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7篇
  免费   53篇
  国内免费   3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36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3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41.
王健  张芝 《应用心理学》2007,13(3):279-285
随着人们对互联网的广泛使用,网络成瘾成为近年来日益突出的一个社会问题,引起了广大研究者的关注和重视。本文根据十多年来国内外对网络成瘾的研究,首先介绍了网络成瘾的概念及其鉴别的主要标准和方法,然后对网络成瘾的心理机制,网络成瘾者的心理特征、生理机制及其干预和治疗的相关研究进行了较为全面和系统的综述。最后,本文提出了网络成瘾研究未来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242.
新媒体研究述评及其心理学研究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媒体的横空出世,对人们的生活带来极大影响。针对新媒体自身的一些问题及其影响,国内外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在综观相关研究成果基础上,介绍了新媒体的内涵与外延、特征及新媒体时代的起始时间,并主要介绍了新媒体的研究焦点,包括新媒体对人们生活方式及生活质量的影响,影响人们对新媒体态度及行为背后的心理因素分析。最后,在综合评价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应进一步加强新媒体的心理学研究取向,同时指出新媒体研究问题的具体深入化、方法的多元化及研究的本土化是未来的研究趋向。  相似文献   
243.
该研究采用问卷法,以481名中学生为被试,通过无约束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方法探讨了外向性、宜人性人格特征与互联网服务偏好的交互作用对网络成瘾的影响。研究发现在对网络成瘾的影响上,青少年宜人性人格特征与互联网社交服务偏好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但与互联网娱乐、信息和交易服务偏好的交互作用不显著。外向性人格特征与互联服务偏好不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1)从平均影响来看,外向性、宜人性、互联网社交、娱乐和交易使用偏好能够正向预测网络成瘾,互联网信息使用偏好对网络成瘾没有显著的预测效果;(2)在宜人性高分组中,互联网社交服务偏好与PIU的正向关系要强于宜人性低分组。斜率检验表明对于低宜人性人格的青少年来说,互联网社交服务偏好不易导致其成瘾,而对高宜人性人格的青少年而言,互联网社交服务偏好反而容易导致其成瘾。  相似文献   
244.
In my companion article on the making of the reliably religious boy (D. Capps, 2006c) I presented my argument that, whereas the younger boy of three to five is becoming religious as a result of his emotional separation from his mother, the early adolescent boy (age 11–14) has become reliably religious in that he has developed a religious habit of mind, a habit reflected in his embrace of the religions of honor and hope. I presented myself as a case study in this regard. I noted, however, that there is a third form of religion, that of humor, and that it relativizes—and thereby preserves—the religions of honor and hope. I also noted that religion and spirituality are capable of being differentiated. I suggested that my own spirituality took the form of rebellion and that this spirit of rebellion fueled and was fueled by the religion of humor. Employing Freud’s writings on humor, I explain in this article how this works.  相似文献   
245.
基于青少年积极发展观,以650名流动儿童为被试,在日常压力背景下探讨不同来源的社会支持以及逆境信念对流动儿童诚信发展的作用及影响机制。结果显示:(1)流动儿童总体诚信水平较高,日常压力事件显著负向预测流动儿童的诚信发展水平,教师支持、朋友支持与逆境信念均正向预测流动儿童的诚信水平;(2)家人支持对日常压力与诚信之间的关系具有调节作用,表现出压力背景下的保护效应;(3)逆境信念与朋友支持具有交互作用,共同调节日常压力对诚信发展的影响,二者的交互作用表现出"增强模式"与"补偿模式"。  相似文献   
246.
渴求感特别是线索诱发渴求是成瘾行为维持和戒断失败的主要原因。本研究通过两个实验分别探讨了网络相关文字刺激和压力对网络成瘾者线索诱发渴求的影响。研究一以25名网络成瘾大学生为被试,以网络相关和中性词语为实验材料,采用线索暴露范式(Cue-reactivity Paradigm)的研究发现,只有网络相关文字刺激能显著诱发网络成瘾者的渴求感。在此基础上,研究二以40名网络成瘾大学生为被试,以公开演讲范式为压力诱发情境,以网络相关词语和中性词语为实验材料,采用线索暴露范式(Cue-reactivity Paradigm)的研究发现,在压力条件下,网络相关文字能诱发网络成瘾者更为强烈的渴求感。本研究深化了对网络成瘾形成维持心理机制的研究,也为网络成瘾的干预矫正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247.
