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62篇
  免费   321篇
  国内免费   194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55篇
  2022年   38篇
  2021年   68篇
  2020年   135篇
  2019年   181篇
  2018年   160篇
  2017年   158篇
  2016年   163篇
  2015年   103篇
  2014年   110篇
  2013年   322篇
  2012年   75篇
  2011年   64篇
  2010年   49篇
  2009年   69篇
  2008年   76篇
  2007年   109篇
  2006年   126篇
  2005年   99篇
  2004年   88篇
  2003年   81篇
  2002年   72篇
  2001年   37篇
  2000年   40篇
  1999年   52篇
  1998年   35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18篇
  1995年   20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3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41.
I address various critiques of the approach to moral responsibility sketched in previous work by Ravizza and Fischer. I especially focus on the key issues pertaining to manipulation. This revised version was published online in August 2006 with corrections to the Cover Date.  相似文献   
942.
This article proposes a new social- and moral-psychological understanding of cultural identity, tailored to the mixed multicultural contexts of every major city today. Seeking to protect vulnerable cultural groups, theories of multiculturalism have insufficiently assessed the psychological significance of intercultural social comparison, in identity-formation. While plays of prestige are a fact of life for immigrant and gay minorities, not everyone is equally able to cope with ascribed negative prestige. This is shown in an analysis of reactive attitudes towards negative prestige under contrasting conditions (of rough cultural equality, and in underclass-culture). The idea of prestige-resilience is proposed both as an explanatory concept in the debate on underclass-culture and as a normative concept from which basic moral and ethical thresholds for cultural identity-formation might be deduced. Outcomes are considered relevant for psychological analysis of underclass-formation and for multicultural policy-making, specifically in immigrant states.  相似文献   
943.
当代我国实施的以德治国需要正确认识传统德治思想的合理因素 ,同时又必须对传统德治思想作批判性的超越 ,意识到以德治国与传统德治的差别 ,并坚持走德法兼治的道路 ,加强官德、民德和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型道德的建设。  相似文献   
944.
技术主义流行于 2 0世纪的工业社会之中 ,成为支配人们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意识形态。“知识就是力量”的技术主义知识立论 ,在学理层面上消解了人的道德责任 ;技术意志取代人的自由意志 ,在伦理层面上消解了人的道德责任 ;社会生产领域和政治领域的标准化和科层制 ,在操作层面上颠覆了人的道德责任 ;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上的人类中心主义拒斥了对自然的道德责任。  相似文献   
945.
在当代社会 ,“德治”的作用日益彰显 ,而“德治”的重要内容就包含着领导干部的道德修养、从政道德 ,也就是“官德”。领导干部的道德修养有其深刻的内涵 ,在新的历史时期 ,加强领导干部的道德修养 ,领导干部必须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诚信观和家庭观。  相似文献   
946.
行政人员的道德责任不是一个内涵固定不变的范畴 ,随着行政模式的变迁 ,行政的方向和方式都在发生变化 ,对行政人员的道德责任也会有相应的要求 ,专制行政、精英行政和公共行政对行政人员的道德责任要求甚至是大相径庭的。就其核心道德责任而言 ,专制行政要求忠诚 ,精英行政追求效率 ,公共行政呼唤公正。在这个基础上 ,我们才能谈论中国公共行政中行政人员的道德责任及其实现的问题。  相似文献   
947.
道德信仰的发生机制至少包括三个方面 ,即 :需要的体认机制 ;伦理义务的内化机制 ;道德心理的整合机制。需要的体认机制涉及到对人性、人生的价值、人的使命等问题 ,它是道德信仰形成的主体基础 ;伦理义务的内化机制涉及到人的社会伦理关系、社会规定性和制约性、社会价值、社会道德规范及其教化等问题 ,它是道德信仰形成的客观条件 ;道德心理的整合机制涉及到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人格等问题 ,它是道德信仰形成的主、客观方面的动态的统一。  相似文献   
948.
通过彰显马克思的“类存在物”及其“有意识的生命活动”、“自由自觉的活动”等概念的意蕴可以使其被遮蔽了的道德哲学批判得到澄明。人作为“类存在物” ,不但指认了人是社会的存在物 ,而且指证了永恒不变之人性观的虚幻性 ,从而超越了亚里士多德的“人是政治动物”的内涵 ;使人成为“类存在物”的“有意识的生命活动”则内置了马克思对道德准则的理解 ,使他对任何的非人格化的超历史的道德形式主义的合法性产生质疑 ;而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体现了手段性活动与目的性活动统一 ,因而成为人的终极价值和道德本体 ,这构成了对各种形式的道德目的论的批判。  相似文献   
949.
道德失范:社会安全的腐蚀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 ,我国进入社会转型加速期以来 ,较为普遍的道德失范现象正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影响着社会的良性运行与协调发展 ,一定程度上正威胁着社会安全。克服道德失范现象 ,应该从构筑社会精神、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做好制度安排几个方面下功夫。  相似文献   
950.
Cool has become the favoured language of popular culture.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roots of cool and its evolution with reference to its relevance to marketers. In particular, the work of Bourdieu and the concepts of cultural capital and cultural intermediaries are drawn on. The importance of talking to cultural intermediaries led Seagram to carry out a research programme that examines the process of adoption of alcoholic drinks and ways of reaching ‘style leaders’. Given the problem of recruiting and researching ‘style leaders’, the research employed specialist recruiters and moderators and a combination of direct and indirect questioning. Copyright © 2002 Henry Stewart Publicat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