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26篇
  免费   74篇
  国内免费   31篇
  1131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32篇
  2022年   21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60篇
  2019年   80篇
  2018年   70篇
  2017年   83篇
  2016年   65篇
  2015年   51篇
  2014年   58篇
  2013年   178篇
  2012年   27篇
  2011年   31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29篇
  2008年   47篇
  2007年   33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32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24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1年   1篇
  1977年   2篇
  197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61.
This paper re‐visits Murray Jackson's 1961 paper in the Journal of Analytical Psychology, ‘Chair, couch and countertransference’, with the aim of exploring the role of the couch for Jungian analysts in clinical practice today. Within the Society of Analytical Psychology (SAP) and some other London‐based societies, there has been an evolution of practice from face‐to‐face sessions with the patient in the chair, as was Jung's preference, to a mode of practice where patients use the couch with the analyst sitting to the side rather than behind, as has been the tradition in psychoanalysis. Fordham was the founding member of the SAP and it was because of his liaison with psychoanalysis and psychoanalysts that this cultural shift came about. Using clinical examples, the author explores the couch/chair question in terms of her own practice and the internal setting as a structure in her mind. With reference to Bleger's (2013) paper ‘Psychoanalysis of the psychoanalytic setting’, the author discusses how the analytic setting, including use of the couch or the chair, can act as a silent container for the most primitive aspects of the patient's psyche which will only emerge in analysis when the setting changes or is breached.  相似文献   
62.
63.
64.
从“畏死的恐惧”出发重塑扎根生命的道德基础,即道德行为和“生-生”式的道德关系是人的本真需要,道德权威性的根据是人类生命共同体这一“内在永恒大我”和人的本真存在方式的需要。这拯救了道德相对主义,也使个体作为潜在的人类生命共同体而能以“与永恒相关的生命意义”推开恐惧。进而,道德行为是出于内在自由而达于实在的自由的。道德主体应具备的道德实践能力包括独立能力、通达能力和勇气。生存性境况中的原子式个体不具备道德实践能力,生命境况中的“超个体的个体”才有此能力。由此,人类道德无力症和道德冷漠症的根源是西方主流伦理理论的前提错误,即以原子式个体充任道德主体。它是医疗纠纷和暴力频发的原因。  相似文献   
65.
回顾了5G远程超声诊断的技术特点和应用趋势,剖析受检者、医护人员及社会的获益与风险,认为5G 远程超声诊断模式作为远程医疗全新应用,可以成为我国医联体资源共享的重要载体,有望改善医疗资源在基层和偏远地区时空分布不均,满足公共卫生疾病筛查、院前急救和隔离病房超声检查需求,提高医疗质量、安全和可及性。此外,针对衍生出的受检者-本地端-远程端三方权责关系治理挑战,以及未来直接面向消费者的健康管理新模式,提出运用医师多点执业制度、设备备案管理等措施予以规范的建议。  相似文献   
66.
影响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实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推进临床学科间的整合,实现医院与基层医疗的结合,大力发展临床流行病学和社会医学,是落实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基本条件。  相似文献   
67.
68.
69.
7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