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13篇
  免费   200篇
  国内免费   37篇
  1650篇
  2025年   7篇
  2024年   59篇
  2023年   74篇
  2022年   50篇
  2021年   47篇
  2020年   102篇
  2019年   81篇
  2018年   82篇
  2017年   75篇
  2016年   75篇
  2015年   41篇
  2014年   89篇
  2013年   215篇
  2012年   35篇
  2011年   47篇
  2010年   37篇
  2009年   33篇
  2008年   69篇
  2007年   71篇
  2006年   61篇
  2005年   67篇
  2004年   51篇
  2003年   26篇
  2002年   38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家庭和同伴是影响个体发展的最重要的微系统, 是儿童青少年问题行为的重要影响因素,以往对上述问题的实证研究非常广泛, 但很零散。对前人研究的分析发现亲子关系、朋友关系影响问题行为有3种模型:独立模型、交互影响模型和间接效应模型, 然而这些模型及其有关研究仍存在诸多问题与不足, 如亲密关系测量指标不统一, 内外化问题行为研究不均衡, 评价主体单一化, 文化差异, 缺乏充分的追踪研究和实验设计等, 未来研究应对上述方面加以关注。  相似文献   
992.
关系补救是当一种侵犯行为导致关系中的正面状态消失、负面状态出现时, 由一方、双方或第三方做出并使关系恢复到积极状态的一系列行为集合。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在垂直关系补救与个体-组织关系补救方面。垂直关系补救分为挑战、提供、接受、感激四个阶段, 应根据关系违背类型和文化类型权变性地选择补救策略。个体-组织关系补救的潜在机制为信任展示机制和不信任的约束机制, 应根据一致性原则, 进行系统性与动态性的关系补救。未来的研究可以基于嵌入视角提炼工具变量, 并进行跨层次多要素协同整合分析, 推进本土化的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993.
在爱情关系中, 如何付出和索取才对自身和关系发展有利, 这是爱情关系双方和心理学家都想知道的问题。根据社会交换理论和相互依赖理论, 情侣之间的付出和索取可以被称之为爱情交换, 已有大量研究探讨了它的基本心理过程。近年来, 心理学家提出新的理论, 用以解释爱情交换的复杂的心理机制。他们的观点得到实证研究的支持。所有这些理论和研究结果, 为论述爱情交换的基本原则、特点以及影响因素提供了丰富证据。未来研究可以更多地关注爱情交换过程中情感的作用, 以及自动化过程和有控制的过程。  相似文献   
994.
自我扩张模型提出人们具有自我扩张的动机, 即通过扩张自我来提高自我效能的动机, 它是人类的一个基本动机。自我扩张的一种方式就是将他人纳入自我, 包括他人的资源、观念和认同。该模型是一个概念框架, 为研究与关系相关的心理学现象提供了一个理论平台。它不仅更新了对“相似—吸引效应”、“接触假说”、夫妻关系、群际关系的解释, 对于戒烟等实际活动还具有很大的应用价值。然而, 自我扩张模型本身并未成熟, 在未来的研究中需要进一步完善, 同时也需要结合更多的心理学理论进行探索, 并应用到实践领域中去。  相似文献   
995.
金灿灿  刘艳  陈丽 《心理科学》2012,35(5):1119-1125
使用问卷法对4279名流动、留守和农村普通儿童的亲子、师生和同伴关系、社会负性环境和问题行为的调查发现:(1)小学流动儿童的轻度问题行为得分显著高于留守儿童和普通儿童,小学流动和留守儿童的重度问题行为显著高于普通儿童;中学流动儿童的轻度问题行为得分依次显著高于普通儿童和留守儿童;(2)普通和留守儿童的亲子、师生关系和社会环境显著好于流动儿童;(3)亲子关系在社会负性环境对流动和普通儿童的问题行为的预测中起调节作用;同伴关系在社会负性环境对留守和普通儿童问题行为的预测中起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996.
