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26篇 |
免费 | 58篇 |
国内免费 | 15篇 |
专业分类
299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篇 |
2024年 | 9篇 |
2023年 | 15篇 |
2022年 | 16篇 |
2021年 | 17篇 |
2020年 | 26篇 |
2019年 | 21篇 |
2018年 | 17篇 |
2017年 | 14篇 |
2016年 | 14篇 |
2015年 | 4篇 |
2014年 | 5篇 |
2013年 | 24篇 |
2012年 | 10篇 |
2011年 | 4篇 |
2010年 | 3篇 |
2009年 | 3篇 |
2007年 | 10篇 |
2006年 | 2篇 |
2005年 | 6篇 |
2004年 | 2篇 |
2003年 | 6篇 |
2002年 | 5篇 |
2001年 | 1篇 |
1999年 | 4篇 |
1998年 | 4篇 |
1997年 | 2篇 |
1996年 | 4篇 |
1995年 | 5篇 |
1994年 | 4篇 |
1993年 | 5篇 |
1992年 | 3篇 |
1991年 | 2篇 |
1990年 | 2篇 |
1989年 | 1篇 |
1988年 | 4篇 |
1987年 | 2篇 |
1986年 | 3篇 |
1985年 | 5篇 |
1984年 | 4篇 |
1983年 | 1篇 |
1981年 | 1篇 |
1979年 | 3篇 |
1978年 | 1篇 |
1977年 | 2篇 |
1976年 | 1篇 |
197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01.
研究旨在考察青少年自我控制、调节聚焦在父母教养方式与心理复原力关系中的中介效应。使用父母教养方式量表、自我控制量表、调节聚焦量表和心理复原力量表对安徽、江苏、山东四所初高中922名青少年进行调查。结果发现:(1)父母教养方式、青少年自我控制、调节聚焦均能够直接显著预测青少年心理复原力;(2)父母积极教养方式能够通过青少年自我控制、调节聚焦间接正向预测心理复原力;(3)父母消极教养方式能够通过青少年防御聚焦间接负向预测心理复原能力。结论:青少年的自我控制与调节聚焦在父母教养方式与青少年心理复原力之间存在链式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02.
以631名初中生为被试,采用问卷法考察父母教养方式与初中生攻击行为的关系,同时探讨越轨同伴交往的中介作用,以及该作用是否受自我控制的调节。结果发现:(1)消极父母教养方式对越轨同伴交往、攻击行为均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2)越轨同伴交往在消极父母教养方式与初中生攻击行为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3)自我控制可以调节越轨同伴交往对初中生攻击行为的作用,对于低自我控制个体,越轨同伴交往起部分中介作用;对于高自我控制个体,越轨同伴交往的中介效应不显著,消极父母教养方式对攻击行为仅有直接作用。 相似文献
103.
冲动性购买是生活中的常见现象, 也是消费者行为研究的重要子领域。围绕单人购物情境下的冲动购买研究成果较多, 而对结伴购物情境下的冲动购买行为研究明显不足。聚焦结伴购物情境下消费者的冲动购买现象, 基于“欲望-意志力”模型, 在情绪感染理论、归因理论等理论基础之上, 采用焦点访谈法、实验法、问卷调查法等研究方法, 从欲望和意志力两个方面, 深入探讨结伴购物消费者冲动购买行为发生的内部决策机理。研究结论将丰富现有结伴购物情境下的冲动购买行为研究内容, 也为企业营销实践、个人冲动购买行为管理以及政府部门开展消费者教育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04.
以555名小学四到六年级儿童为被试,采用问卷调查法考察父母控制与儿童心理适应的关系,以及儿童自我控制在两者关系间的中介作用。结果发现:(1)六年级儿童的自我控制水平显著高于四年级,且情绪症状显著多于四、五年级;男生多动−注意缺陷水平显著高于女生;(2)父母行为控制对儿童积极心理适应具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对儿童消极心理适应具有显著负向预测作用;而父母心理控制对儿童积极心理适应具有显著负向预测作用,对儿童消极心理适应具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3)儿童自我控制在父母控制(行为控制和心理控制)与儿童多动−注意缺陷和亲社会行为的关系间起显著中介作用,在父母控制与儿童情绪症状关系间中介作用不显著。 相似文献
105.
106.
107.
大量研究表明,校园氛围对青少年学业成就具有重要影响,但是关于校园氛围起作用的中介和调节机制却少有研究涉及。本研究提出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考察了学校依恋在校园氛围与学业成就关系中的中介作用,以及该过程是否受到自控水平的调节。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广东省10所学校2758名初中生作为被试,匿名填写校园氛围问卷、学校依恋问卷、自控问卷、学业成就问卷。结果显示:(1)在控制了性别、年级、社会经济地位后,校园氛围对学业成就具有正向预测作用;(2)学校依恋是校园氛围与学业成就之间的中介变量;(3)校园氛围通过学校依恋对学业成就的间接效应受到自控的调节,相对于自控水平高的青少年,间接效应对于自控水平低的青少年更显著。因此,校园氛围与学业成就之间既存在中介效应,又存在调节效应。 相似文献
108.
自我控制是自我意识的重要成分,是儿童自主发展的重要前提。通过问卷调查法对241名3~6岁幼儿被试进行调查,考察其目标取向、自我效能感和自我控制的发展及三者关系。结果发现:(1)3~6岁幼儿的任务目标取向居于主导,女孩的他人目标取向比男孩明显,幼儿四类目标取向的发展皆呈现先上升后下降复又上升的趋势;幼儿的自我效能感居于中等水平,自我控制居于中等偏上水平;女孩的自觉性和自制力水平明显高于男孩;幼儿的自我延迟满足在4岁发生明显转折;(2)自我提升目标取向显著正向预测自我控制;(3)自我效能感在自我提升目标取向与自我控制关系间存在部分中介效应。 相似文献
109.
通过5年的追踪,考察儿童早期气质特征对后期社会适应的影响。选取200名2岁儿童,采用实验室观察法评价其气质上的活跃性和自我控制;在其7岁时追踪到125名儿童,请父母报告养育方式、班主任老师评价其社会能力和学业表现。结果表明:(1)儿童2岁时的活跃性对5年后学校适应的预测总体是消极的,并且受父母养育方式调节;父母的高限制和低压制能够抵消活跃性对学习问题和任务定向的消极影响;(2)儿童2岁时的自我控制对于5年后的所有积极学校适应指标(学业成绩、低学习问题、果敢社交、挫折耐受、任务定向)有直接预测作用。这一结果揭示了气质上的活跃性与自我控制在儿童发展过程中的不同作用,父母应根据孩子的气质特点实行差别化教育。 相似文献
110.
采用实验室行为观察法考察了114名2~11岁儿童自我控制的发展变化及其性别差异。结果表明:(1)儿童的自我控制在2岁到4岁之间具有低等程度的相对稳定性,在4~11岁之间具有低等程度的相对稳定性。(2)女孩在2岁、4岁、7岁和11岁时的自我控制均显著高于男孩。(3)从2岁到11岁,男孩和女孩自我控制的发展变化存在差异。对于女孩来说,4岁时的自我控制显著高于2岁时,4岁与7岁、11岁之间以及7岁与11岁之间的自我控制均无显著差异;对于男孩来说,4岁时的自我控制显著高于2岁时,7岁时显著低于4岁,7岁与11岁之间的自我控制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