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97篇 |
免费 | 124篇 |
国内免费 | 35篇 |
专业分类
756篇 |
出版年
2025年 | 3篇 |
2024年 | 4篇 |
2023年 | 9篇 |
2022年 | 10篇 |
2021年 | 18篇 |
2020年 | 20篇 |
2019年 | 29篇 |
2018年 | 28篇 |
2017年 | 28篇 |
2016年 | 28篇 |
2015年 | 11篇 |
2014年 | 27篇 |
2013年 | 61篇 |
2012年 | 23篇 |
2011年 | 33篇 |
2010年 | 23篇 |
2009年 | 35篇 |
2008年 | 50篇 |
2007年 | 60篇 |
2006年 | 38篇 |
2005年 | 33篇 |
2004年 | 32篇 |
2003年 | 31篇 |
2002年 | 16篇 |
2001年 | 16篇 |
2000年 | 19篇 |
1999年 | 4篇 |
1998年 | 7篇 |
1997年 | 8篇 |
1996年 | 14篇 |
1995年 | 9篇 |
1994年 | 6篇 |
1993年 | 5篇 |
1992年 | 5篇 |
1991年 | 1篇 |
1988年 | 1篇 |
1986年 | 1篇 |
1985年 | 1篇 |
1983年 | 1篇 |
1981年 | 1篇 |
1979年 | 1篇 |
1978年 | 1篇 |
1977年 | 4篇 |
197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7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61.
Systems of formal dialectics articulate methods of conflict resolution. To this end they provide norms to regulate verbal exchanges between the Proponent of a thesis and an Opponent. These regulated exchanges constitute what are known as formal discussions.One may ask what moves, if any, in formal discusions correspond to arguing for or against the thesis. It is claimed that certain moves of the Proponent's are properly designated as arguing for the thesis, and that certain moves of the Opponent purport to criticize the tenability or the relevance of the reasons advanced. Thus the usefulness of formal dialectic systems as models for reasonable argument is vindicated.It is then proposed to make these systems more realistic by incorporating in them a norm of Creative Reasoning that removes the severe restrictions to which the Proponent's arguing was hitherto subject. As a consequence, a certain type of irrelevant reason is no longer automatically excluded. Therefore, it is proposed to extend the Opponent's rights to exert relevance criticism. The new dialectic systems are shown to be strategically equivalent to the original ones. Finally, it is stressed that the Opponent's criticism should not be designated as arguing against the thesis. The Opponent criticizes, but does not argue. 相似文献
162.
163.
心算活动中混合策略选择的ERP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考察问题大小、距离、奇偶及答案正误对心算策略选择的影响。采用先答案后算式的呈现方式, 记录了15名被试的64导ERP。研究发现, 在小问题中, 错误答案与正确答案相比, 诱发了算术不一致N400, 距离和奇偶因素影响其波峰及潜伏期。在大问题中, 距离和奇偶因素影响晚期正波, 近距离奇偶一致情境诱发了波幅较小的晚期正慢波。表明在混合情境, 距离比奇偶信息优先得到加工; 在小问题心算中距离和奇偶信息影响答案提取, 而在大问题心算中, 对于依靠距离信息较难直接判断的小距离问题, 在进一步的加工中会借助奇偶信息判断是否采用精确计算策略。 相似文献
164.
本研究通过设置隐含算术策略的问题情境,比较不同顺序和设置条件的进程段行为反应和ERP数据差异,考察被试在不断练习条件下对隐含策略的习得过程及迁移应用特点。结果:被试在对隐含策略无意识的情况下,第1-4练习进程段的反应时、错误率显著低于第5进程段(探测段)。同时,不同进程段诱发的部分ERPs特征也呈现有规律的变化。结论:在存在隐含策略的算术策略任务情境中,通过练习人们可以在无意识情况下逐渐生成内隐策略,诱发的ERP成分P200、N400s可以部分地反映其生成过程。已生成的内隐策略,能部分地应用到相应的新情境中。 相似文献
165.
166.
采用选择/无选法,以估算与精确心算为研究任务,考察了元认知监测与算术知识影响个体算术计算策略选择与执行的年龄相关差异。129名不同年龄儿童与成人被试参加实验。结果发现:(1)算术知识对儿童及成人的估算复杂策略有促进作用,并对提升他们心算策略运用的速度和减少错误有作用;(2)元认知监测显著影响儿童的估算策略选择,能够促进使用最佳策略;(3)算术知识在估算及心算策略执行的年龄差异方面起完全中介作用,元认知监测则在估算策略选择的年龄发展中起部分中介作用;(4)算术知识对元认知监测在估算及心算策略执行上的作用起完全中介作用,而对估算的策略选择则不存在中介作用,这表明元认知监测在估算策略选择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相似文献
167.
感恩是当前积极心理学的热点课题, 是指个体用感激情绪了解或回应因他人的恩惠或帮助而使自己获得积极经验或结果的一种人格特质。感恩对于个体幸福感具有独特的预测作用, 中介模式和调节模式两种理论对其影响机制进行了解释。感恩干预可有效增加个体感恩水平, 进而提升幸福感, 其策略主要包括感恩记录、感恩沉思和表达感恩行为等。明晰感恩的概念与结构、完善测量工具、拓展并深化中介与调节机制、发展有效的干预策略、开展儿童青少年研究, 以及跨文化或本土化研究是该领域未来重要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68.
采用问题解决类比任务范式,考察了学习能力、知识经验对90名小学4年级儿童在问题解决过程中类比问题解决及策略运用的影响。结果发现:(1)在问题解决的质量上,学习能力具有显著制约作用,学习能力越高,问题解决成绩越好,而知识经验作用不显著;在问题解决速度上,学习能力和知识经验作用均不显著。(2)学习能力对问题解决策略运用的总体分布、高级类比和非类比策略运用具有显著性作用。(3)不同知识经验对策略运用总体分布及高级类比策略有显著性作用。 相似文献
169.
工作记忆广度对儿童算术认知策略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选取113名小学二年级儿童为被试,探讨了工作记忆广度对儿童算术认知策略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工作记忆广度儿童在出声、手动、心里数数、竖式、分解、凑整、猜测和放弃策略的选择频次上具有显著差异,在算术认知策略的执行上,差异明显;随着工作记忆广度的增加,出声策略表现出了波动型的变化曲线,手动、心里数数、凑整和猜测策略具有门槛型的变化趋势,竖式、分解和放弃策略呈现出阶梯状的变化特点。这些结果说明,儿童算术认知策略表现受到其工作记忆容量明显的限制性作用。 相似文献
170.
图形推理任务中儿童策略获得的微观发展过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运用微观发生学设计,对30名6岁儿童在矩阵填充任务中的策略获得过程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从策略获得的来源看,实验处理(教育干预)是图形推理策略获得的重要来源;从策略获得的个体差异看,儿童遵循的是学习领会或半学习领会的策略获得发展方式;从策略获得的路径看,快速组儿童在达到策略获得标准后正确率不高,而标准组和延迟组则能保持较高的正确率;从策略获得的速率看,在实验前3个阶段正确率有快速的变化,而到后期则保持正确率稳定不变。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