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65篇
  免费   526篇
  国内免费   180篇
  5771篇
  2025年   6篇
  2024年   88篇
  2023年   116篇
  2022年   115篇
  2021年   157篇
  2020年   279篇
  2019年   267篇
  2018年   208篇
  2017年   289篇
  2016年   296篇
  2015年   190篇
  2014年   240篇
  2013年   703篇
  2012年   165篇
  2011年   188篇
  2010年   159篇
  2009年   219篇
  2008年   267篇
  2007年   229篇
  2006年   216篇
  2005年   188篇
  2004年   171篇
  2003年   146篇
  2002年   135篇
  2001年   101篇
  2000年   95篇
  1999年   86篇
  1998年   57篇
  1997年   50篇
  1996年   35篇
  1995年   41篇
  1994年   47篇
  1993年   29篇
  1992年   17篇
  1991年   30篇
  1990年   18篇
  1989年   17篇
  1988年   18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10篇
  1984年   15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7篇
  1981年   6篇
  1980年   10篇
  1979年   6篇
  1978年   5篇
  1977年   6篇
  197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81.
意向性自我调节是指个体以增强个体功能或优化自我发展为目标, 积极协调情境中的要求、资源与个人目标之间关系的一系列行动过程, 其主要理论基础是SOC(选择、优化和补偿)理论。研究发现青少年期是意向性自我调节发展的关键时期, 意向性自我调节既能直接影响青少年发展, 又能与家庭、社区等情境因素以及活动经验等近端过程交互作用, 从而间接影响青少年发展。未来研究应该在意向性自我调节的测量方法、过程观的研究范式、发展规律和培养途径等方面进一步深入。  相似文献   
982.
段锦云  田晓明 《心理科学》2011,34(6):1458-1462
知识经济对创新的追逐对组织员工的自主性及创造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学术界,包括进谏行为在内的员工角色外行为研究近来备受关注。进谏行为是不囿于身份的,以改善为目的,以变化为导向的言语行为。以社会交换理论为基础,通过对苏南地区379名企业员工的问卷调查,研究探索了组织内信任对进谏行为的影响。结果发现,对同事信任、直接上级信任和组织信任均能促进员工进谏,且对直接上级信任部分地通过对组织信任影响员工进谏。研究还发现,员工进谏行为与其自评的任务绩效存在正相关。  相似文献   
983.
时间加工与空间距离加工的关系主要有两种, 一种是在空距离–空时距以及动物的研究中, 时间加工影响空间距离加工, 空间距离加工影响时间加工, 两者相互影响, 存在对称的干扰, 这种关系与注意和记忆有关。另一种是在实距离–实时距中, 空间距离加工影响时间加工, 而时间加工不受空间距离加工的影响, 时间加工和空间距离加工之间具有不对称的干扰。时空关系的不对称与隐喻理论、人们的感知运动经验和时空信息的显著性有关。神经机制上, 右顶叶皮质、侧顶内区、左顶叶皮质、小脑、前额等参与时间加工和空间距离加工, 但两种加工涉及到的神经机制也有部分差异。未来可以从时间加工的分段性、不同条件下时间加工和空间距离加工的心理机制以及脑机制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984.
基于自我决定理论的教师激励风格研究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自我决定理论认为, 教师激励风格是影响学生学习动机的重要外在因素。本文从概念内涵、测量方式、作用机制及影响因素等方面梳理了近十年来教师激励风格的相关研究, 结果发现教师激励风格对学生学习的不同指标都具有重要作用, 但其具体作用机制仍不明确; 而教学动机、教师心理需要的满足等会影响教师激励风格的形成和改变。因此, 在未来的研究中应进一步关注概念结构的澄清、因变量指标的扩充、研究视角的整合和对文化适用性的反思。  相似文献   
985.
Porges基于自主神经进化观点提出的多迷走神经理论, 区分了无髓鞘迷走神经与髓鞘迷走神经的不同功能。认为对心脏等起调控作用的髓鞘迷走神经, 经由进化逐渐与调控头面部肌肉的脑神经之间产生了神经上的联系, 成为情绪和社会行为的神经基础。已有的相关实证研究表明, 髓鞘迷走神经与个体的情绪表达与调节、社会行为以及情绪与社会行为障碍密切相关。较低的迷走神经张力、较低的迷走抑制与较低的情绪调节能力相关; 迷走抑制较高的学前儿童有较少的行为问题以及较好的社交技能; 焦虑障碍的个体表现出较低的基线迷走张力以及较低的迷走抑制水平等。多迷走神经理论及其实证研究的结果, 对于推动情绪和社会行为的自主神经基础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86.
错误信念任务中的知识偏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有观点指出,年幼儿童在错误信念任务上的发展变化,不是发生了概念变化的质变,而是知识偏差的表现。知识偏差是指当我们尝试理解一个更不知情的观点时,不能忽略自己拥有的额外信息并受此影响而产生偏差的倾向。本文对知识偏差的含义及其在错误信念任务中可能产生的影响做了较为详细的综述和分析,并就在错误信念任务中消除知识偏差影响的可能性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87.
执行功能紊乱理论(Theory of Executive Dysfunction)、弱的中央统合理论(Weak Central Coherence theory)和心理理论假说(The Theory of Mind Hypothesis)是解释孤独症认知障碍的三种重要理论。本文着重通过回顾以往的实验研究来探讨三种理论的产生、发展及前进的方向, 以及三大理论之间的关系。三者可能从不同侧面诠释了孤独症认知障碍的机制, 如何综合起来更好地揭示孤独症的认知障碍和病理机制, 尚需深入和全面的研究。同时更多地考虑不同认知因素的交互影响以及研究的生态学效度, 可能是进一步研究需要考虑的问题。  相似文献   
988.
禀赋效应的心理机制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禀赋效应是指个体在拥有某物品时对该物品的估价高于没有拥有该物品时的估价的现象。这一现象在行为经济学中普遍存在。禀赋效应的研究范式包括经典研究范式与物物交换范式。禀赋效应的心理机制主要包括损失规避与查询理论。禀赋效应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认知角度、动机、情绪、交易物品的特征、研究设计的选择等。未来的研究需要从禀赋效应的适用条件、产生根源、研究范式的改进等方面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989.
惯用语是比喻性表达的一种。对惯用语句法分析导致其字面意义的通达,对惯用语语义分析导致其比喻意义的通达,两种加工存在矛盾。针对这种矛盾,研究者提出惯用语理解的非建构观点、建构观点和关联理论假说。非建构观点认为对惯用语的理解是比喻意义的直接提取;建构观点认为对惯用语的理解词素发挥重要作用;关联理论假说认为对惯用语的理解是寻求词素和整词最大程度的语义关联,以及语用过程中信息交流的最优功效。大量研究表明,不能简单的将惯用语加工的心理机制纳入统一模型内,惯用语加工受到材料和语用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惯用语理解遵循多种心理加工机制。  相似文献   
990.
心理理论是对他人心理状态进行推论的能力。考察心理理论的经典范式是错误信念任务, 而青少年和成人在这种任务上可能出现天花板效应。为了测量青少年和成人的心理理论, Valerie E. Stone和她的合作者设计了失言识别任务。征求了Stone意见, 对失言识别任务的提出、构成、使用进行了介绍, 说明了该任务相对于经典范式的优势; 与此同时, 分析了失言识别任务范式存在的一些问题, 比如其效度指标问题, 与言语能力的分离问题, 失言识别任务与执行功能之间的分离等。未来研究可以尝试编制失言识别任务的本土化的量表, 并利用其探讨年长个体心理理论水平发展变化的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