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4篇
  免费   67篇
  国内免费   28篇
  439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22篇
  2020年   25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28篇
  2017年   25篇
  2016年   28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31篇
  2013年   40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4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71.
陈海贤  何贵兵 《心理学报》2014,46(5):677-690
通过考察时间距离、社会距离和概率距离对跨期选择和风险选择的影响, 探究跨期选择和风险选择心理过程的相似性, 并检验不同心理距离影响决策的相似性。结果发现, 无论是时间距离(实验1)、社会距离(实验2)、还是概率距离(实验3), 心理距离越远, 被试在跨期选择中越倾向于延迟选项, 在风险选择中越倾向于风险选项。研究认为, 在跨期选择和风险选择中, 选项的表征结构和选项整体评价时不同选项特征的相对权重具有相似性。随着心理距离增加, 与高识解相联系的金额特征的相对权重增加, 与低识解相联系的时间和概率特征的相对权重降低, 这使得被试更倾向于选择金额较大的延迟和风险选项。同时, 研究发现三类心理距离对两类决策有相似影响, 进一步验证了不同心理距离的本质相似性。  相似文献   
72.
梁建 《心理学报》2014,46(2):252-264
近年来, 研究者就如何激发员工公开讲出自己的观点、意见和问题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其中, 道德领导对员工建言的效应受到了越来越多研究的关注。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 本研究构建了一个调节-中介模型以探讨道德领导影响员工建言的中介心理机制及其边界条件。根据社会交换理论和社会信息加工理论, 本文分别提出两种不同的中介变量-- 责任知觉和心理安全感-- 来解释道德领导与员工建言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 本研究进一步假设权力距离会正向调节变量之间的间接关系。通过对某一零售企业239名员工的两阶段调查, 我们对以上研究假设进行了检验, 结果总体上支持了本研究的理论预期。本研究的发现有利于我们了解道德领导影响建言行为的心理机制, 指导管理者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 以期有效地管理企业中的员工建言行为。  相似文献   
73.
凌斌  王重鸣 《心理学报》2014,46(8):1176-1191
研究基于解释水平理论考察时间距离对于验证性信息加工的影响, 即在个体和组织决策情境中, 人们倾向于偏好选择和高估与自身观点和决策相一致的信息, 而不是非一致性信息。通过4个情境决策实验, 研究结果一致表明近期决策会提高信息搜寻和评估中的验证偏差, 而远期决策会降低它们的验证偏差, 知觉到的决策确定性在其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实验1b)。解释水平(实验2)和期许性/可行性表征(实验3)分别在时间距离对验证性信息加工的影响中起到调节作用, 结果依次表明在低解释水平(高可行性-低期许性特征)条件下, 时间距离与验证性信息加工的负相关关系会得到显著增强, 而在高解释水平(高期许性-低可行性特征)条件下, 时间距离与验证性信息加工的负相关关系会得到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74.
袁博  张振  沈英伦  黄亮  李颖  王益文 《心理科学》2014,37(4):962-967
采用Chicken Game博弈任务,考察了不同社会价值取向个体(亲社会者与亲自我者)在面对不同社会距离的博弈对手(朋友和陌生人)时表现出的合作与冲突行为。研究结果发现:(1)社会价值取向与社会距离交互影响个体的合作与冲突行为;(2)社会价值取向影响选择策略的反应时,亲社会者选择合作的反应时长于选择冲突的反应时,亲自我者选择合作与选择冲突的反应时没有显著差异;(3)无论对亲社会者还是亲自我者,反馈类型都显著影响个体的合作与冲突行为的选择率以及随后决策的反应时。上述结果表明,个体的合作或冲突行为,并非单一地受到社会价值取向的影响,更可能是受到个人因素(社会价值取向)与其他社会因素(比如,社会距离)的共同调节,并且在这一过程中个体会根据决策后反馈信息不断的调整自己的行为策略。  相似文献   
75.
认同整合——自我和谐之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曹慧  张妙清 《心理科学进展》2010,18(12):1839-1847
认同整合(Identity integration)是认同研究领域的一个新的研究思路。认同整合是一个特质性的概念, 用于测量同时具有两(多)重不同身份认同者如何看待他们的两(多)重身份之间的关系的个体差异。个体可能认为他们所拥有的两(多)重身份是和谐统一的, 也可能认为这两(多)种身份之间是相互对立, 相互分离, 或者彼此冲突的。认同整合的概念已经被用于文化、种族和性别等领域的研究, 并被证明对文化适应、心理健康和创造性等有积极作用。但作为新概念, 需要深入探讨其作用机制及对其他相关领域的贡献, 尤其是探讨如何在中国背景下应用该概念来解决实际问题。  相似文献   
76.
