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83篇 |
免费 | 58篇 |
国内免费 | 26篇 |
专业分类
467篇 |
出版年
2025年 | 7篇 |
2024年 | 8篇 |
2023年 | 8篇 |
2022年 | 12篇 |
2021年 | 14篇 |
2020年 | 27篇 |
2019年 | 14篇 |
2018年 | 14篇 |
2017年 | 29篇 |
2016年 | 24篇 |
2015年 | 13篇 |
2014年 | 17篇 |
2013年 | 85篇 |
2012年 | 8篇 |
2011年 | 8篇 |
2010年 | 9篇 |
2009年 | 7篇 |
2008年 | 12篇 |
2007年 | 6篇 |
2006年 | 17篇 |
2005年 | 17篇 |
2004年 | 15篇 |
2003年 | 16篇 |
2002年 | 16篇 |
2001年 | 16篇 |
2000年 | 8篇 |
1999年 | 9篇 |
1998年 | 5篇 |
1997年 | 3篇 |
1996年 | 9篇 |
1995年 | 3篇 |
1994年 | 2篇 |
1993年 | 3篇 |
1992年 | 1篇 |
1989年 | 1篇 |
1988年 | 1篇 |
1983年 | 1篇 |
1976年 | 1篇 |
197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51.
Marie‐Thérèese Khair Badawi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analysis》2015,96(6):1477-1489
Although she experienced, as did the many psychoanalysts before her, the countertransferential dynamics of disgust towards a patient presenting great deficiency in terms of mentalization capacity, the author strives to understand what urged her to tolerate the patient, to invest in her and lead her to develop a capacity for internalization, after 6 years of analytic work filled with transgressive‐transferential acting‐out. Fourteen years later, she becomes aware of the way in which the revival of some grief related to traumatic traces in her own lived experience, sustained, without her knowledge, a saviour/countertransference, creating a specific transferential‐countertransferential spiral which rescued a situation whose advent could have been compromised. This could happen thanks to what she refers to as the unique inter‐relation between her and this particular patient. 相似文献
352.
LAWRENCE J. BROWN 《The Psychoanalytic quarterly》2015,84(4):841-865
This paper explores some implications of Bleger's (1967, 2013) concept of the analytic situation, which he views as comprising the analytic setting and the analytic process. The author discusses Bleger's idea of the analytic setting as the depositary for projected painful aspects in either the analyst or patient or both—affects that are then rendered as nonprocess. In contrast, the contents of the analytic process are subject to an incessant process of transformation (Green 2005). The author goes on to enumerate various components of the analytic setting: the nonhuman, object relational, and the analyst's “person” (including mental functioning). An extended clinical vignette is offered as an illustration. 相似文献
353.
精神分析治疗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被视为“谈话疗法”,其治愈机制是将潜意识的内容意识化,语言解释在其中发挥关键作用。自20世纪末开始,越来越多分析师强调非言语交流在治疗中的作用。非言语交流不仅能够为咨访双方提供更丰富的交流形式,还能通过互动中的“相遇时刻”,实现对患者过去经验的重组,改变其有缺陷的内隐关系知晓。非言语交流和语言交流能够在治疗中发挥互补作用,未来的精神分析心理学要继续加强对非言语领域的研究。 相似文献
354.
篇章阅读的动态理解观和计算机模拟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篇章阅读中信息加工的研究一直是文本心理学以及相关科学研究的热点问题。近几年,篇章阅读的动态理解观和计算机模型的影响力正逐步增大。与先前阅读加工观相比,动态理解观整合了阅读的即时加工和延时表征以及两者之间动态的相互关系,并试图捕捉篇章中的每一概念在整个阅读过程中不断变化的激活情况。利用计算机模型研究阅读加工则不像以往的研究方法都需要利用被试的实际阅读反应,在阅读理论的基础上编制的计算机模型能够模拟出人们阅读中的即时表现和阅读后的记忆内容,模拟的数据与行为学实验结果也非常一致 相似文献
355.
