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38篇
  免费   176篇
  国内免费   3篇
  2417篇
  2025年   5篇
  2024年   27篇
  2023年   48篇
  2022年   37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120篇
  2019年   96篇
  2018年   65篇
  2017年   82篇
  2016年   102篇
  2015年   64篇
  2014年   115篇
  2013年   320篇
  2012年   38篇
  2011年   35篇
  2010年   34篇
  2009年   56篇
  2008年   102篇
  2007年   130篇
  2006年   125篇
  2005年   163篇
  2004年   118篇
  2003年   124篇
  2002年   71篇
  2001年   51篇
  2000年   44篇
  1999年   47篇
  1998年   39篇
  1997年   18篇
  1996年   31篇
  1995年   31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1篇
  1981年   2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4篇
  197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21.
The central virtue at issue in recent philosophical discussions of the empirical adequacy of virtue ethics has been the virtue of compassion. Opponents of virtue ethics such as Gilbert Harman and John Doris argue that experimental results from social psychology concerning helping behavior are best explained not by appealing to so-called ‘global’ character traits like compassion, but rather by appealing to external situational forces or, at best, to highly individualized ‘local’ character traits. In response, a number of philosophers have argued that virtue ethics can accommodate the empirical results in question. My own view is that neither side of this debate is looking in the right direction. For there is an impressive array of evidence from the social psychology literature which suggests that many people do possess one or more robust global character traits pertaining to helping others in need. But at the same time, such traits are noticeably different from a traditional virtue like compassion.
Christian B. MillerEmail:
  相似文献   
222.
贾玉洁 《管子学刊》2009,(4):112-116
本论文以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以孔子和孟子为代表)和西方古希腊三杰(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人性思想中的"性善论"为研究对象,说明两者在唯心主义色彩、重义轻利的立场以及在重视人性的后天培养等几个方面的相似性;同时,作者还认识到,由于文化差异,双方在诸多方面又存在不同,主要表现为中西方在历史上占主导地位的人性观不同、在人性培养的方法认识上的差别、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差异等。  相似文献   
223.
制度伦理与我国社会转型期医患关系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我国社会转型期中出现的诸多医患利益冲突向人们提出了严峻挑战,亟需对其加以调节和平衡.这种调节与平衡,不能完全甚至不能主要地交由市场去运作,不能完全任凭医患双方自由地去博弈;政府必须明确并履行自己的职责,为正确调节与平衡社会转型期的医患利益创立一个全方位的合理的框架.  相似文献   
224.
案例教学与医学伦理学教育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案例教学已经成为普遍的方法在我国各医学院校的医学伦理学教学中广泛使用,案例教学作为一种方法,如何客观地看待它,需结合医学伦理学教育的目的和内容。案例教学具有增加互动、加深理解和提高分析能力等优点,但如果驾驭不好,也会暴露一些弱点,而起到反作用。试图还案例教学法于医学伦理学教育的本来位置。  相似文献   
225.
中国古代医德教育对现代医学生医德教育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医德医风已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特殊职业要求医务工作者应具有高尚的医德,而高尚医德的培养应从医学生教育阶段开始,努力提高医学生的医德素养。我国传统的医德教育方法,如医学生人品的选拔,老师言传身教,徒弟满师传统等等对于培养现代医学生关爱病人、救死扶伤的医德风范仍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26.
从中国古代医者的行医事迹、著作来探寻中国的医者是否在行医过程当中勤守医者的本份,也即类似原则思维的表现。虽然中国古代并没有"医学伦理"这个名词,但从历代具有代表性之医者身上发现,其实在中国古代医者的行医事迹当中,就表现出类似的医学伦理情操。因之,医学伦理原则是俱普世价值的,也即世界上有所谓的共同道德存在。  相似文献   
227.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之主体的儒家伦理,已经确立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德"或"母德",这是在长达2000多年历史发展中形成的,经过先秦时期的百家争鸣,形成了独树一帜的儒家思想,董仲舒提出"抑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确立了儒家在中国社会的统治地位。经过以后历代的兼收并蓄和对立融合,发展成为儒、道、佛融合一体的宋明理学,近代中国社会对儒家思想的批判性发展,促使人们对儒家伦理思想进行时代的反思。荣格的分析心理学思想为东西方道德观的比较提供了一种独特的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228.
曾国藩的家庭伦理思想以孝为核心,表现为把"孝道"作为立家之本,认为孝悌廉耻胜于功名,表现了与以往家庭伦理的不同。曾国藩非常重视并终身实践传统家庭伦理文化意义上的孝观念,而且将传统意义上的孝观念予以扬弃,形成了既承接传统又体现时代特色的"孝思"。为此,在忠与孝的关系上,曾国藩提出了先孝后忠的思想,反映了他在家庭伦理方面对传统道德的改造。  相似文献   
229.
In Thinking without Words I develop a philosophical framework for treating some animals and human infants as genuine thinkers. This paper outlines the aspects of this account that are most relevant to those working in animal ethics. There is a range of different levels of cognitive sophistication in different animal species, in addition to limits to the types of thought available to non-linguistic creatures, and it may be important for animal ethicists to take this into account in exploring issues of moral significance and the obligations that we might or might not have to non-human animals. I am grateful for comments on an earlier version from Robert Francescotti and Clare Palmer.  相似文献   
230.
启新、拓新与创新——论生态伦理学对伦理学的贡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弘扬生态伦理,繁荣生态伦理学。生态伦理学对伦理学的贡献功不可没,主要体现为:开辟了伦理学研究的新领域,确立了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新原则,培育了人对自然的新态度,对传统思想展开了新的系统批判,明确了人类在自然生活中扮演的新角色,对伦理学基本观念进行了新阐释,制定了人类行为新规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