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60篇
  免费   751篇
  国内免费   424篇
  2024年   19篇
  2023年   109篇
  2022年   129篇
  2021年   149篇
  2020年   270篇
  2019年   229篇
  2018年   230篇
  2017年   217篇
  2016年   205篇
  2015年   180篇
  2014年   181篇
  2013年   635篇
  2012年   169篇
  2011年   191篇
  2010年   121篇
  2009年   182篇
  2008年   168篇
  2007年   179篇
  2006年   196篇
  2005年   161篇
  2004年   131篇
  2003年   141篇
  2002年   107篇
  2001年   84篇
  2000年   85篇
  1999年   75篇
  1998年   63篇
  1997年   78篇
  1996年   59篇
  1995年   57篇
  1994年   72篇
  1993年   52篇
  1992年   45篇
  1991年   40篇
  1990年   29篇
  1989年   22篇
  1988年   20篇
  1987年   35篇
  1986年   33篇
  1985年   38篇
  1984年   38篇
  1983年   33篇
  1982年   34篇
  1981年   34篇
  1980年   28篇
  1979年   34篇
  1978年   28篇
  1977年   51篇
  1976年   41篇
  1975年   27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11.
选择性信任指人们在面对不同信息传达者时,能依据信息的正误区分出他们的可信赖度,从而有选择地相信某些传达者。本研究探讨幼儿选择性信任与亲社会行为及决策判断的关系。研究一以75名3~4岁幼儿为研究对象,采用选择性信任任务与分配糖果任务相结合的模式,探讨亲社会行为与选择性信任的关系,发现3~4岁幼儿在选择性信任形成后,亲社会倾向更多地指向可信赖者。研究二关注选择性信任与幼儿的决策判断的关系,在对72名3~4岁幼儿的研究中发现,在众多颜色糖果的选择中,相对于对照组的均等偏好,实验组的3~4岁幼儿决策判断明显受到可信赖者的影响,即更倾向于选择可信赖者推荐的颜色糖果。  相似文献   
912.
张林  吴晓燕 《心理学探新》2011,31(2):128-132
通过注意偏向实验、BPAQ攻击问卷与Barratt冲动量表的施测,探讨中学生攻击性行为的注意偏向与冲动控制特征。研究结果发现,中学生攻击性行为及冲动控制性别差异不显著;低攻击性与高攻击性中学生表现出对攻击性刺激的注意偏向特征,在冲动控制上差异也极其显著;中学生攻击性行为与注意偏向、冲动控制总体上呈显著正相关;攻击词注意偏向与冲动控制对中学生攻击性行为具有显著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913.
组织政治知觉对组织认同的影响及工作投入的中介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300余名中国大陆制造业企业的员工为被试,运用问卷调查方法和分层回归分析对组织政治知觉、组织认同和工作投入的关系进行了探讨。结果发现:(1)组织政治知觉对工作投入和组织认同有直接的消极影响;(2)组织政治知觉通过组织认同的中介对工作投入有间接的消极影响;(3)在组织政治知觉的三个子维度中,只有薪酬与晋升子维度对工作投入和组织认同具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914.
The potential of using implementation intentions—action plans that link a critical situational cue to a specific goal-directed behavior—to bridge the intention–behavior gap in consumer behavior has been limited by the practice of using explicit instructions to induce the construct. In two studies, we therefore tested the effectiveness of an indirect, persuasive strategy that benefits from the positive consequences of implementation intentions by ‘mimicking’ their underlying psychological processes. Experiment 1 showed that a strategy presenting vivid information on critical cues and appropriate behavioral responses affected mental imagery. Experiment 2 demonstrated that this strategy affected actual purchase behavior.  相似文献   
915.
