所需的能力水平应该根据决策的结果来调整,单一的决策能力标准是不够的。决策结果带来的风险越大,能力水平要求越高,反之则可以要求较低的能力水平。该主张的伦理本质是不合理家长主义,并且,它意味着对同一决策任务,个体可能只有同意的能力而没有拒绝的能力,因而在经验上也站不住脚。患者决策能力标准仅应根据决策本身的复杂性和难易程度视该决策特性来决定,而独立于患者实际决策结果。  相似文献   
69.

以叙事医学工具反思性写作为切入点,首先从医方、患方及外部环境三个角度分析了当前医患共同决策所面临的临床实践困境,其次在对反思性写作概念、实践特点概述的基础上,提出了叙事能力对临床工作的重要性、叙事医学伦理对决策困境的作用,最后从促使医方自我反思,避免引导式决策及权威主义;弥合医患视阈差异,达成决策共识;阐明并澄清患者偏好及价值观,促进个体化共同决策;提高患者参与决策意愿,调动参与决策积极性;缓和医患关系,实现医患共情,促进共同决策良性互动五个方面阐述了反思性写作对医患共同决策困境的助力作用。

  相似文献   
70.
Social interactions are fostered by humans’ propensity to compute their partner’s perspective online. However, due to the mindreading system’s limited capacity perspective taking (PT) was argued to occur spontaneously only for level-1, but not level-2 perspectives. We propose that level-2 perspectives (containing aspectual information) can also be computed spontaneously if participants have reason to assume that the partner is indeed aware of the objects’ aspectual properties. Pairs of adult participants took part in the modified version of Surtees, Butterfill, and Apperly’s (2012) number verification paradigm. Participants had prior information on their partner’s task, which either called for processing aspectual properties or did not. The partner’s inconsistent perspective was found to interfere with RT-s providing evidence for spontaneous level-2 PT. However, such interference only occurred when the partner’s task involved processing the perspective dependent object feature, suggesting that PT was sensitive to the other’s awareness of the to be represented inform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