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977篇 |
免费 | 642篇 |
国内免费 | 182篇 |
专业分类
4801篇 |
出版年
2025年 | 20篇 |
2024年 | 76篇 |
2023年 | 151篇 |
2022年 | 139篇 |
2021年 | 154篇 |
2020年 | 231篇 |
2019年 | 317篇 |
2018年 | 286篇 |
2017年 | 243篇 |
2016年 | 247篇 |
2015年 | 147篇 |
2014年 | 216篇 |
2013年 | 550篇 |
2012年 | 132篇 |
2011年 | 113篇 |
2010年 | 137篇 |
2009年 | 121篇 |
2008年 | 139篇 |
2007年 | 165篇 |
2006年 | 163篇 |
2005年 | 168篇 |
2004年 | 124篇 |
2003年 | 105篇 |
2002年 | 113篇 |
2001年 | 74篇 |
2000年 | 76篇 |
1999年 | 62篇 |
1998年 | 50篇 |
1997年 | 44篇 |
1996年 | 29篇 |
1995年 | 43篇 |
1994年 | 38篇 |
1993年 | 20篇 |
1992年 | 21篇 |
1991年 | 17篇 |
1990年 | 20篇 |
1989年 | 9篇 |
1988年 | 14篇 |
1987年 | 10篇 |
1986年 | 2篇 |
1985年 | 5篇 |
1984年 | 5篇 |
1983年 | 1篇 |
1982年 | 2篇 |
1981年 | 1篇 |
1977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8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1.
通过两个实验探讨认知负荷对小学数学学业不良生前瞻记忆及其成分的影响,以及是否可以通过执行意向编码提高其前瞻记忆及其成分的成绩。实验1结果显示数学学业不良生前瞻记忆、前瞻成分及回溯成分正确率显著低于数学学优生,高认知负荷条件前瞻记忆、前瞻成分及回溯成分的正确率显著低于低认知负荷条件;实验2结果显示执行意向编码条件下,数学学业不良生前瞻记忆成绩显著好于标准编码条件,前瞻成分和回溯成分的正确率高于标准编码条件。结果表明数学学业不良生前瞻记忆及其成分表现差于数学学优生;无论认知负荷高低,执行意向编码均可通过提升前瞻成分和回溯成分改善数学学业不良生前瞻记忆表现。 相似文献
912.
教育心理学中的分段原则认为,将视频学习材料分割成几个小片段进行学习的效果更好。以往关于分段的研究通过两个角度的操纵考察了分段在学习中的作用,一方面是交互性角度,学习者自己控制的分段及系统分段;另一方面是结构性角度,分段是在任意时间点划分和有意义时间点上划分。通过对以往研究结果的整理发现,大部分研究证明分段学习相较于连续学习的成绩更好,并且能降低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感知难度, 提高积极的情感状态,但是对心理努力的影响比较微弱。研究者们从事件分割理论和认知负荷理论的视角对分段的效果做出了解释。未来研究需要继续关注分段的边界条件、拓宽研究的范围、探究分段的认知神经基础等不断完善分段原则在教学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913.
为提升专注力、记忆力等认知能力,健康人群以“超说明书用药”方式摄入延缓衰老或修复脑损伤造成的认知能力衰退的药品。该种认知增强技术的应用需要通过“伦理之前”的技术可行性审核和“技术之后”的生命伦理辨析才能初步确认其道德容许性。目前针对药物认知增强剂使用的担忧主要来自新药的疗效与风险尚不明确、市场主导下的药物获取渠道难以管控,以及亟待完善的社会规范。因此,当下药物认知增强技术的合理应用需强化政府对个体和商业力量的监管,重视经验数据的获取,以及科研机构对用药风险性的进一步研究与科学指导。 相似文献
914.
具身情绪是在近年来大热的具身认知领域影响下提出的便于研究情绪的理论,主要表现为情绪是由生理反应及情境等共同作用影响的; 而替代性创伤是用以描述心理工作者因长期接触创伤后患者对其进行危机干预,而出现类似的创伤反应和身心不良症状的概念。这两者在形成结构上存在相似之处。本文对这两个概念进行介绍,从具身的视角描述了替代性创伤的成因,最后结合实际对未来研究探讨与展望。 相似文献
915.
