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98篇 |
免费 | 48篇 |
国内免费 | 30篇 |
专业分类
276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篇 |
2024年 | 6篇 |
2023年 | 8篇 |
2022年 | 10篇 |
2021年 | 10篇 |
2020年 | 19篇 |
2019年 | 16篇 |
2018年 | 15篇 |
2017年 | 10篇 |
2016年 | 19篇 |
2015年 | 14篇 |
2014年 | 14篇 |
2013年 | 34篇 |
2012年 | 9篇 |
2011年 | 7篇 |
2010年 | 7篇 |
2009年 | 10篇 |
2008年 | 9篇 |
2007年 | 6篇 |
2006年 | 6篇 |
2005年 | 7篇 |
2004年 | 6篇 |
2003年 | 3篇 |
2002年 | 2篇 |
2001年 | 4篇 |
2000年 | 3篇 |
1999年 | 2篇 |
1998年 | 3篇 |
1997年 | 2篇 |
1996年 | 1篇 |
1995年 | 2篇 |
1994年 | 2篇 |
1993年 | 2篇 |
1992年 | 1篇 |
1990年 | 2篇 |
1989年 | 2篇 |
1984年 | 1篇 |
1976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成瘾行为给个体和社会带来了严重的危害。对成瘾人群时间洞察力的研究成为探讨成瘾行为产生和发展的一个新的视角。过去消极、现在享乐和现在宿命时间洞察力取向的个体更可能出现成瘾行为, 而未来时间洞察力取向则是成瘾行为的一个保护性因素, 它不仅可以减少成瘾行为的发生, 也有利于成瘾行为的康复。从自我调节, 冲动性决策等行为机制和前额叶的神经机制方面可以帮助我们深入理解时间洞察力对成瘾行为的影响。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探讨不同成瘾行为者时间洞察力的一致性与特异性; 采用纵向研究方法探讨成瘾者时间洞察力的动态变化过程; 对成瘾者的洞察力进行干预, 增加成瘾者的未来时间洞察力, 减少其过去消极和现在时间洞察力取向来帮助成瘾者实现时间洞察力的平衡, 从而提高其戒断效果。 相似文献
42.
43.
面孔视错觉现象表现为个体从其他事物中感知到并不存在的面孔。面孔视错觉要素已广泛应用于艺术、广告及商品中,起到吸引注意、促进消费的作用。同时,先前的研究通过采用各种范式,发现患者在面孔视错觉的产生上同常人的差异,以及视错觉与视幻觉之间的联系。根据视觉加工通路的不同,相关范式可分为视错觉监测范式,以及视错觉辨认范式。前者侧重于基于提取的类面孔特征所做出的快速预测,后者侧重于主观期望引导个体对物体特征的提取,两者最终均会影响到后续的认知判断。日后研究可从面孔视错觉的发生机制出发,结合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加工通路,为面孔视错觉产生机制提供理论依据,并拓宽该要素在临床诊断及商业广告领域上的应用。 相似文献
44.
大众与个人的审美品位分别代表了审美活动在个体间的一致性和差异性。将大众品位和个人品位相结合的新趋势正在挑战传统的\"普遍性\"审美法则,并日益凸显审美反应的个体差异。存在诸多因素可以调节大众和个人审美品位的相对比例,包括刺激类型、专业性、文化背景、先前经验和年龄等。大众与个人审美品位的神经机制中,奖赏系统和默认模式网络扮演重要角色。目前,审美品位与审美加工模型的理论关系有待进一步厘清和验证。未来相关研究可以在拓展审美对象领域、完善大众与个人审美品位与不同审美加工阶段的对应关系等方向上继续开展。 相似文献
45.
近期研究显示,早期亲子触觉经验和个体的社会性发展存在密切联系。关于这种联系产生的原因,已有研究多从神经科学的角度,探讨CT传入神经(C-tactile afferents)及有关环路在其间可能起到的作用。基于已有文献,本文将提出一个综合模型,系统阐述背后涉及的心理机制,着重论证亲子关系、个体探索行为以及与之关联的心理成分在其间扮演的角色,并在此基础上从研究设计的局限、有关变量关系的多元性以及未来可拓展方向对该领域研究进行进一步讨论和展望。 相似文献
46.
审美对象特有的刺激属性会唤起观赏者特定的情绪或情感反应。个体在欣赏自然、艺术品和其他人类作品时会产生审美愉悦体验。审美愉悦-兴趣模型(PIA)认为, 审美愉悦体验包含审美过程中自动化加工阶段的审美愉悦和控制加工阶段的审美兴趣。近年来, 神经美学研究表明, 负责愉悦和奖赏的眶额叶皮层在审美过程中广泛激活, 是自动化加工阶段初级审美愉悦奖赏的神经基础, 而审美过程中纹状体亚回路中不同的连接和功能作用与两个阶段中审美愉悦的产生都有关联; 上述结果支持了审美愉悦-兴趣模型。但审美高峰体验时默认模式网络(DMN)相关脑区的激活和负责控制与理性思维的外侧前额叶皮层等脑区的失活, 提示在PIA模型强调的自动化加工阶段审美愉悦和控制加工阶段审美兴趣之上, 还有整合升华阶段的审美沉浸愉悦, PIA模型需得到进一步的扩展。未来研究应进一步检验审美愉悦认知加工模型及神经机制, 探索审美对创造力的影响机制和神经基础, 探讨不同审美经验愉悦机制的异同。 相似文献
47.
包装上的元素信息是消费者感知环境刺激的重要来源, 能对消费者决策产生重要影响。包装元素可分为非语言型包装元素和语言型包装元素两类, 它们对消费者有不同的影响。总体而言, 非语言型包装元素主要影响消费者的感知和情感偏好, 而语言型包装元素更多影响消费者的行为倾向和行为结果。同时, 两类包装元素对消费者产生影响的内在机制可从神经生理机制、认知加工机制、自我控制的转移和多感官交互几方面进行讨论。此外, 两类包装元素对消费者的影响还会受到环境特征、产品特征以及消费者个体特征的调节。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讨两类包装元素对消费者尴尬情绪、透明包装的选择以及产品评价等结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48.
瞳孔大小是眼动研究中一个重要的参数指标, 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人的心理活动并影响他人的心理与行为。一方面, 瞳孔变化受到自上而下的知觉与注意、情绪与动机、心理努力、社会认知与发展等因素的影响, 另一方面, 大瞳孔能引起他人更多的积极评价和积极行为。瞳孔的神经机制(蓝斑-去甲肾上腺素系统)和自适应增益理论解释了瞳孔与心理之间存在紧密联系的原因。瞳孔测量(pupillometry)作为一种有效的眼动追踪方法有助于理解瞳孔与心理的关系, 研究者在测量瞳孔时需要关注无关变量(如亮度、注视位置), 原始数据处理(如基线校正、眨眼处理)及瞳孔指标选取(如瞳孔直径、震颤频率)等问题, 未来研究应继续探讨瞳孔与其他心理之间的关系, 并探索更有效地处理和使用瞳孔指标的方法。 相似文献
49.
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