Extensive evidence supports the efficacy of Parent-Child Interaction Therapy (PCIT) for reducing behavior problems in young children; however, little is known about the use of PCIT in a community mental health center (CMHC). This paper provides four clinical case examples of families who were referred to and successfully completed PCIT in an urban CMHC. The families were ethnically and socioeconomically diverse and presented with a wide range of treatment concerns and needs (e.g., autism, severe maternal psychopathology, involvement in child protective services, and complex family configurations) in addition to disruptive behavior. Our data and clinical observations suggest that PCIT decreased behavior problems, improved parent-child interactions, and, in some cases, reduced parental stress, with differing levels of change across families. Overall, the cases demonstrate that PCIT can be transported into a CMHC, and they illustrate supplemental services or minor accommodations to the established treatment protocol used to address individual family needs. Issues regarding the balance between fidelity and flexibility in transporting PCIT to a community setting are discussed, and future research topics are recommended.  相似文献   
916.
时限性自我调节理论是在“意图-行为”模型基础上,强调时间、行为优势和自我调节能力对健康行为共同影响的新理论.该理论认为一致性观念和时限性效价影响行为意图,行为优势和自我调节能力调节“意图-行为”联系的强度或直接影响行为.与其他健康行为模型的主要区别在于加入了影响行为的自我调节能力和时间因素.未来研究应进一步明确针对健康行为的干预措施,给予行为优势合理的定位.  相似文献   
917.
任俊  高肖肖 《心理科学进展》2011,19(8):1224-1232
道德情绪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研究主题。道德情绪是个体根据一定的道德标准评价自己或他人的行为和思想时所产生的一种情绪体验。它是一种复合情绪, 主要包括厌恶、移情、内疚, 羞耻等。道德情绪影响下人类会产生某些典型行为, 这主要包括道德洁净行为和道德补偿行为。心理学研究道德情绪的实验范式很多, 主要有行为回忆范式、实物或图片刺激范式、情境设置范式等。有关道德情绪的未来研究主要应注重于探讨正性道德情绪在道德发展中的作用, 探讨道德情绪对群体行为的影响, 以及探讨道德情绪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价值意义。  相似文献   
918.
高校毕业生求职行为的影响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计划-行为理论,考察了836名高校毕业生求职行为的预测因素及其影响机制。层次回归和结构方程分析表明,控制了城乡和政治面貌的效应后,求职自我效能、求职期望、情绪控制、人格外倾和主观支持是影响求职行为的有效因素,其中求职自我效能、情绪控制、人格外倾和主观支持分别正向预测求职行为,而求职期望则负向预测求职行为;求职意向在求职期望和求职行为、情绪控制和求职行为、主观支持和求职行为之间的中介效果均显著,在求职自我效能和求职行为以及人格外倾和求职行为之间的中介效果不显著。  相似文献   
919.
段锦云  田晓明 《心理科学》2011,34(6):1458-1462
知识经济对创新的追逐对组织员工的自主性及创造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学术界,包括进谏行为在内的员工角色外行为研究近来备受关注。进谏行为是不囿于身份的,以改善为目的,以变化为导向的言语行为。以社会交换理论为基础,通过对苏南地区379名企业员工的问卷调查,研究探索了组织内信任对进谏行为的影响。结果发现,对同事信任、直接上级信任和组织信任均能促进员工进谏,且对直接上级信任部分地通过对组织信任影响员工进谏。研究还发现,员工进谏行为与其自评的任务绩效存在正相关。  相似文献   
920.
本文详细介绍了一例因为英语四级考试没有通过引发的一般心理问题的咨询过程。来访者韩某,女,20岁,是一名大二学生,因为英语四级考试没有通过而出现了睡眠质量差,学习效率下降,情绪低落等症状,来访者主动求助于校心理健康中心,迫切希望改变现状,能够正常的学习生活。咨询师在和来访者商议后根据其个性特征和问题的特点采用了合理情绪疗法对其进行干预,帮助她改变了其非理性的信念,经过咨询,来访者情绪好转,可以正确看待困难,取得了比较好的咨询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