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费全文 | 218篇 |
免费 | 71篇 |
国内免费 | 6篇 |
295篇 |
2025年 | 7篇 |
2024年 | 11篇 |
2023年 | 17篇 |
2022年 | 8篇 |
2021年 | 7篇 |
2020年 | 21篇 |
2019年 | 7篇 |
2018年 | 11篇 |
2017年 | 5篇 |
2016年 | 7篇 |
2015年 | 3篇 |
2014年 | 26篇 |
2013年 | 22篇 |
2012年 | 5篇 |
2011年 | 3篇 |
2010年 | 3篇 |
2009年 | 2篇 |
2008年 | 26篇 |
2007年 | 25篇 |
2006年 | 19篇 |
2005年 | 13篇 |
2004年 | 6篇 |
2003年 | 4篇 |
2002年 | 14篇 |
2001年 | 10篇 |
2000年 | 2篇 |
1999年 | 2篇 |
1997年 | 2篇 |
1996年 | 2篇 |
1995年 | 1篇 |
1991年 | 1篇 |
1990年 | 1篇 |
1989年 | 1篇 |
1988年 | 1篇 |
在人文医学领域,疾病叙事是患者与医者生命书写的一部分和建构自我主体性的叙事方法;文学史上的疾病叙事具有清晰的发展脉络,并逐步获得作为文学主题的独立地位。叙事医学的视角下,文学文本中的疾病叙事言说疾病的“不可见”维度,弥合“可见”与“不可见”的裂痕。以白先勇的两部短篇小说为样本,对文学文本中的疾病叙事做了具体的叙事医学阐释,说明其从对“不可见”的具身体验的言说走向肉灵跨越的身心救赎的丰富意蕴;同时指出过往疾病叙事中医者角色的缺席,提出利用文学文本疾病叙事建立医患主体间性。
相似文献分析从经典的影像诊断信息系统到智能决策、自主操作的手术机器人等不同自主程度的医学人工智能所面临的主要伦理困境,探讨数据三角定位导致的隐私泄露、数据价值的分配、针对罕见病与弱势群体的偏见、医学人工智能对医生角色的挑战和对医患关系的重塑、患者个体获益不明确、责任归属不清晰等核心问题,提出按照自主程度对医学人工智能进行分级管理;医学伦理理论为医学人工智能的系统发展提供框架;教育引导医患双方正确认识和使用医学人工智能等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为探究医患双方对于关系就医现象的认识,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对苏州市某三级医院的24名医患人员开展访谈,通过分析后发现医患双方对于关系就医的看法即存在相似的观点也有不同的认识。以社会信任理论为基础,提出了关系就医现象产生的原因主要是由传统文化和医患信任两方面造成,结合宏观社会层面与微观个体层面分析关系就医产生的影响,关系就医一方面挤占有限的医疗资源、冲击医院管理秩序,另一方面使患者接近医学权威,营造良性医患互动。为了构建和谐就医环境,建议重塑医患信任、合理配置医疗资源和发挥陪诊服务功能。
相似文献基于乔哈里视窗理论,从开放区、隐秘区和盲目区三个维度对海量医患交互数据进行聚类与界定,得到5种医患交互模式:沟通不足型、封闭交流型、患者主导型、患者独白型和医患平等型。采用统计分析和会话分析方法进一步研究发现:医生回复时间、患者扩展回答质量、医生回答详尽及明确程度、医患问答的话轮交叠度是不同模式下影响患者满意度的关键因素。最后,从信息质量、会话结构、生命关怀、信任关系四个层面针对三方主体提出建议,以期为提升医患交互质量、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提供优质在线问诊服务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