已有研究发现决策者在为自己与不同他人决策时,其风险偏好存在差异。但是当对后果严重性不同的事件进行决策时,上述结果也并不总是如此。为了探究在人身安全情境中决策者面对后果严重程度不同的任务时,为自己和为他人决策时风险偏好的差异,实验一采用人际亲密度和决策所带来消极结果的严重程度分别操纵心理距离与后果严重性,结果发现决策者在后果严重任务中的决策比后果不严重任务更保守,为自己和为陌生人决策均比为最好朋友决策更冒险。这可能是由于决策者知觉到的决策责任不同所致。因此在实验一的基础上实验二引入决策责任这一变量,考察其在心理距离对风险决策影响中的作用,研究结果证明了我们的假设。  相似文献   
77.
“多少”概念发展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数量判定任务,分别用2~30和5~100范围内点子图为刺激,研究个体“多”和“少”概念的发展。结果发现:在5~100点子条件下,随年龄的增长,个体“多”概念的判断值、“少”概念的判断值、“多”“少”概念的临界值均显著增大;7~9岁是个体“多少”概念发展的转折期;个体对“多少”概念的认知具有相对性;在本实验的两种条件下,随年龄增长,个体“多”概念的判断值、“少”概念的判断值、“多”“少”概念的临界值逐渐趋于刺激点子数最大值的2/3、1/3、1/2,“多”概念与“少”概念判断的不确定距离逐渐趋于刺激点子数最大变化范围的1/3或略小于1/3。  相似文献   
78.
谈晨皓  王沛  崔诣晨 《心理学报》2017,(9):1206-1218
通过构造虚拟的捐献情境及贸易情境,结合博弈任务,以大学生为被试探讨了名利博弈对象的能力和社会距离对名利博弈中博弈者的博弈行为倾向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捐献情境下,被试在高能力的名利博弈对象面前比在低能力的名利博弈对象面前更倾向于做出接近自己半数报酬的捐献行为,牺牲利益以获取好名声。在贸易情境下存在名利博弈对象的能力与社会距离的交互作用,被试仅在面对低能力的名利博弈对象时会考虑社会距离因素,在社会距离近的名利博弈对象面前比在社会距离远的名利博弈对象面前提出更低的售价,牺牲自己的利益以获得好名声。研究结果初步证实名利博弈对象能力与社会距离对名利博弈具有重要影响以及个体在名利博弈中具有策略性。  相似文献   
79.
Abstract:  We report the visually directed actions of soccer players. After perceiving the location of a target on their left side at the starting point and traveling toward the ball without seeing the target, the players could kick the ball accurately (Experiment 2). In contrast, if they were verbally asked the direction of the target in a similar situation, the perceived direction was systematically distorted (Experiment 3). Our major concern in explaining the distorted perception was whether the egocentric distance before locomotion was perceived accurately or not, and whether the updating of the target location during locomotion was accurate or not. Combining these two possibilities, there should be four hypotheses, each of which assumes either: (1) accurate egocentric distance and accurate updating, (2) inaccurate egocentric distance and accurate updating, (3) accurate egocentric distance and inaccurate updating, or (4) inaccurate egocentric distance and inaccurate updating. Based on these hypotheses, we conducted four simulations, which revealed that the combination of the perception of the accurate egocentric distance and the distorted updating that substituted the constant function for the sine function produced not only a good r 2, but also three kinds of interactions obtained in Experiment 3. Why did the players, based on their distorted perception, perform accurately? We would like to suggest that through perceptual learning they might acquire a perceptual-motor relation as the inverse function of the physical-perceptual relation.  相似文献   
80.
We investigate certain aspects of the first-order theory oforthogonality structures - structures consisting of a domainof lines subject to a binary orthogonality relation. In particular,we establish definitions of various geometric and algebraicnotions in terms of orthogonality, describe the constructionof extremal subspaces using orthogonality, and show that thefirst-order theory of line orthogonality in the Euclidean n-spaceis not 0-categorical for n 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