主体间性问题属于主体之间的关系问题,基于现象学主体间性理论框架探讨医患主体间性问题,是认识医患关系问题的新视角。医患主体间性问题的实质是主体之间的“可通达性”问题。主体间何以需要“通达”、是否能够“通达”以及如何实现“通达”,是需要理解和讨论的重点问题。主体间“可通达性”的实现,医患的“前理解”是医患沟通的主体间性起点和先验性基础,医患差异与矛盾是医患主体间性的重要表达形式,医学叙事是医患主体可通达性形成的重要通道,同时,医患主体的可通达性有赖于医学世界中多个主体视域的融合。
相似文献356.
学生在完成计算机动态测验过程中,会产生大量带有时间标记的过程性数据。本研究基于5个国家(地区)3196名学生在PISA2012一道交通问题解决任务上的139990条数据,将多水平混合IRT(MMix IRT)模型进行拓展,用于探索问题解决过程策略的类别特点。结果表明,该模型不仅可以基于行为序列对不同国家(地区)学生在解决问题时策略使用情况的典型特征进行分析,还可以提供个体水平的能力估计值。拓展的MMixIRT模型可用于分析过程性数据的特征。 相似文献
357.
杜治政 《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20,41(21):1-8
临床医学伦理有两条进路:外部渗入与内部自生。前者因有伦理规范和相关法律约束,已初步得到落实,后者则是常寓于医疗实践中的常态,难有规范约束,且有背离初衷之事例发生。诸如诊疗方案、新技术的应用、手术、急诊救治、护理等临床实践中的伦理问题,需要通过察觉、辨析、体验的进路才能得以彰显和重视。而坚持医生临床、构建医患间的权力平衡、重视非技术因素在医疗中的作用,启动医师美德的动力机制,则是保证医学伦理遍布临床的重要支撑条件。 相似文献
358.
CD-CAT以Q矩阵理论为基础,随着属性个数的增加,理想掌握模式的数量以指数的形式增加,这大大提高了计算难度,计算速度缓慢,判准率大幅降低。为了解决该问题,本文提出了具有认知诊断功能的区块化自适应测验(CD-BAT)。CD-BAT将单个的CD-CAT作为区块进行处理,把前一区块的信息作为先验信息用于后一区块的估计过程,并不断更新和修正前一区块的估计结果。模拟研究表明,CD-BAT的判准率略优于CD-CAT,题库质量下降时,这种优势逐渐加大。随着CD-BAT的区块的增加,其属性判准率呈现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359.
“皮亚杰认知发展量表” (IPDT)中的守恒与关系领域经动态化改编后已被证实适用于小学低年级儿童的潜能评估。在此基础上, 本研究旨在构建适用于小学高年级儿童的IPDT表征、分类、规律领域的动态测验; 并运用所构建的IPDT动态测验对低社会经济地位(SES)儿童进行认知潜能评估; 而后经过对低SES儿童的推理认知干预, 进一步考查认知干预在低SES不同潜能儿童的认知能力和数学成就中的促进作用。结果发现:(1)改编的IPDT表征、分类、规律领域的动态测验包含“前测—干预—迁移—后测”4个阶段, 所构建的逐级提示干预方案合理适切, 可以有效区分不同认知潜能水平的小学高年级儿童, 特别是弱势儿童; (2)推理认知干预对由IPDT动态测验细致区分出的不同潜能水平的低SES儿童作用不同, 尽管他们在认知能力与数学成就上均有进步, 但低SES高潜能儿童比低SES低潜能儿童从干预中获益更多。 相似文献
360.
方法论对于一个学科的发展至关重要。从根本上说,方法论的基本内涵是关于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及二者关系的理论预设,而其核心目标是实现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的匹配。从文化心理学的研究现状看,现有的方法论尚未实现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之间的协调,从而构成文化心理学发展的潜在困境。基于对文化心理学的理论诉求和研究现状的把握,本文提出了文化心理学方法论的六个扩展方向:研究对象上从外显到内隐、从元素到整体、从抽象到具体; 研究方法上从现象到机制、从单向到双向、从静态到动态。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