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5篇
  免费   66篇
  国内免费   9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28篇
  2020年   33篇
  2019年   33篇
  2018年   25篇
  2017年   24篇
  2016年   30篇
  2015年   23篇
  2014年   28篇
  2013年   64篇
  2012年   27篇
  2011年   26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28篇
  2007年   27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32篇
  2004年   26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0年   2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1篇
  197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441.
McNeill et al. (2020) recently published a study that first aimed to assess the effect of a combination of motor imagery (MI) and action observation (AO) on golf putt performance and then to determine if the evolution of this performance could be moderated by participants’ kinesthetic imagery ability. To assess golfers’ MI ability, the authors used the third version of the Movement Imagery Questionnaire. Participants notably self-estimated their kinesthetic MI ability by using a Likert-type scale, with scores ranging from 1 “very difficult to feel” to 7 “very easy to feel”. Athletes were categorized as either “poor” or “good” kinesthetic imagers, with mean scores of 4.93 and 6.63, respectively, in the intervention groups. Although a similar categorization procedure had previously been used in the literature for “good imagers”, the mean scores for “poor” imagers were much higher than those noted in previous studies evaluating the effect of MI ability on motor accuracy. Moreover, the low number of participants in the intervention group (n = 22) meant that participants were considered “poor” imagers even though their mean scores corresponded to “quite easy to feel” kinesthetic images of movements. This could notably explain the lack of differences between “poor” and “good” imagers in terms of putting performance in the intervention group. Despite these methodological limitations, the results of McNeill et al.‘s study show promising evidence for the efficacy of an AO plus MI intervention in relation to putting performance and should lead to further investigations. We suggest that research in the area of motor imagery ability include larger samples to explore, in individuals with very low imagery ability scores, the effects of the combination of AO and MI on motor performance.  相似文献   
442.
Device‐type effects on cognitive tests appear to covary with whether unproctored internet‐based test (UIT) scores were obtained operationally or nonoperationally. The present study examined whether the testing environment and distractions therein—one of three contextual factors identified as plausible explanations—accounts for this covariation. Four‐hundred and twenty‐five college students were randomly assigned to one of three conditions which differed by the testing environment and device used to complete a cognitive test. Test scores did not differ between conditions despite greater distractions reported by those who tested in the distracting environment. Results were replicated within‐study, and suggest that the self‐selection and testing‐stakes hypotheses warrant subsequent empirical examination as explanations for the differences in device‐type effects observed in operational and nonoperational settings.  相似文献   
443.
口译可视为一种强化的双语转换活动。与一般双语者相比, 口译员在基于规则(rule-based)的转换与基于任务(task-based)的转换两方面都表现出了优势, 但基于任务的转换优势存在局部转换与整体监控的争议。经初步探索, 口译训练首先带来局部转换优势(单价任务的转换代价), 随后带来整体监控优势(双价任务的混合代价)。口译涉及的高强度语言转换及特殊的语言控制特性可能是影响口译员认知转换优势的因素。上述结果对双语优势及其他相关研究有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444.
学校群体构成是影响儿童学业成就的重要环境变量,并对流动儿童具有不同于本地儿童的特殊效应。本研究数据来自"中国儿童青少年心理发育特征调查"项目建立的数据库,被试是我国发达地区32个区县141所学校的4960名2-6年级儿童,流动儿童所占比例为14.5%。结果发现:(1)无论流动儿童还是本地儿童,学校社会经济地位越高,儿童的数学学业成就越好;学校流动儿童比例对儿童的数学学业成就没有影响;(2)学校社会经济地位越高,短期流动儿童相对于本地儿童的数学学业劣势越大;(3)学校流动儿童比例越高,长期流动儿童相对于本地儿童的数学学业劣势越小。  相似文献   
445.
