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6篇
  免费   48篇
  国内免费   7篇
  511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23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45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31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35篇
  2004年   30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23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5篇
  1978年   4篇
  1977年   2篇
  1976年   4篇
  1975年   4篇
  1974年   1篇
  197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41.
342.
心理戒毒实验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1问题以往对毒品依赖者的临床治疗,偏重于躯体依赖的药物戒治,实践表明,克服戒断反应并不困难。然而,戒断反应消除了,毒瘾却并没戒除,表现是:复吸率非常高──达98%。如此之高的复吸率引起我们的注意:反复吸毒到底是一个生理问题还是一个心理问题?吸毒者在反复吸毒过程中追求的是什么?由此,导向另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戒毒要戒掉什么?”我们就此问题进行了调查,调查对象包括广州、探圳等戒毒所收治的150名吸毒者。结果显示:(1)开始吸毒时有非常强烈的情绪体验,这种情绪体验的强烈程度和愉快程度远远超过性交的体验。随…  相似文献   
343.
《周易》中包含着丰富的知荣明耻患想。《周易》的荣辱观建立在天人合一的思想基础、等级宗法的社会基础、救世治乱的现实需求上。《周易》中的君子、小人分别是荣与辱的主体。《易经》的吉、凶、悔、吝、咎、亨、利、贞等断语体现了荣与辱的价值取向。《周易》荣辱思想主要表现为:以尚中时行为荣,以不节失恒为耻;以爱民德政为荣,以严苛刑狱为耻;以诚信友爱为荣,以失比争讼为耻;以治家严正为荣,以长幼失序为耻;以真情相爱为荣,以无爱婚姻为耻;以谨言慎行为荣,以躁言危行为耻等。  相似文献   
344.
周代的“敬德保民”思想中包括了三个方面的经济伦理思想内涵:一、“无逸”的劳动伦理观和“孝养父母”的生产观;二、反对“独专于利”,主张利益分配的公正性;三、在生活方式上,主张“恭俭惟德”的消费观。这些思想具有德性主义的性质。  相似文献   
345.
孔子传《易》,直接出于作《春秋》的需要——孔子所作《春秋》,不是《春秋经》,而是《左传》蓝本.孔子传《易》之“窃义”,与其作《春秋》的“窃义”,异曲同工。孔子传《易》与作《春秋》,相互促成,共同形成了儒学的“天道—性命—道德”三位一统的道德本体学说体系.  相似文献   
346.
田学英 《社会心理科学》2006,21(4):29-32,104
心理学领域中存在着两种文化取向——“科学”与“人文”,两种不同的文化对心理咨询与治疗有着深刻的影响,进而影响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定位等问题。  相似文献   
347.
本文认为,帛书《系辞》比通行本早出,主要是它反映的时代与文化,与占筮、巫术有更深更密切的联系,今本则把其中与此有关的一些重要内容,如“易有大恒”“三陈九德”“古物定命”等等,加以删改了。理性、义理的成份亦大大增强了。从整体看,帛本与通行本系辞,呈现出两种不同的面貌,反映不同的时代与文化。  相似文献   
348.
仅存于敦煌写卷中的《无量寿观经义记》和《无量寿经义记》,虽然在半个多世纪以前曾引起日本学者的注意,但至今尚无人对此二义记作深入的探讨。本文对它们的时代和撰者作了考证,修正了日本学者望月信亨先生认为它们皆为隋释灵裕所撰的观点;净土往生者的阶位判属问题是二义记的主要的思想内容,阐明其特点对于全面而正确地认识弥陀净土教理的演进史是非常有价值的,故本文对它们的思想特点也作了论述。  相似文献   
349.
35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