保护性价值观是一种拒绝与其他任何价值相互交易, 尤其拒绝与经济价值进行交易的观念。近些年来的认知神经科学研究证据表明, 人们之所以可以为了坚守保护性价值观, 表现出“舍生取义”的行为(如对抗利益诱惑甚至放弃生命), 一方面在于保护性价值观是以一种道义主义的绝对规则方式进行表征和建构的, 这使得人们较少进行利弊权衡; 另一方面, 由于保护性价值观与自我和道德认同过程紧密相关, 使得其被主观赋予了最高价值。未来研究中, 可以在借鉴保护性价值观的研究范式基础上, 开展对中国人核心价值观的实证研究探讨, 关注其文化差异问题, 并进行正确价值观的干预和正确引导的应用实践研究。 相似文献
916.
如何揭示群体规范和公平价值在个体心理发展中的作用机理, 提升儿童-青少年在群际互动当中的公平感知与规范执行, 是教育心理领域的关键问题。公平规范执行中内群体偏爱现象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之一, 然而先前研究存在以下不足:1)大多采用问卷法, 易受社会赞许性的影响, 存在言行不一致的情况; 2)大多采用情景实验, 聚焦社会互动的最终行为输出端, 无法实时有效地把握社会决策的动态进程; 3)脑成像研究仍以fMRI技术为主, 侧重于评估认知加工潜在的脑区激活模式及各脑区间的功能连接, 缺乏对群际公平规范执行中大脑激活动态模式的精确把握。针对这些不足, 本项目从资产分配情景出发, 以儿童和青少年为研究对象, 联合运用认知、行为、眼动和电生理等多层次测评手段, 对公平规范执行中内群体偏爱的发生过程进行认知解析, 探讨认知控制和心智化在其间的关键作用机制及其心理发展轨迹。研究结果将服务于中小学管理中的德育教育, 引导与培养学生的公正感与行为。 相似文献
917.
本研究考察了回避与趋近性负性特质对不同强度心理社会应激刺激重复暴露的心血管反应、应激后心血管反应恢复、重复应激心血管反应的影响,并探讨了应激认知评价在其中的作用。167名大学生被试被随机分配到中/高强度应激条件中,连续采集其在基线期、首次应激期、恢复期、重复应激期四个阶段的心血管反应数据。结果发现:(1)无论应激强度如何,回避性负性特质预测首次和重复应激中较低(钝化)的心血管反应和应激后较差的恢复,而趋近性负性特质预测较大的心血管反应和应激后较差的恢复。(2)重复应激个人资源感知在回避性负性特质与重复应激心率反应之间起中介作用。因此,回避性负性特质与持续较低(钝化)的应激心血管反应和应激后较差的恢复相联系,而趋近性负性特质与较大的应激心血管反应和应激后较差的恢复相联系,即两类负性特质均表现出不适应的固化的应激心血管反应模式,这可能构成了两类不同负性特质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风险的生理机制。 相似文献
918.
以精神分析、来访者中心疗法、认知行为疗法这三大当代主流心理治疗流派为对象,分析了其哲学基础,并对这三大流派的临床应用效果作出评价。从本体论和认识论的角度,对各流派理论的主要哲学基础进行简单的划分,发现有的偏向于唯心主义,有的则偏向于唯物主义,哲学取向上有着本质的不同,但各流派的临床适应证相似。总的说来,疗效无明显差异,均各有利弊,各流派应取长补短,走向心理治疗整合,以期提高心理治疗效果并缩短其疗程。 相似文献
919.
920.
价值观的稳定性和可变性一直是该领域争论的焦点所在。近些年来, 研究者开始从认知神经科学的角度来探讨导致价值观稳定性差异的机制问题。已有的神经反应证据表明, 当某种价值观是基于道义主义的绝对规则来进行认知建构的, 或与自我概念在表征上存在一致性时, 其更倾向于保持稳定的状态; 若非如此, 便可能会在外界影响(如他人劝说)下发生重要程度上的改变。未来需要进一步丰富和完善认识价值观稳定性与可变性关系的认知神经加工模型, 并探索价值观长效改变背后的认知神经机制, 以促进理论研究在价值观教育中的实践和应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