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11篇
  免费   119篇
  国内免费   40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41篇
  2021年   43篇
  2020年   57篇
  2019年   51篇
  2018年   55篇
  2017年   73篇
  2016年   59篇
  2015年   60篇
  2014年   53篇
  2013年   128篇
  2012年   34篇
  2011年   60篇
  2010年   48篇
  2009年   49篇
  2008年   50篇
  2007年   57篇
  2006年   73篇
  2005年   46篇
  2004年   43篇
  2003年   39篇
  2002年   26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Manual responses can be primed by viewing an image of a hand. The left-right identity of the viewed hand reflexively facilitates responses of the hand that corresponds to the identity. Previous research also suggests that when the response activation is triggered by an arrow, which is backward-masked and presented briefly, the activation manifests itself in the negative priming effect. The present study showed that response activation, which is produced by an identity of a briefly presented image of a hand, can be similarly associated with a negative priming effect. However, in contrast to the previously reported negative priming effects, the hand stimuli produced negative priming even when the hand was not backward-masked and did not contain task-relevant information. The study supports the view that the automatic inhibition of motor activation triggered by briefly viewed objects is a general and basic functional principle in exogenous motor control processes.  相似文献   
42.
Recent research has shown that mind wandering recruits executive resources away from the external task towards inner thoughts. No studies however have determined whether executive functions are drawn away in a unitary manner during mind wandering episodes, or whether there is variation in specific functions impacted. Accordingly, we examined whether mind wandering differentially modulates three core executive functions—response inhibition, updating of working memory, and mental set shifting. In three experiments, participants performed one of these three executive function tasks and reported their attentional state as either on-task or mind wandering at random intervals. We found that mind wandering led to poorer performance in the response inhibition and working memory tasks, but not the set-shifting task. These findings suggest that mind wandering does not recruit executive functions in a monolithic manner. Rather, it appears to selectively engage certain executive functions, which may reflect the adaptive maintenance of ongoing task performance.  相似文献   
43.
为了考查情绪Stroop效应的产生机制是威胁驱动还是反应偏差,本研究进行了两个实验.实验一用一般负性情绪词语和中性词语作为实验材料,实验二用威胁性的情绪图片和中性图片作为实验材料.每个实验均要求一组被试做按键反应,另一组被试做摇杆反应.结果发现,当实验材料为词语时,未出现情绪Stroop效应;当实验材料为威胁性图片时,无论是趋向性反应方式还是回避性反应方式,都出现了情绪Stroop效应.本研究结果支持威胁驱动机制.  相似文献   
44.
在视觉搜索过程中,老年人是否可以在不同情境下调节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加工水平尚不明确。为了探讨老化对认知灵活性的影响,研究采用空间线索范式,通过比较有效线索和无效线索来考察对线索的注意加工水平(注意捕获、注意抑制),通过比较目标相关和目标无关线索的注意加工水平来考察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作用,通过改变分心物一致性来调控不同的目标凸显情境。结果发现,年轻组在目标非凸显时的空间线索效应高于目标凸显时,表明年轻人会依据目标凸显性调整自上而下的加工水平;但老年组却没有产生这种差异,其更依赖自上而下的加工,注意系统会对目标相关的线索进行注意捕获,对目标无关的线索进行注意抑制。结果表明,随着年龄的增长,认知控制的灵活性下降,表现出对自上而下加工较多的依赖;此外,老年人依然保留着注意捕获和注意抑制的能力,这对认知老化中抑制能力受损的观点提出了挑战。  相似文献   
45.
郝娜  崔丽莹 《心理科学进展》2022,30(7):1626-1636
作为两种常见且易被混淆的自我意识情绪, 诸多研究者对内疚和羞耻的产生前因及影响后效进行研究, 尤其是近年来的研究逐渐关注两者对合作行为的影响。我们通过对已有研究进行梳理发现, 内疚和羞耻对合作行为的影响及其机制存在差异, 内疚的影响更为稳定及具有普适性, 羞耻的影响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 更容易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内疚和羞耻对合作行为的不同影响可从动机机制和调节机制两方面进行解释。首先, 动机机制包括内疚对他人的补偿、修复动机以及羞耻对自我的保护、修复动机。内疚对他人的补偿、修复动机主要体现在维护社会互动中的公平; 弥补对他人造成的伤害, 降低自己和他人的痛苦; 修复人际关系, 重新获得他人或自己的接纳与认同。羞耻对自我的保护、修复动机主要体现在释放消极的情绪状态; 维护积极的自我形象和声誉, 修复自我; 保护自我, 防止后续伤害及不良后果。总体而言, 内疚者关注过失行为及后果, 侧重于对受害他人的补偿或对与他人关系的修复, 而羞耻者关注整体自我的受损, 侧重于对自我的保护和对自己社会形象的修复, 基于此, 我们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了内疚与羞耻影响合作行为的动机机制对比模型图。其次, 调节机制涉及到个体因素和情境因素的调节作用, 其中个体因素包括认知因素、社会价值取向、自我控制能力、情绪特质和情绪状态, 情境因素包括暴露情境和掩蔽情境、实验情境和日常情境、相关情境和不相关情境。具体而言, 内疚对合作行为的影响的较少受情境的限制, 而羞耻受情境因素限制较多, 在暴露情境、相关情境中更能促进合作行为的产生, 而在掩蔽情境、不相关情境中, 羞耻较难影响个体的合作抉择, 且无论是实验室情境还是日常情境, 内疚似乎都比羞耻更易影响合作。最后, 鉴于内疚与羞耻的诱发和测量方法的有效性仍需检验, 两种情绪对合作行为影响的过程机制和生理机制仍不明晰, 个体因素影响的研究尚不充足以及跨文化研究较为缺乏, 未来研究可以从内疚和羞耻诱发与测量方法的有效性, 情绪作用发生的内在过程和生理机制, 情绪影响的个体和文化差异这几方面进行扩展和深挖。  相似文献   
46.
