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7篇
  免费   53篇
  国内免费   3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36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3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The use of rational agents for modelling real world problems has both been heavily investigated and become well accepted, with BDI (Beliefs, Desires, and Intentions) Logic being a widely used architecture to represent and reason about rational agency. However, in the real world, we often have to deal with different levels of confidence in the beliefs we hold, desires we have, and intentions that we commit to. This paper extends our previous framework that integrated qualitative levels of beliefs, desires, and intentions into BDI Logic. We describe an expanded set of axioms and properties of the extended logic. We present a modular structure for the semantics which involves a non-normal Kripke type semantics that may be used for other agent systems. Further, we demonstrate the usefulness of our framework with a scheduling task example.  相似文献   
52.
青少年网络成瘾人格特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对某初级中学363名初中生的网络成瘾状况与人格特征进行研究。结论表明:初中生网络成瘾检出率为5.79%;初中生在网络成瘾存在性别差异,男生比女生更易成瘾。网络成瘾学生与非成瘾学生在《卡特尔十四种人格因素问题》中的忧虑性、自律性、适应性与焦虑性、孤独倾向、身体症状和冲动倾向等因子上差异显著。与非成瘾学生相比,成瘾学生的自制能力较差,成瘾学生可能更经常体验到孤独、焦虑和不满,并且在生活中较容易出现适应不良现象。  相似文献   
53.
本研究从北京、重庆和石家庄选取三所初中学校1038名初一到初三学生为被试,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探讨青少年的家庭环境、亲子依恋对其网络成瘾的影响及作用机制,以检验“人-情境交互作用理论”和“过程-个人-情境-时间”模型提出的理论观点。结果表明:(1)家庭环境和亲子依恋均与青少年的网络成瘾成显著负相关;(2)家庭环境中家庭亲密度对青少年网络成瘾有显著预测作用,父子依恋中的父子信任能显著负向预测青少年网络成瘾,母子依恋中的母子疏离能显著正向预测青少年网络成瘾;(3)家庭亲密度不仅直接影响青少年的网络成瘾,而且还通过母子疏离和父子信任间接影响青少年的网络成瘾,但母子疏离和父子信任所起的中介作用差异不显著。研究结果不仅说明了家庭环境对青少年心理行为发展的重要性,同时支持了“人-情境交互作用理论”和“过程-个人-情境-时间”模型提出的相应理论观点。  相似文献   
54.
采用希望特质量表、网络利他行为量表、自尊量表和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对326名中学生进行调查, 考察中学生网络利他行为对其希望的影响, 以及自我效能感和自尊在其中的中介作用。结果发现:(1)相关分析显示, 中学生网络利他行为、自我效能感、自尊和希望之间呈显著正相关;(2)结构方程模型分析表明, 自我效能感在中学生网络利他行为对希望的影响中起完全中介作用, 自尊在中学生网络利他行为对希望的影响中不起中介作用, 自我效能感和自尊在中学生网络利他行为对希望的影响中起链式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55.
This study focused on four aspects of parental monitoring of Internet use by their children: parental supervision, communication and tracking, and adolescent disclosure. Data were obtained from a SAFT (Safety Awareness for Teens Project) national survey of Singapore youths and parents regarding Internet safety at home. Study 1 examined 1,124 adolescents and 1,002 parents; Study 2 examined a subsample of 169 dyads of adolescents and their parents. Frequency of use and engagement in risky Internet behaviors such as visiting inappropriate websites were analysed.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parents tend to underestimate adolescents’ engagement in risky Internet behaviors and overestimate the amount of parental monitoring regarding Internet safety that occurs at home. The study suggested that mothers have a better awareness of their adolescents’ Internet use than fathers. The findings were explained in the context of parental monitoring.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parental monitoring needs to be reconceptualized and that parents need to improve the communication with their adolescents regarding Internet use.  相似文献   
56.
网络医疗的发展和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科学技术、网络技术迅猛的发展,许多互联网业务如网上求医、网上购药、网上保健也日渐火热,成为人们防治疾病的又一手段。网络医疗是网络科技与医疗技术结合的产物,在信息高速发展的今天,它已成为医学交流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各国都在不遗余力发展自己的远程医疗系统,这无疑将推动医学模式的进步。然而作为一种新的医疗手段,网络医疗目前仍存在着诸多的弊端和问题,这些问题反过来又可制约网络医疗的发展,因此必须在技术、政策、法律各方面予以完善,使之更好地服务于人类。  相似文献   
57.
病理性互联网使用的认知--行为模式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秋珠 《心理科学》2006,29(1):137-139
病理性互联网使用即互联网成瘾,是指由于过度使用或者滥用互联网而导致的一种新的心理疾病。本文介绍了病理性互联网使用的一种新理论模式———认知—行为模式,并对该模式进行了客观的评价。  相似文献   
58.
该研究采用问卷法,以481名中学生为被试,通过无约束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方法探讨了外向性、宜人性人格特征与互联网服务偏好的交互作用对网络成瘾的影响。研究发现在对网络成瘾的影响上,青少年宜人性人格特征与互联网社交服务偏好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但与互联网娱乐、信息和交易服务偏好的交互作用不显著。外向性人格特征与互联服务偏好不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1)从平均影响来看,外向性、宜人性、互联网社交、娱乐和交易使用偏好能够正向预测网络成瘾,互联网信息使用偏好对网络成瘾没有显著的预测效果;(2)在宜人性高分组中,互联网社交服务偏好与PIU的正向关系要强于宜人性低分组。斜率检验表明对于低宜人性人格的青少年来说,互联网社交服务偏好不易导致其成瘾,而对高宜人性人格的青少年而言,互联网社交服务偏好反而容易导致其成瘾。  相似文献   
59.
3~9岁儿童人格特质稳定性理解的发展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情境故事法对281名3~9岁儿童对不同类型的消极或积极特质稳定性的理解进行了个别测查,使用了“性质-类型-性质”的特质推理研究范式,任务涉及跨时间稳定性和跨情境一致性两个层面的考察。五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表明,3~9岁儿童对于特质稳定性的理解表现出随年龄发展稳定观不断增强的趋势,4岁可能是儿童特质稳定性理解由不成熟向成熟方向发展的关键点;此外,研究验证了年龄与特质性质的交互作用,也发现了问题类型和特质类型对特质稳定性理解的调节作用。这些特点与年幼儿童获得的心理知识和对特质发展影响因素的觉知有关,也可能与整个文化系统的直接或间接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60.
病理性使用互联网的界定与测量   总被引:61,自引:0,他引:61  
病理性使用互联网(Pathological Internet Use,PIU)是人在互联网使用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新型心理疾病。很多研究者认为互联网使用过度或不当是病理性使用互联网的主要原因。该文对病理性使用互联网已有研究的概念的界定与测量问题进行了分析与整合,讨论了在中国社会文化背景下如何界定与测量病理性使用互联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