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513篇 |
免费 | 129篇 |
国内免费 | 51篇 |
专业分类
1693篇 |
出版年
2025年 | 3篇 |
2024年 | 32篇 |
2023年 | 43篇 |
2022年 | 27篇 |
2021年 | 53篇 |
2020年 | 105篇 |
2019年 | 96篇 |
2018年 | 84篇 |
2017年 | 102篇 |
2016年 | 111篇 |
2015年 | 70篇 |
2014年 | 70篇 |
2013年 | 193篇 |
2012年 | 63篇 |
2011年 | 52篇 |
2010年 | 41篇 |
2009年 | 58篇 |
2008年 | 57篇 |
2007年 | 58篇 |
2006年 | 64篇 |
2005年 | 43篇 |
2004年 | 38篇 |
2003年 | 28篇 |
2002年 | 37篇 |
2001年 | 21篇 |
2000年 | 19篇 |
1999年 | 27篇 |
1998年 | 19篇 |
1997年 | 9篇 |
1996年 | 13篇 |
1995年 | 10篇 |
1994年 | 10篇 |
1993年 | 9篇 |
1992年 | 6篇 |
1991年 | 5篇 |
1990年 | 3篇 |
1989年 | 1篇 |
1988年 | 1篇 |
1987年 | 3篇 |
1986年 | 1篇 |
1985年 | 2篇 |
1984年 | 1篇 |
1979年 | 2篇 |
1978年 | 1篇 |
1977年 | 1篇 |
1976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6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81.
What Do We Compare When We Compare Religions? Philosophical Remarks on the Psychology of Studying Comparative Religion Abroad
下载免费PDF全文

Andrew Irvine 《Teaching Theology & Religion》2015,18(1):46-55
The issue of comparison is a vexing one in religious and theological studies, not least for teachers of comparative religion in study abroad settings. We try to make familiar ideas fresh and strange, in settings where students may find it hard not to take “fresh” and “strange” as signs of existential threat. The author explores this delicate pedagogical situation, drawing on several years' experience directing a study abroad program and on the thought of figures from the Western existentialist tradition and Chinese Confucian philosophy. The article focuses particularly on “oh events” – defined as moments when one learns one has something to learn and something to unlearn. The author argues that the experience of shame that is typical of oh events can become a valuable resource for cross‐cultural learning and personal transformation, if teachers assist students to reflect on the experience as a sign of differing, but potentially harmonizable, cultural expectations. This essay is published alongside of six other essays, including a response from John Barbour, comprising a special section of the journal (see Teaching Theology and Religion 18:1, January 2015). 相似文献
982.
社会退缩行为是指在社会情境中,儿童不参与社会互动并频繁表现出独自消遣的行为。社会退缩有多种亚类型,其中社交淡漠指儿童仅仅喜欢一个人独处,对社会互动没有兴趣。有趣的是,社交淡漠的适应功能存在一定的文化差异,主要表现为:社交淡漠行为在个人主义文化中较少产生适应困难,在心理与情绪适应方面尤为明显;但其在集体主义文化里却会引起多方面的适应困难。这种差异可能与文化价值观的内涵有关,也可能与特定国情有关。未来的研究亟需提高研究方法的多面性,关注年龄与文化的交互作用,进行直接的跨文化比较,探索与文化相关的风险与保护因子,以及关注互联网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983.
将中学生科学创造力测验施测于英国6所中学的1190名青少年及中国2所中学的1087名青少年的研究,得出如下结论:第一,青少年的科学创造力存在显著的年龄差异。随着年龄的增大,青少年的科学创造力呈持续上升趋势,但在14岁时要下降;11-13岁、14-16岁是青少年的科学创造力迅速发展的关键时期;第二,青少年的科学创造力存在性别差异。英国女生的科学创造力比男生强,差异显著;中国男生的科学创造力比女生强,差异不显著;第三,中英青少年的科学创造力存在显著的差异。在创造性的问题解决能力方面,中国青少年明显高于英国青少年,但中国青少年在其它方面的科学创造力及总成绩则明显低于英国青少年;第四,中国青少年的科学创造力存在显著的学校类型差异。重点中学学生的科学创造力显著高于普通中学学生的科学创造力。 相似文献
984.
985.
986.
跨文化的实证法学研究把文化心理学的理论突破和心理学的实证方法引入到对法学基本原理的研究之中。文化心理学研究中发现的东西方文化在价值定向、道德判断和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能够给跨文化实证法学研究带来重要的启示。在对一些重要法律问题的认识上, 例如法律中的因果关系和责任的判定、合同形成以及纠纷调解等方面, 跨文化心理学研究已经发现了显著的跨文化差异, 这些差异可能会影响到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对法的认识、法的建设以及法律的应用。我们认为跨文化的实证法学研究不仅可以为法学研究提供一条新的研究路径, 更主要的是还可以为中国法学研究的国际化和国际法律纠纷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987.
为探讨微信使用强度与大学生自尊的关系,采用微信使用强度问卷、上行社会比较问卷、好友亲密度量表和自尊量表,对330名大学生的微信经历和自尊情况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1)微信使用强度与自尊显著负相关,且上行社会比较在其中起显著中介作用;(2)好友亲密度在上行社会比较与自尊之间起调节作用:在好友亲密度较低的情况下,上行社会比较与自尊显著负相关;在好友亲密度较高时,上行社会比较与自尊相关不显著。结果提示,微信使用程度越强,上行社会比较越多,大学生的自尊水平越低,但是网上亲密的好友关系可以缓解这一关系。 相似文献
988.
989.
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