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291篇
  免费   1654篇
  国内免费   1542篇
  2023年   271篇
  2022年   267篇
  2021年   342篇
  2020年   626篇
  2019年   705篇
  2018年   663篇
  2017年   791篇
  2016年   806篇
  2015年   507篇
  2014年   659篇
  2013年   2145篇
  2012年   469篇
  2011年   590篇
  2010年   443篇
  2009年   679篇
  2008年   847篇
  2007年   898篇
  2006年   820篇
  2005年   702篇
  2004年   603篇
  2003年   499篇
  2002年   468篇
  2001年   287篇
  2000年   265篇
  1999年   226篇
  1998年   188篇
  1997年   157篇
  1996年   132篇
  1995年   120篇
  1994年   109篇
  1993年   91篇
  1992年   66篇
  1991年   46篇
  1990年   49篇
  1989年   29篇
  1988年   40篇
  1987年   27篇
  1985年   374篇
  1984年   416篇
  1983年   347篇
  1982年   449篇
  1981年   443篇
  1980年   443篇
  1979年   398篇
  1978年   446篇
  1977年   351篇
  1976年   355篇
  1975年   272篇
  1974年   278篇
  1973年   23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992.
冲突适应是重要的认知控制现象, 反映了认知控制的动态过程。然而, 目前为止对于冲突水平上的差异能否诱发冲突适应尚不清楚。本研究采用字母Flanker的变式, 通过改变目标-分心物的一致性操纵冲突水平, 探究冲突水平的变化对认知控制调整的影响。结果发现被试的反应时间随冲突水平的提高而增加; 而且先前试次的一致性影响当前试次的干扰效应, 无冲突和低冲突、无冲突和高冲突、低冲突和高冲突条件之间均出现了典型的冲突适应。本研究结果表明, 除了冲突的有无, 冲突水平的变化也能诱发冲突适应, 支持更大的冲突驱动更强的认知控制, 而且冲突诱发的认知控制的功能可能通过注意聚焦实现。这一发现为冲突监测理论的注意调节机制提供了直接的支持证据, 对于促进冲突适应的相关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93.
孟迎芳  董月晴  陈荃 《心理学报》2021,53(5):469-480
Swallow和Jiang (2010)最早发现, 编码时的目标探测会促进同时呈现的背景信息在随后记忆测验中的表现, 并将这一现象称为注意促进效应(Attentional Boost Effect, ABE)。随后研究发现这一现象并不会出现在概念内隐测验中, 由此提出目标探测主要促进的是背景信息的知觉加工, 而非语义加工。本研究通过3个实验, 操纵了对背景信息的编码加工类型(知觉加工或概念加工)。结果发现, 当与目标探测同时进行的是对背景信息的概念加工任务, 则ABE会出现在随后的概念内隐测验中。反之, 当对背景信息进行的是知觉加工任务时, 则ABE会出现在随后的知觉内隐测验而不是概念内隐测验中。这些结果表明, 目标探测既可能促进背景信息的知觉加工, 也可能促进背景信息的语义加工, 但只有在目标探测下背景信息的编码加工与随后内隐测验中所依赖的提取加工具有一致性, 才会产生ABE。  相似文献   
994.
李杰  杨悦  赵婧 《心理学报》2021,53(8):821-836
通过分别以高频汉字(实验1)和图形非言语材料(实验2)为刺激的两个联合视觉注意任务, 并采用基于Budensen视觉注意理论的参数估计方法, 系统地探查小学三~六年级汉语发展性阅读障碍儿童的视觉同时性加工技能缺陷的内在机制。以43名汉语发展性阅读障碍儿童和46名生理年龄匹配典型发展儿童为被试, 每类被试均被分为小学中年级组(三、四年级)和高年级组(五、六年级)。两个实验均发现不同年级组的阅读障碍儿童在知觉加工速度参数上显著小于控制组儿童。在空间注意分布权重参数上, 实验1的结果显示, 不同于控制组儿童向左侧化发展的注意分布模式, 两个年级组的阅读障碍儿童均表现为无偏的注意分布; 而实验2未发现显著组别差异。且这两种同时性加工子技能分别与不同水平的汉语阅读技能密切相关。结果表明, 汉语阅读障碍儿童在同时加工多个视觉刺激时存在持续的知觉加工速度缓慢的问题, 在同时加工言语类刺激时还表现出异常的空间注意分布模式。本研究有助于从基础认知层面揭示汉语发展性阅读障碍儿童的缺陷机理, 为进一步设计相关的提高阅读效率的干预方案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95.