厌恶是人和动物最基本的情绪之一, 起源于口腔对苦味(有毒)物质的排斥, 常伴有恶心呕吐和远离诱发刺激的强烈愿望, 具有回避潜在疾病威胁的功能。大量动物和人类研究表明, 催产素、孕激素和雌激素不同程度地影响核心厌恶刺激的感知、核心厌恶情绪的产生与表达、条件性厌恶习得和厌恶表情识别。三种激素主要通过作用于五羟色胺、γ-氨基丁酸、乙酰胆碱和谷氨酸等神经递质受体, 调节杏仁核、脑岛、前扣带回、壳核、梨状皮层、额中回等脑区活动, 影响厌恶加工。未来研究应当在准确测量激素水平和控制实验任务难度的基础上, 探究各激素对不同感觉通道厌恶加工的影响, 及其性别的调节作用; 同时结合脑成像技术和动物行为学, 明确各激素影响厌恶加工的神经内分泌机制。  相似文献   
47.
伪忽视(pseudoneglect)是指个体存在的轻微偏左的不对称空间注意,而视觉空间伪忽视(visuo-spatial pseudoneglect)和表征伪忽视(representational pseudoneglect)是其两种主要表现形式。研究初期,研究者认为两种伪忽视基于相同的注意定向左偏机制,但近年来研究发现,它们仍存在神经机制的差异。本文主要从两种伪忽视神经机制的异同出发,梳理分析近期研究结果,以期增进对伪忽视的理解。未来研究可以从认知时间进程角度或设计更为完善的研究范式进一步探讨这两种伪忽视神经机制的异同。  相似文献   
48.
词频效应指语言产生中人们对高频词汇的加工比低频词汇更快更准确的一种现象, 它可能发生在语言产生中的不同阶段。对青年人和老年人词频效应的不同特点和加工机制进行比较, 可以考察语言产生的认知老化机制。通过语言产生理论可对词频效应的老化进行预测, 提出词频效应在个体发展和老化阶段的相对稳定性, 分析老化导致词频效应相关的神经基础和加工时间进程的改变。未来研究可进一步分离词频效应与习得年龄效应对语言产生老化的影响, 并扩展至神经退行性疾病患者中。  相似文献   
49.
欧阳明昆  张清芳 《心理科学》2022,45(6):1390-1397
舌尖效应年老化机制受到语言特异性因素的影响。本研究把Stroop效应作为协变量,在统计分析控制个体抑制能力的基础上,采用两阶段范式考察舌尖效应产生和解决中词汇提取的年老化机制。结果发现:(1)老年人的舌尖效应产生率和语音提取缺陷均显著高于青年人,语义提取缺陷年龄差异不显著;(2)老年人的舌尖效应解决率和语音促进效应量均显著低于青年人;(3)语义启动影响老年人的舌尖效应解决,而对青年人没有影响。上述结果表明,舌尖效应产生和解决的年老化均与语音提取衰退有关,与语义提取衰退无关,支持语言特异性衰退的观点。  相似文献   
50.
采用记忆更新任务,实验1要求被试分别更新3个和4个记忆项目,并设置不转换、控制转换和抑制转换条件,考察记忆集对注意焦点转换及其返回抑制的影响;实验2操纵两次更新同一记忆项目之间对其它记忆项目更新的次数(2次、3次及3次以上),在实验1基础上,考察返回抑制中项目抑制状态的消退过程.结论:随记忆集增加,转换代价增大,而返回抑制效应消失;当注意焦点对其它记忆项目更新2次时,之前被抑制项目的抑制状态可完全消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