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065篇 |
免费 | 526篇 |
国内免费 | 180篇 |
专业分类
5771篇 |
出版年
2025年 | 6篇 |
2024年 | 88篇 |
2023年 | 116篇 |
2022年 | 115篇 |
2021年 | 157篇 |
2020年 | 279篇 |
2019年 | 267篇 |
2018年 | 208篇 |
2017年 | 289篇 |
2016年 | 296篇 |
2015年 | 190篇 |
2014年 | 240篇 |
2013年 | 703篇 |
2012年 | 165篇 |
2011年 | 188篇 |
2010年 | 159篇 |
2009年 | 219篇 |
2008年 | 267篇 |
2007年 | 229篇 |
2006年 | 216篇 |
2005年 | 188篇 |
2004年 | 171篇 |
2003年 | 146篇 |
2002年 | 135篇 |
2001年 | 101篇 |
2000年 | 95篇 |
1999年 | 86篇 |
1998年 | 57篇 |
1997年 | 50篇 |
1996年 | 35篇 |
1995年 | 41篇 |
1994年 | 47篇 |
1993年 | 29篇 |
1992年 | 17篇 |
1991年 | 30篇 |
1990年 | 18篇 |
1989年 | 17篇 |
1988年 | 18篇 |
1987年 | 11篇 |
1986年 | 9篇 |
1985年 | 10篇 |
1984年 | 15篇 |
1983年 | 5篇 |
1982年 | 7篇 |
1981年 | 6篇 |
1980年 | 10篇 |
1979年 | 6篇 |
1978年 | 5篇 |
1977年 | 6篇 |
1976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7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81.
982.
知识经济对创新的追逐对组织员工的自主性及创造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学术界,包括进谏行为在内的员工角色外行为研究近来备受关注。进谏行为是不囿于身份的,以改善为目的,以变化为导向的言语行为。以社会交换理论为基础,通过对苏南地区379名企业员工的问卷调查,研究探索了组织内信任对进谏行为的影响。结果发现,对同事信任、直接上级信任和组织信任均能促进员工进谏,且对直接上级信任部分地通过对组织信任影响员工进谏。研究还发现,员工进谏行为与其自评的任务绩效存在正相关。 相似文献
983.
时间加工与空间距离加工的关系主要有两种, 一种是在空距离–空时距以及动物的研究中, 时间加工影响空间距离加工, 空间距离加工影响时间加工, 两者相互影响, 存在对称的干扰, 这种关系与注意和记忆有关。另一种是在实距离–实时距中, 空间距离加工影响时间加工, 而时间加工不受空间距离加工的影响, 时间加工和空间距离加工之间具有不对称的干扰。时空关系的不对称与隐喻理论、人们的感知运动经验和时空信息的显著性有关。神经机制上, 右顶叶皮质、侧顶内区、左顶叶皮质、小脑、前额等参与时间加工和空间距离加工, 但两种加工涉及到的神经机制也有部分差异。未来可以从时间加工的分段性、不同条件下时间加工和空间距离加工的心理机制以及脑机制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984.
985.
Porges基于自主神经进化观点提出的多迷走神经理论, 区分了无髓鞘迷走神经与髓鞘迷走神经的不同功能。认为对心脏等起调控作用的髓鞘迷走神经, 经由进化逐渐与调控头面部肌肉的脑神经之间产生了神经上的联系, 成为情绪和社会行为的神经基础。已有的相关实证研究表明, 髓鞘迷走神经与个体的情绪表达与调节、社会行为以及情绪与社会行为障碍密切相关。较低的迷走神经张力、较低的迷走抑制与较低的情绪调节能力相关; 迷走抑制较高的学前儿童有较少的行为问题以及较好的社交技能; 焦虑障碍的个体表现出较低的基线迷走张力以及较低的迷走抑制水平等。多迷走神经理论及其实证研究的结果, 对于推动情绪和社会行为的自主神经基础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86.
987.
执行功能紊乱理论(Theory of Executive Dysfunction)、弱的中央统合理论(Weak Central Coherence theory)和心理理论假说(The Theory of Mind Hypothesis)是解释孤独症认知障碍的三种重要理论。本文着重通过回顾以往的实验研究来探讨三种理论的产生、发展及前进的方向, 以及三大理论之间的关系。三者可能从不同侧面诠释了孤独症认知障碍的机制, 如何综合起来更好地揭示孤独症的认知障碍和病理机制, 尚需深入和全面的研究。同时更多地考虑不同认知因素的交互影响以及研究的生态学效度, 可能是进一步研究需要考虑的问题。 相似文献
988.
989.
惯用语是比喻性表达的一种。对惯用语句法分析导致其字面意义的通达,对惯用语语义分析导致其比喻意义的通达,两种加工存在矛盾。针对这种矛盾,研究者提出惯用语理解的非建构观点、建构观点和关联理论假说。非建构观点认为对惯用语的理解是比喻意义的直接提取;建构观点认为对惯用语的理解词素发挥重要作用;关联理论假说认为对惯用语的理解是寻求词素和整词最大程度的语义关联,以及语用过程中信息交流的最优功效。大量研究表明,不能简单的将惯用语加工的心理机制纳入统一模型内,惯用语加工受到材料和语用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惯用语理解遵循多种心理加工机制。 相似文献
990.
心理理论是对他人心理状态进行推论的能力。考察心理理论的经典范式是错误信念任务, 而青少年和成人在这种任务上可能出现天花板效应。为了测量青少年和成人的心理理论, Valerie E. Stone和她的合作者设计了失言识别任务。征求了Stone意见, 对失言识别任务的提出、构成、使用进行了介绍, 说明了该任务相对于经典范式的优势; 与此同时, 分析了失言识别任务范式存在的一些问题, 比如其效度指标问题, 与言语能力的分离问题, 失言识别任务与执行功能之间的分离等。未来研究可以尝试编制失言识别任务的本土化的量表, 并利用其探讨年长个体心理理论水平发展变化的规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