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9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14篇
  25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51.
We have some justified beliefs about modal matters. A modal epistemology should explain what’s involved in our having that justification. Given that we’re realists about modality, how should we expect that explanation to go? In the first part of this essay, I suggest an answer to this question based on an analogy with games. Then, I outline a modal epistemology that fits with that answer. According to a theory-based epistemology of modality, you justifiably believe that p if (a) you justifiably believe a theory that says that p and (b) you believe p on the basis of that theory.  相似文献   
152.
153.
徐文泽 《现代哲学》2007,(5):126-130
文章阐明了霍克海默的审美教育观及其当代价值,提出他的审美教育观是以主客体相互中介的"社会批判理论"为基础,以强调培育反思能力与自由个性的人为目标;他的这一审美教育观念不仅影响了现代德国美育教育学理论,也影响了美育教学和艺术创作,对于我国当代美育理论与教学实验及发展文化产业,都具有积极的借鉴及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54.
传统的精神疾病诊断以一种经验式的分类手册来诊断精神疾病,而莱因主张从存在主义——现象学的视角来理解精神疾病,认为家庭或社会才是精神疾病的真正来源。在精神疾病的治疗方面,莱因主张通过改变患者的生存环境来促使其进行自我恢复。莱因的思想推动了当代精神病学的变革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5.
6~9岁儿童特质观与其人格特质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丽珠  高雯 《心理科学》2007,30(4):839-843
为考察特质观与稳定的行为方式之间的关系,采用情境故事法和问卷法分别对180名6~9岁儿童进行了特质稳定性理解的个别测查和人格特质的教师评定。结果发现,持三种不同特质观(实体论、中间论、渐变论)的6~9岁儿童开始在认真有恒、自制稳重、聪慧性、开朗活泼和同情利他五种人格特质行为上表现出显著差异;6~9岁儿童的特质观能够预测以上五种人格特质,丽儿童“开朗插泼”和“聪慧性”特质行为的线性组合是预测儿童特质观的最佳指标。这些研究结论有助于说明关于特质的认知在调解和制约个体稳定的行为理解和反应中的重要作用,验证了人格认知流派的观点;支持了认知与人格之间交互作用的理论假设;对于解释年幼儿童发展中的不适应问题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6.
Feng Youlan’s Xin Shixun 新世训 (New Treatise on the Way of Life) written in the late 1930s differed from traditional moral teachings because it focused on nonmoral life lessons and how to “virtuously” pursue success. It advanced an interpretation of traditional virtues as life lessons for young people, so that these virtues could transform an individual life in modern society. Thereby the morals of ancient sages could transfer to the modern, individual, and morality. The problem is just how the ideal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have adjusted themselves to modern society. Following the phrase “after-virtue”, this effort can be called a pursuit of “after-sage”. Translated by Yan Xin from Zhexue Yanjiu 哲学研究 (Philosophical Researches), 2006, (2): 36–44  相似文献   
157.
Because of its existential character, organ transplantation is strongly connected to a person’s view of life. This article describes how participants in a focus group use religious elements in decision-making on transplantation medicine in four European countries. Further these findings are related to two influential theologians: James Gustafson and Paul Ramsey, and their thinking on the role of religion in medical ethics. Both participants’ and theologians’ use of religious elements is complex, and show significant variety in regard to both content and form. Decisions in transplantation medicine would benefit from considering the complexity of religious views when striving for informed consent as participative involvement.  相似文献   
158.
归类不确定时特征推理的单类说理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人们不能完全确定某个事物应该归入哪个类别的情境,被称作“归类不确定的情境”。关于归类不确定情境中的特征推理,目前有两种理论解释:Anderson的理性模型和Murphy与Ross的“单类说”。理性模型认为,在归类不确定情境中,预测事物是否具有某个特征时,人们会考虑该事物可能属于的所有类别,既会考虑靶类别的信息,又会考虑非靶类别的信息。单类说则相反,认为在归类不确定情境下的特征推理,人们只会考虑靶类别的信息,而不考虑非靶类别的信息。该文重点介绍了单类说的发展进程,并对归类不确定情境中的特征推理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59.

身体愈来愈成为世人关怀和研究的对象。对养生古籍《遵生八笺》的身体观进行梳理研究,发现高濂身体观汲取包含儒家之“教化”,道家之“支离”及中医“联系−务实”在内的传统身体观的营养,形成自身身体观知识体系,包括阴阳和、气顺血足等体用认知,把握动静结合的身体运行规律,又认可身体与自然、社会之和合相关,继而得出因人制宜、因时制宜的身体养生思想。对其身体观的探究,为养生之道与生存模式等方面提供警戒与研究思路,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0.
“心肾相交论”是瑶医药理论的脏腑生命观,心主要的功能是主宰其他脏腑的生理机能,对人的心理活动也进行调节;肾是气血化生之根源.如果心功能受损,那么其调节作用减弱,瑶医的整体观内涵得不到体现,人体作为一个整体的属性就不复存在,人体就会进入病理状态,甚至危及生命.对于肾,瑶医学认为人的出生、生长、发育和成熟直至衰老死亡的过程,是肾“气化”功能由盛到衰的自然过程.“心肾相交论”强调心肾功能的正常是人保存生命最基本的前提.通过探讨“心肾相交论”的学术思想,用以指导临床医疗实践,提高对瑶医药理论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