为探讨导师排斥感知对研究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本研究采用导师排斥感知问卷、基本需要问卷、生活满意度量表、简版流调中心抑郁量表及攻击问卷,对北京市六所本科院校的864名在校硕士和博士研究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1)导师排斥感知正向预测研究生的抑郁和攻击性,负向预测其生活满意度;(2)基本需要在导师排斥感知与研究生的生活满意度、抑郁之间起着完全中介作用,在导师排斥感知与攻击性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结果表明,研究生导师排斥感知越强,基本需要的满足水平越低,进而导致研究生的抑郁水平越高、攻击性越强、生活满意度越低。即研究生感知的导师排斥感越强,其心理健康水平越低。  相似文献   
996.
997.
Our actions and decisions are regularly influenced by the social environment around us. Can social cues be leveraged to induce curiosity and affect subsequent behavior? Across two experiments, we show that curiosity is contagious: The social environment can influence people's curiosity about the answers to scientific questions. Participants were presented with everyday questions about science from a popular on-line forum, and these were shown with a high or low number of up-votes as a social cue to popularity. Participants indicated their curiosity about the answers, and they were given an opportunity to reveal a subset of those answers. Participants reported greater curiosity about the answers to questions when the questions were presented with a high (vs. low) number of up-votes, and they were also more likely to choose to reveal the answers to questions with a high (vs. low) number of up-votes. These effects were partially mediated by surprise and by the inferred usefulness of knowledge, with a more dramatic effect of low up-votes in reducing curiosity than of high up-votes in boosting curiosity. Taken together, these results highlight the important role social information plays in shaping our curiosity.  相似文献   
998.
In sentences such as “Some dogs are mammals,” the literal semantic meaning (“Some and possibly all dogs are mammals”) conflicts with the pragmatic meaning (“Not all dogs are mammals,” known as a scalar implicature). Prior work has shown that adults vary widely in the extent to which they adopt the semantic or pragmatic meaning of such utterances, yet the underlying reason for this variation is unknown. Drawing on theoretical models of scalar implicature derivation, we explore the hypothesis that the cognitive abilities of executive function (EF) and theory of mind (ToM) contribute to this observed variation. In Experiment 1, we show that individuals with better ToM are more likely to compute a scalar implicature and adopt the pragmatic meaning of an utterance; however, EF makes no unique contribution to scalar implicature comprehension after accounting for ToM. In Experiment 2, we replicate this finding and assess whether it generalizes to the comprehension of other pragmatic phenomena such as indirect requests (e.g., “It's hot in here” uttered to ask for something to be done) and metaphor (e.g., “to harvest courage”). This is the first evidence that differences in ToM are associated with pragmatic competence in neurotypical adults across distinct pragmatic phenomena.  相似文献   
999.
1000.
张亚利  李森  俞国良 《心理学报》2021,53(3):273-290
社交媒体使用与错失焦虑均是当下生活中较为常见的现象, 诸多研究探讨了两者间的内在联系, 但研究结果却存在很大差异。为明确两者之间的整体关系, 以及产生分歧的原因, 对检索后获得的65项研究(70个独立样本)使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了元分析。结果发现:社交媒体使用与错失焦虑存在显著正相关(r = 0.38, 95% CI [0.34, 0.41]); 二者的相关强度受社交媒体使用测量指标和社交媒体类型的调节, 但不受性别、年龄、错失焦虑测量工具和个体主义指数的调节。结果一定程度上澄清了大众传播的社会认知理论和数字恰到好处假说的争论, 表明社交媒体使用程度越高的人往往也会伴随着较高水平的错失焦虑。防止社交媒体过度使用, 尤其是引导大众合理使用以图像为中心并且开放度较高的社交媒体有助于错失焦虑的缓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