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10篇
  免费   469篇
  国内免费   172篇
  1951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31篇
  2022年   62篇
  2021年   64篇
  2020年   99篇
  2019年   83篇
  2018年   98篇
  2017年   92篇
  2016年   99篇
  2015年   64篇
  2014年   67篇
  2013年   192篇
  2012年   79篇
  2011年   79篇
  2010年   64篇
  2009年   71篇
  2008年   57篇
  2007年   92篇
  2006年   108篇
  2005年   93篇
  2004年   54篇
  2003年   55篇
  2002年   38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22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5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3篇
  1978年   8篇
  1977年   14篇
  1976年   8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881.
基于将情绪、认知和行为发展相整合的理念,试图通过团体干预活动,提高小学生的情绪胜任力。结果表明,6个系列干预活动能够有效提高小学四年级学生的情绪词汇量、情绪识别能力和情绪调节能力。团体内同伴提名和教师访谈显示,干预活动有助于促进学生的积极心境、自我控制能力和亲社会社交能力的发展,有助于减少攻击、同伴拒绝等适应不良行为。  相似文献   
882.
创造性动机是促使个体的创造能力从潜在状态转化为现实状态的动力。本研究以研究生为被试,修订工作倾向问卷(WPI),采用修订后的WPI考察研究生创造性动机的结构和特征。结果表明:研究生创造性动机处于中等偏高水平;专业对创造性动机的影响非常显著;性别对创造性动机的影响不显著;31~35岁研究生的创造性动机最强;4-6年工龄的研究生创造性动机水平最高;一年级研究生创造性动机水平最高。  相似文献   
883.
张进辅  赵永萍 《心理科学》2006,29(5):1222-1225
从与其父母间具有差异的价值观的角度出发,本研究自编了重庆市中学生价值观量表,并对重庆市的中学生及其家长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1)自编的问卷具有良好的信效度;(2)重庆市中学生的价值观具有显著的性别主效应和年级主效应,学校区域和学校类型均不存在主效应;父亲职业、母亲职业在某些维度上存在主效应。(3)中学生与其父母的价值观在多个维度上都存在差异。在六个主因素中,学生最看重自我方面,而家长最看重家庭。次因素中,学生最看重的是家庭气氛、平等、独立和隐私,家长最看重的是家庭气氛、家庭责任、平等、知识价值。  相似文献   
884.
大学生的语言学习观念与英语学习策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问卷对606名大学生进行调查,考察其语言学习观念和英语学习策略的特点及关系。结果表明:(1)在语言学习观念上,女生比男生的英语学习动机更强,大一女生明显认为英语学习难度大,外语学能观念随年级的升高而增强,文科生比理科生认为英语学习难度大,学习动机更强;(2)在英语学习策略上,性别、年级与6种策略都有一定关系,文科生在元认知、社交、情感、补偿、认知5种策略上的运用都显著高于理科生;(3)语言学习观念与英语学习策略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885.
This study sought to examine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Asian‐born international students' perceived cultural inclusiveness and intercultural contact, along with the contributions these variables made to the students' attitudes towards culturally different domestic students. Based on Pettigrew's (1998) intergroup contact theory and previous research on educational cultural climate, we hypothesised that more positive intercultural attitudes would be associated with perceptions of a culturally inclusive educational environment and higher levels of intergroup contact as indicated by quantity of contact, quality of contact, and extent of intercultural friendships. Anonymous survey participants were 190 (76 male and 113 female) Asian‐born international university students at an Australian university. Results showed small to moderate relationships among perceived cultural inclusiveness, all the dimensions of intercultural contact, and intercultural attitudes, except for an unexpected insignificant association between intercultural friendship and attitudes. Hierarchical regression analysis showed that cultural inclusiveness and quality of contact were the only significant predictors of intercultural attitudes. Mediation analysis indicated that quality of contact partially mediat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ultural inclusiveness and intercultural attitudes. The importance of an inclusive educational environment on intergroup contact and attitudes, from international students' viewpoint, is discussed. Copyright © 2014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886.
887.
This essay describes a transformation in my experience as an adjunct teaching underprepared students from one of shame toward a desire to assert the value of this work. Insights from my feminist theological training helped me to affirm the importance of encouraging transformative learning in teaching the academically marginalized and prompted my analysis of student writing in an introductory World Religions course, in order to determine whether or not the course was a site of transformative learning. I argue that despite many contextual limitations, the movement toward deepening self‐awareness and increasing openness to religious diversity seen in student writing demonstrates that transformative learning began in this course, and that is valuable for students' lives whether or not they are academically successful.  相似文献   
888.
探究大学生共情、幸福感和神经质对利他行为的影响,为促进大学生利他行为提供依据。采用方便取样,选取辽宁省某高校选修课程学生273名,完成中文版人际反应指针量表、神经质人格问卷、幸福感指数量表和大学生利他行为问卷。结果显示:(1) 神经质在共情和利他行为之间起着部分中介作用,也就是说,共情既对利他行为产生直接影响,也通过神经质间接地影响着利他行为;(2) 幸福感是神经质部分中介共情和利他行为关系的调节变量。幸福感调节的是中介作用的后半路径,即共情通过神经质对利他行为的间接效应受到幸福感的调节。具体的说,相对于低幸福感的大学生,间接效应对于高幸福感的大学生更加显著。因此,共情对利他行为的影响是有调节的中介效应。研究结论对增强大学生利他行为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889.
中学生的思维风格与人格特质的关系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497名中学生为被试,采用四种不同的统计方法,从多角度考察中学生的思维风格与人格特质之间的关系,为进一步探讨思维风格是否为介于智力和人格之间的一个中间变量奠定基础。结果发现,中学生的思维风格与人格特质之间存在稳定的对应关系,思维风格对人格特质的影响作用大于人格特质对思维风格的作用。  相似文献   
890.
当代大学生心理素质发展特点研究   总被引:32,自引:2,他引:32  
王滔  张大均  陈建文 《心理科学》2003,26(5):847-850
采用自编的大学生心理素质问卷 ,调查了 2 5 4 8名在校大学生心理素质的状况及其发展变化的趋势和特点。结果表明 :(1)大学男生的整体心理素质水平高于女生。 (2 )重点大学与普通大学的大学生心理素质没有显著差异。 (3)城市来源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水平高于农村来源大学生。 (4 )大学生心理素质存在专业类型之间的显著差异 ,表现为经贸类 >工科类 >文科类 >理科类的变化趋势。 (5 )大学生心理素质存在年级差异 ,表现为大二 >大三 >大一 >大四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