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84篇
  免费   194篇
  国内免费   61篇
  939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24篇
  2020年   44篇
  2019年   47篇
  2018年   42篇
  2017年   42篇
  2016年   29篇
  2015年   33篇
  2014年   37篇
  2013年   107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27篇
  2007年   27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28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27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17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13篇
  1988年   12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9篇
  1979年   7篇
  1978年   8篇
  1977年   12篇
  1976年   7篇
  1975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9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61.
已有研究考察了建言行为的诸多影响因素, 然而探讨情绪影响建言的研究则是新崛起的一个方向。文章一方面从情绪影响认知信息加工最终影响建言决策的微观角度来分析情绪与建言的关系, 另一方面从组织行为研究的宏观层面探讨情绪与建言关系, 并以情绪事件理论、情绪循环理论和情绪反馈理论为基础, 结合情绪研究的相关文献, 对员工情绪产生的几大来源, 员工情绪对建言决策的影响, 建言者的情绪对被建言者(建言对象)的情绪影响, 员工建言被采纳与否等几个涉及情绪的过程进行分析和阐述, 并构造了建言行为情绪机制模型; 系统地揭示了整个建言行为链上伴随的情绪机制, 并对恐惧、希望、心理安全、后悔等情绪对建言的影响作了示例分析。文章最后进行了总结与展望。  相似文献   
862.
本研究采用社交网站中的自我表露量表、自尊量表、感知积极反馈量表和孤独感量表对武汉市八所普通中学1588名11~19岁的中学生进行调查,考察社交网站中的自我表露和孤独感的关系,以及感知积极反馈在二者关系间的中介作用和自尊对这一中介作用的调节。结果显示:(1)在控制了性别、年龄和社交网站使用时间后,社交网站中的自我表露显著负向预测青少年孤独感;(2)感知积极反馈在社交网站中的自我表露和孤独感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3)社交网站中的自我表露经由感知积极反馈影响孤独感的中介作用受到自尊的调节。具体而言,感知积极反馈的中介效应只出现在高自尊者中,在低自尊者中并不存在上述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863.
自恋人格个体表现出亲社会行为的减少和对他人的反馈敏感。信任是人类社会互动行为的基础,自恋人格特质可能影响他们的信任决策。为了探究自恋水平如何影响信任博弈中结果评价的大脑活动,本研究采用事件相关电位技术记录了38名被试完成单次信任博弈时的脑电波。行为结果发现相对高自恋者的信任选择率显著低于相对低自恋者的信任选择率。脑电结果表明,相对高自恋者信任损失反馈减互惠获利反馈所得的FRN差异波(d FRN)显著地大于相对低自恋者,并且相对高自恋者结果评价诱发的P300波幅显著地大于相对低自恋者。本研究提供了自恋人格个体信任博弈中结果评价的初步神经电生理学证据。  相似文献   
864.
We examined the effects of retrieval practice for students who varied in working memory capacity as a function of the lag between study of material and its initial test, whether or not feedback was given after the test, and the retention interval of the final test. We sought to determine whether a blend of these conditions exists that maximises benefits from retrieval practice for lower and higher working memory capacity students. College students learned general knowledge facts and then restudied the facts or were tested on them (with or without feedback) at lags of 0–9 intervening items. Final cued recall performance was better for tested items than for restudied items after both 10 minutes and 2 days, particularly for longer study–test lags. Furthermore, on the 2-day delayed test the benefits from retrieval practice with feedback were significantly greater for students with lower working memory capacity than for students with higher working memory capacity (r?=??.42). Retrieval practice may be an especially effective learning strategy for lower ability students.  相似文献   
865.
866.
The present study evaluated the effects of instructive feedback embedded within a group discrete trial teaching to teach tact relations to nine children diagnosed with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using a nonconcurrent multiple‐baseline design. Dependent variables included correct responses for: primary targets (directly taught), secondary targets (taught via instructive feedback), primary observational targets (directly taught to other members of the group), and secondary observational targets (taught via instructive feedback provided to other members of the group). Results showed that all nine participants reached the mastery criterion for the primary targets, as well as acquired the secondary and observational targets without direct teaching. Clinical implications and areas for future research are provided.  相似文献   
867.
要求大学生被试在相同的情境和规则下先后完成选择任务和条件推理任务,从而系统考察两项条件命题任务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当规则的语义表征意义为条件命题和反条件命题时,两项任务的反应模式具有一致性;当为双向条件和非条件命题时,两项任务的反应模式出现了分歧,而且四种推理形式和四张卡片之间不存在直接的对应关系。两项条件命题任务之间的关系表现在,它们可能享有共同的语义关系表征空间,但推理过程和策略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868.
869.
情绪具身性有着广泛的理论假说与研究证据, 从情绪外周理论到面部反馈假说、躯体标记假说再到现在的情绪具身观, 都一致认为情绪是具身的。情绪具身观认为情绪是包括大脑在内的身体的情绪, 身体的解剖学结构、身体的活动方式、身体的感觉和运动体验决定了我们怎样加工情绪。相关的行为和脑机制研究均支持了情绪加工的具身性。目前关于具身情绪的理论解释主要有镜像神经元系统假说、具身模仿论和知觉符号系统理论等。作为一种新兴的理论观点, 情绪具身观为情绪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870.
目标定向与进步反馈对优差生写作成绩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伟健  李锋盈 《心理科学》2003,26(6):1086-1090
本研究以24名优生和24名学习困难学生(以下简称差生或学困生)为被试,通过实验探讨了目标定向与进步反馈对优差生写作成绩的影响。结果表明:(1)目标定向和反馈对优生的写作成绩影响不显著;(2)在成绩目标定向时,接受进步反馈的差生其作文成绩显著优于无进步反馈的差生;在掌握目标定向时,进步反馈对差生的影响不显著;(3)在无进步反馈时,掌握目标定向的差生其写作成绩显著优于成绩目标定向的差生;在给予进步反馈时,目标定向对差生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