李琬予  寇彧 《心理科学进展》2011,19(7):1069-1075
个体的孝道信念是在与父母的互动过程中形成的。在养育子女阶段, 父母依据其家庭模式的要求塑造子女的自主意愿, 子女的自主意愿又进而影响了其孝道信念; 在父母年老阶段, 个体所在文化的代际互惠模式塑造了亲子的孝道期待和信念; 亲子关系的变化, 调整着亲子间孝道观的内容及影响方式。未来研究应关注家庭模式重构对亲子孝道观的影响, 进一步探索中国家庭模式及代际互惠模式下的亲子孝道观特点, 并建立有效的干预方案, 以提高子女的孝道信念。  相似文献   
997.
刘爱书  于增艳  杨飞龙  裴亮 《心理科学》2011,34(5):1113-1119
应用班级戏剧问卷在小学3-5年级儿童中筛选退缩儿童121名(安静退缩52名,活跃退缩47名,混合退缩22名),同时设立对照组。集体施测同伴提名、朋友提名和友谊质量问卷,并对其中部分儿童实施社会信息加工的结构性访谈,探讨童年中期不同类型社交退缩儿童的同伴关系和社会信息加工特点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安静退缩儿童的同伴关系与一般儿童无显著差异,但活跃退缩和混合退缩儿童的同伴关系较差;活跃退缩儿童和混合退缩儿童与一般儿童相比,在社会信息加工过程中存在更多的差异;儿童的同伴关系在社交退缩行为与社会信息加工能力之间起到部分中介的作用;可从同伴关系和反应执行水平两个方面综合预测儿童的退缩行为。  相似文献   
998.
为考察自我厌恶对大学生同伴关系的影响机制以及抑郁和社会支持在其中的作用,采用中文版自我厌恶量表、同伴关系量表、抑郁自评量表和青少年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对443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1)自我厌恶与大学生同伴关系呈显著负相关;(2)抑郁和社会支持在自我厌恶对大学生同伴关系的影响过程中起链式中介作用。结果表明,通过降低大学生的自我厌恶和抑郁水平,同时充分发挥社会支持的作用,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同伴关系。  相似文献   
999.
气质与童年早期的师生关系:家庭情感环境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晓  王晓艳  陈会昌 《心理学报》2010,42(7):768-778
通过对118名幼儿的父母和教师间隔两年的追踪研究,考察了气质对童年早期师生关系的直接预测作用,以及气质与家庭情感环境在预测师生关系中的交互作用。结果发现:(1)控制先前的师生关系、性别、月龄、母子关系及家庭情感环境后,气质活动水平、节律性、趋避性对两年后的师生关系有显著的直接预测作用;(2)三种气质与家庭情感环境的交互作用对两次测量的师生关系也有显著的预测作用。这些发现同时支持了气质影响儿童发展的直接作用模型和交互作用模型。  相似文献   
1000.
云南省中小学生师生关系发展特点及对学校适应的预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考察云南省中、小学生师生关系的发展趋势、类型特点和师生关系对中小学生学校适应的作用.采用分层随机取样的方式选取云南省中小学生9055名,调查了他们的师生关系和学校适应.结果发现:(1)云南省中小学生与教师的依恋和亲密性随年级升高呈下降趋势,冲突和回避性随年级升高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初中生得分最高.不同年级段学生和性别之间存在显著差异;(2)云南省中小学生与教师的关系存在三种类型:矛盾型、疏远型和亲密型.在矛盾型分布上,随年级升高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初中生矛盾型最多.在疏远型上,随年级升高呈上升趋势,高中生疏远型最多.在亲密型上,随年级升高呈下降趋势,小学生亲密型最多.在三种类型上,小学和初中年级段学生存在显著性别差异;(3)冲突性和亲密性是中小学生学校适应的重要预测变量,回避性对中学生有显著预测作用.(4)具有亲密型师生关系的学生学校适应能力显著好于矛盾型和疏远型.结论:应加强对学生亲密型师生关系的培养,更加重视对中学生师生关系的干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