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67篇
  免费   230篇
  国内免费   117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36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46篇
  2020年   99篇
  2019年   95篇
  2018年   81篇
  2017年   99篇
  2016年   111篇
  2015年   69篇
  2014年   69篇
  2013年   191篇
  2012年   58篇
  2011年   51篇
  2010年   40篇
  2009年   58篇
  2008年   57篇
  2007年   58篇
  2006年   64篇
  2005年   43篇
  2004年   37篇
  2003年   28篇
  2002年   37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27篇
  1998年   19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21.
In the last two decades the Israeli educational system has undergone major changes which have transformed it from a state-controlled, overly bureaucratic and almost fully state-financed system into a decentralized, partly locally controlled and increasingly privately financed system. Advocates of this transformation of the educational system appeal to the ideal of parental choice. They argue that the implementation of parental choice programs in education shows more respect to the children and their unique talents, take their self-realization seriously and promotes equal opportunities in education. The ideal of parental choice is also upheld in relation to value of cultural pluralism. Supporters of educational autonomy advocate the restructuring of schools in a way allowing them to develop a unique climate and curriculum consistent with respective communities and parents' preferences. The aim of this paper is to assess critically the changes that Israeli educational system has undergone against the background of the principle of equal educational opportunities. The main claim of the paper is that these changes undermine this principle. It will be argued that these changes actually cater mainly to the educational interests of middle and upper middle classes in Israeli society.  相似文献   
922.
成人期基本认知能力的发展状况研究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0  
从横向与纵向两种角度,通过比较、分析不同年龄的成人在五项认知测验上的成绩,考察了成人期几项基本认知能力的发展状况。横向比较表明,各项能力随年龄增长基本呈不断下降趋势,但下降的显著程度在不同项目或年龄组有不同表现。纵向分析显示,经过三年,在各项测验上成绩提高或保持稳定的人数占相当大的比例;除词汇理解外,成绩降低的人数百分比从60岁或70岁开始大幅度提升。  相似文献   
923.
公平感社会比较的参照对象选择研究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员工的公平感取决于社会比较的参照对象, 分析参照对象选择的规律是理解公平感形成机制的核心问题。首先对公平感社会比较参照对象的种类和特征、参照对象选择的稳定性等进行了介绍, 然后分析了影响参照对象选择的动机、个人、环境和认知因素, 最后重点分析了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比如采用问卷无法揭示员工参照对象选择真实的心理过程, 并且提出在以后的研究中采用质的研究方法, 探讨中国组织员工群体化参照对象等新思路。  相似文献   
924.
心理学中的文化意识在跨文化心理学、文化心理学、文化建构主义心理学中经历了3次重大衍变。跨文化心理学视文化为心理规律的干扰因素,认为理论研究应力求“去文化”;文化心理学认为心理是文化的“投射”,寻求理论的“文化敏感”;文化建构主义心理学则认为心理与文化是相互灌注、相互建构的关系,因而更加关注“心理”、“意义”与“现实”的双向建构过程。本文详细分析了上述几种不同的文化意识形态的主要特点,并结合历史背景,对其各自的意义、问题做了简要讨论。  相似文献   
925.
刘邦惠  彭凯平 《心理学报》2012,44(3):413-426
跨文化的实证法学研究把文化心理学的理论突破和心理学的实证方法引入到对法学基本原理的研究之中。文化心理学研究中发现的东西方文化在价值定向、道德判断和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能够给跨文化实证法学研究带来重要的启示。在对一些重要法律问题的认识上, 例如法律中的因果关系和责任的判定、合同形成以及纠纷调解等方面, 跨文化心理学研究已经发现了显著的跨文化差异, 这些差异可能会影响到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对法的认识、法的建设以及法律的应用。我们认为跨文化的实证法学研究不仅可以为法学研究提供一条新的研究路径, 更主要的是还可以为中国法学研究的国际化和国际法律纠纷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926.
《易经》与中国文化心理学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申荷永  高岚 《心理学报》2000,32(3):348-352
在我们中国的文化传统中,《易经》素有“众经之首”和“大道之源”的称誉。当代心理学史家把中国看作是心理学的第一个故乡,中国传统文化中包容着丰富的心理学思想和独特的心理学体系。对此,作者以《易经》为基础,通过易经中所使用的“心”字,易传中所发挥的“心”的意义,和《易经》卦象中所表达的心理的象征性等几个方面,阐述了《易经》中所包含的“中国文化心理学”,以及这种中国文化心理学对于当代西方心理学思想的影响。  相似文献   
927.
选取北京和四川两地53名小学六年级学生分别完成同分子、同分母与异分子异分母三类分数比较任务,收集被试口语报告的策略作为直接证据,并以分数大小和分数距离对反应时的回归分析结果作为间接证据,共同探究被试在分数比较任务中的加工模式,结果发现,(1)在三类分数比较中,被试均采用成分加工模式而非整体加工模式;(2)口语报告的策略与反应时回归分析的结果并不完全吻合,从侧面证明了原有研究方法的不稳定性。  相似文献   
928.
基于河南和陕西两省17所农村学校4~9年级103个班级内4021名学生的调查数据,分析了班级结构(一般农村儿童在班级中所占比例)对不同家庭背景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机制.采用学校固定效应模型控制校际间差异后发现:(1)对于自尊和未来压力感知,班级结构存在对比效应,即班级内一般农村儿童比例越高,留守儿童的自尊水平越低,特殊结构家庭的儿童会感知到的未来压力更大,但对一般农村家庭儿童的影响不显著;(2)对于抑郁症状,班级结构则存在同化效应,即所在班级内其他学生的平均抑郁水平对个体自身的抑郁症状有显著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929.
All psychological and social research presents ethical dilemmas, many of which centre around the difficulties which flow from the power imbalances between those conducting the research and the research respondents or participants. Issues of power are magnified in research undertaken in contexts of poverty, and there is a burgeoning literature on ethical issues in research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In this article, we augment the existing literature by focusing on the experiences of an assessor working in a controlled trial of a mother-infant intervention in a poor South African community. We consider issues of community expectations, the presentation to our project of physical health problems, the issue of HIV/AIDS, cultural beliefs which impact on the research, child protection issues, and the tensions between research assessment and ubuntu--a cultural norm which requires helpful engagement with others. We suggest that our experiences may assis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further research.  相似文献   
930.
社会认同理论及其发展   总被引:64,自引:3,他引:64  
社会认同理论是由Tajfel和Turner等人提出的,它对群体行为做出了新的解释,并成为群体关系研究中最有影响的理论。社会认同理论产生于对群体间行为解释,它认为个体对群体的认同是群体行为的基础。新近的研究也为社会认同理论提供了一定的证据。社会认同理论是欧洲心理学本土化的重要成果,对社会心理学具有重要的贡献,同时它也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