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978篇 |
免费 | 641篇 |
国内免费 | 182篇 |
专业分类
4801篇 |
出版年
2025年 | 20篇 |
2024年 | 76篇 |
2023年 | 151篇 |
2022年 | 139篇 |
2021年 | 154篇 |
2020年 | 231篇 |
2019年 | 317篇 |
2018年 | 286篇 |
2017年 | 243篇 |
2016年 | 247篇 |
2015年 | 147篇 |
2014年 | 216篇 |
2013年 | 550篇 |
2012年 | 132篇 |
2011年 | 113篇 |
2010年 | 137篇 |
2009年 | 121篇 |
2008年 | 139篇 |
2007年 | 165篇 |
2006年 | 163篇 |
2005年 | 168篇 |
2004年 | 124篇 |
2003年 | 105篇 |
2002年 | 113篇 |
2001年 | 74篇 |
2000年 | 76篇 |
1999年 | 62篇 |
1998年 | 50篇 |
1997年 | 44篇 |
1996年 | 29篇 |
1995年 | 43篇 |
1994年 | 38篇 |
1993年 | 20篇 |
1992年 | 21篇 |
1991年 | 17篇 |
1990年 | 20篇 |
1989年 | 9篇 |
1988年 | 14篇 |
1987年 | 10篇 |
1986年 | 2篇 |
1985年 | 5篇 |
1984年 | 5篇 |
1983年 | 1篇 |
1982年 | 2篇 |
1981年 | 1篇 |
1977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8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01.
本研究考察了回避与趋近性负性特质对不同强度心理社会应激刺激重复暴露的心血管反应、应激后心血管反应恢复、重复应激心血管反应的影响,并探讨了应激认知评价在其中的作用。167名大学生被试被随机分配到中/高强度应激条件中,连续采集其在基线期、首次应激期、恢复期、重复应激期四个阶段的心血管反应数据。结果发现:(1)无论应激强度如何,回避性负性特质预测首次和重复应激中较低(钝化)的心血管反应和应激后较差的恢复,而趋近性负性特质预测较大的心血管反应和应激后较差的恢复。(2)重复应激个人资源感知在回避性负性特质与重复应激心率反应之间起中介作用。因此,回避性负性特质与持续较低(钝化)的应激心血管反应和应激后较差的恢复相联系,而趋近性负性特质与较大的应激心血管反应和应激后较差的恢复相联系,即两类负性特质均表现出不适应的固化的应激心血管反应模式,这可能构成了两类不同负性特质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风险的生理机制。 相似文献
902.
903.
医疗人工智能广泛应用于现代医疗形式。医疗科技的日新月异,大大推动了人类医学的发展进程及诊疗模式。与此同时,医疗人工智能科技的发展出现了异化现象,并由此带来了人和社会的异化,诸如对人与类人机器的角色定位不清,人对技术的依赖性过度增强,医疗全生命周期中的责任伦理缺失,技术价值失衡等社会问题。以这些异化带来的伦理风险为进度,探析在医疗人工智能使用中的隐私安全与数据使用的边界问题,人在医疗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问题,“医生-人工智能-患者”的共同决策体系构建问题,构建医疗人工智能科技向善理念及法律问题。 相似文献
904.
以精神分析、来访者中心疗法、认知行为疗法这三大当代主流心理治疗流派为对象,分析了其哲学基础,并对这三大流派的临床应用效果作出评价。从本体论和认识论的角度,对各流派理论的主要哲学基础进行简单的划分,发现有的偏向于唯心主义,有的则偏向于唯物主义,哲学取向上有着本质的不同,但各流派的临床适应证相似。总的说来,疗效无明显差异,均各有利弊,各流派应取长补短,走向心理治疗整合,以期提高心理治疗效果并缩短其疗程。 相似文献
905.
味觉作为人类生存必不可少的感觉之一, 早已超越“舌尖”的直接感受, 潜在地影响了个体对人际关系及伦理道德的知觉与判断, 改变着个体对冒险与消费等行为的决策。情绪中介假说、具身隐喻假说、进化假说以及社会建构假说从不同视角试图阐明味觉对判断与决策的影响机制。当前研究存在味觉感受存在个体差异、味觉测量难以保证效度、味觉实验缺乏统一研究范式等问题, 未来可继续进行味觉隐喻的验证并将其应用于感官营销、心理治疗等领域, 从生理、心理及社会等多个层面出发, 全方位探讨味觉对判断、决策的影响及其机制。 相似文献
906.
907.
价值观的稳定性和可变性一直是该领域争论的焦点所在。近些年来, 研究者开始从认知神经科学的角度来探讨导致价值观稳定性差异的机制问题。已有的神经反应证据表明, 当某种价值观是基于道义主义的绝对规则来进行认知建构的, 或与自我概念在表征上存在一致性时, 其更倾向于保持稳定的状态; 若非如此, 便可能会在外界影响(如他人劝说)下发生重要程度上的改变。未来需要进一步丰富和完善认识价值观稳定性与可变性关系的认知神经加工模型, 并探索价值观长效改变背后的认知神经机制, 以促进理论研究在价值观教育中的实践和应用。 相似文献
908.
为探讨具身内隐情绪和外显情绪之间的相容性和不相容性对创造性思维的影响,实验采用情绪视频启动范式诱发被试的积极情绪或消极情绪,同时采用面部表情操纵技术诱导其具身积极情绪或具身消极情绪,然后要求被试完成创造性思维测验中的替代使用任务(AUT)与顿悟字谜测验。结果发现:在积极情绪下,情绪相容组的AUT流畅性得分显著高于情绪不相容组;而在消极情绪下,情绪相容组的AUT原创性得分与顿悟字谜得分显著高于情绪不相容组;灵活性在两种情绪条件下的差异均不显著。结果表明,面部表情和外显情绪的相容性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表现,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下的情绪相容性分别影响着创造性思维的不同成分。 相似文献
909.
910.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剧, 老年刻板印象威胁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不同于种族或民族、性别等刻板印象威胁, 老年刻板印象威胁表现出累积性、共通性与连续性等特征。目前关于老年刻板印象威胁的研究多集中于认知老化尤其是记忆老化上, 关注老年刻板印象威胁对老年司机和老年员工的消极影响。消除与降低老年刻板印象威胁的消极效应可以从认知改变、群体认同、代际接触、老龄自我实现和个性化以及媒体宣传等五个方面来进行。在实验室研究中, 老年刻板印象威胁有外显与内隐两种不同的操纵形式。未来可以从扩展研究领域、细化“年龄”差异、比较整体效应大小和性别差异、侧重积极效应以及加强本土化检验和跨文化比较研究等方面来深化。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