网络广告的心理传播效果及其理论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广告现已得到众多商家的重视与青睐。研究发现, 网络广告的心理传播效果明显受到广告自身特点(如网络广告的形式、互动性、情感元素、产品类型)、受众状态(如受众的期待、卷入度、先前经验、性别)、以及网络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学者们利用修正的精细加工可能性模型、互动广告模型、网络广告心理效果模型等对该类广告效应进行理论解释。但现有研究也依然存在一些问题, 如影响因素有待拓展、研究方法有待创新、因变量指标有待规范、理论总结不力等。  相似文献   
248.
网络成瘾者的行为冲动性——来自爱荷华赌博任务的证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四华 《心理学报》2012,44(11):1523-1534
以84名大学生为被试(网络成瘾和对照组被试各42名),采用感觉寻求量表和爱荷华赌博任务(Iowa Gambling Task)范式比较两组被试在感觉寻求水平和决策行为反应模式方面的差异.结果发现,与对照组被试相比,网络成瘾者的感觉寻求总分和去抑制、厌恶单调及寻求激动和惊险三个分量表得分显著增加,在IGT任务中优先选择收益和惩罚频率高的不利扑克牌,其冒险的决策策略并没有随着决策次数的增加而改变.这表明网络成瘾者的决策功能受损并表现出“即时收益优先”的决策模式和对强化物潜在风险的高耐受性.  相似文献   
249.
In the last two decades, scientific research has explored the problematic use of internet, videogames and mobile phones. However, there is still little consistent knowledge regarding the co-occurrence of problematic technology use and the role of maladaptive personality characteristics in adolescence. The present study aimed to investigate adolescents' styles of technology use with a cluster analysis approach focusing on personality functioning. The sample comprised 408 Italian adolescents (46.3% males) aged 11 to 18 years (M age = 13.80; SD = 2.08). Data were collected using the Internet Addiction Test, the Videogame Dependency Scale, the Test of Mobile-Phone Dependence Brief Form and the Personality Inventory for DSM5 Brief Form. Results provided a four-cluster solution based on the co-occurrence of problematic technology use. The four clusters were labeled as follows: cluster 1: “Above average internet and mobile-phone use”; cluster 2: “Below average technology use”; cluster 3: “Above average videogame use”; and cluster 4: “Problematic technology use.” Analyses on demographic variables (e.g., gender and age) demonstrat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four groups. Adolescents with high levels of problematic technology use reported greater overall personality dysfunction than the other three groups. This finding supported our hypothesis on maladaptive personality functioning in adolescents at risk for addiction. Finally, the Antagonism domain played a specific role in differentiating the severity of adolescents' involvement in technology use. Further studies are needed to confirm our findings and to plan preventive interventions as well as therapeutic treatments.  相似文献   
250.
本研究基于有限自制力理论考察童年期虐待对网络成瘾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以1162名大学生为被试,采用童年期虐待量表、自我控制量表、感恩量表和网络成瘾量表进行测试,结果发现:(1)童年期虐待和自我控制、感恩呈显著负相关,与网络成瘾成显著正相关;自我控制与感恩呈显著正相关,与网络成瘾呈显著负相关;感恩与网络成瘾呈显著负相关。(2)自我控制在童年期虐待和网络成瘾之间起中介作用。(3)“童年期虐待→自我控制→网络成瘾”这一中介路径的前半段受到感恩的调节;与高感恩个体相比,童年期虐待对低感恩个体的自我控制的影响更小。感恩不仅不能缓冲童年期虐待对自我控制的负面影响,反而会增强这一过程,提示我们注意积极特质在特定情境下的消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