以90名4-6岁学前儿童作为研究对象,考察了这一年龄段儿童在言语理解中对世界知识的运用能力及其发展特点。实验要求被试确定测试句中代词TA的回指名词,该回指名词需要被试依据相关的世界知识进行判断。实验发现:(1)4-6岁儿童在言语理解中对于世界知识的运用能力随年龄的增长而不断提高。(2)4岁组儿童对世界知识的运用能力水平较低,与其他两组儿童相比存在较显著的差异性;5岁组和6岁组儿童对世界知识的运用能力差异较小。(3)儿童在言语理解中对于不同类型的世界知识的运用能力存在显著性差异。与对现实生活相关的世界知识的运用能力相比,各组儿童对童话语境相关的世界知识的运用能力更为灵活。这一差异性在4-5岁组儿童表现得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446.
孙鑫  黎坚  符植煜 《心理学报》2018,50(7):761-770
以360名初中生为被试, 使用推箱子游戏, 结合游戏日志文件(log-file)和机器学习技术预测学生的推理能力和数学成绩。预测变量是从推箱子的过程数据中提取的一系列特征指标, 结果变量是瑞文推理测验成绩和数学成绩, 且均以25%为高低分组的临界值转换为二分变量。结果发现, 训练的模型预测推理能力最高能获得76.11%的查准率、65.72%的精确率、63.10%的查全率以及65.01%的F1得分; 预测数学成绩最高能获得83.07%的查准率、73.70%的精确率、73.33%的查全率以及75.57%的F1得分。研究结果说明, 机器学习建立的区分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效果, 利用log-file所记录的游戏过程数据可以对个体的能力进行有效预测。  相似文献   
447.
3-6岁幼儿言语表达能力发展特点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甦  李文馥  周小彬  陈茜  孔瑞芬 《心理科学》2002,25(3):283-285,274
本研究采用口语表述和运作表达两个实验探讨了3—6岁幼儿言语表达能力的发展特点。结果表明;幼口语表达和动作表现能力随年龄增长逐渐提高,3—5岁是幼儿口语表述能力发展的快速期。口语表述内容由可视的、外在的特征逐渐转向内在特征,呈现由固有属性向关系属性发展的趋势。幼儿期动作表达特点以发展核心动作并进行扩展为主。4岁是动作表达的转折时期。4岁和5岁是两种表达方式关系发展最密切的时期。  相似文献   
448.
认知特征、场独立性与飞行空间定向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游旭群  于立身 《心理学报》2000,32(2):158-163
通过认知分化测验(CLB)、团体镶嵌图形测验(GEFT)以及飞行定向水平的模糊评价技术,旨在检验认知特征、场独立性和飞行空间定向水平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高水平的视觉空间认知能力及较强的场独立性特征不仅有助于获得一个良好的飞行定向水平,而且还构成了预测定向水平差异的有效指标;(2)场独立性特征与空间认知特征之间存在着一个很高的相关。具有较强场独立性特征的飞行员往往也具有较为典型的空间认知特征;(3)错觉水平较低的飞行员与中、重度错觉水平组飞行员在空间认知、认知分化和场独立性上的得分分别构成了显著的差异,表明轻度组飞行员在空间定向中表现出了良好的视觉空间信息组织、加工和某些元认知技能方面的优势。研究结果进一步证明了视觉空间认知加工和场独立性水平与飞行空间定向之间的紧密关系。  相似文献   
449.
青少年元记忆能力发展的认知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元记忆是个体所具有的与自己的记忆活动有关的信念及监控系统 ,其发展研究包括元记忆知识的习得与发展、元记忆监控能力的发展等。 2 0年来的研究表明 :青少年元记忆能力的发展具有年龄阶段性和关键期 ,年龄和教育训练是其两个重要影响因素。但该领域研究还存在理论概括性不高、被试代表性不强和比较缺乏多因素实验研究等问题。其未来的研究中宜采用多因素实验设计 ,不断提高研究的系统性和生态学效度  相似文献   
45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