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61篇
  免费   344篇
  国内免费   517篇
  3322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07篇
  2022年   112篇
  2021年   116篇
  2020年   163篇
  2019年   233篇
  2018年   214篇
  2017年   174篇
  2016年   175篇
  2015年   112篇
  2014年   165篇
  2013年   414篇
  2012年   102篇
  2011年   93篇
  2010年   102篇
  2009年   80篇
  2008年   89篇
  2007年   94篇
  2006年   95篇
  2005年   106篇
  2004年   86篇
  2003年   79篇
  2002年   80篇
  2001年   56篇
  2000年   45篇
  1999年   29篇
  1998年   34篇
  1997年   23篇
  1996年   21篇
  1995年   25篇
  1994年   26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5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1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1 毫秒
941.
Cognitive diagnosis models of educational test performance rely on a binary Q‐matrix that specifies the associations between individual test items and the cognitive attributes (skills) required to answer those items correctly. Current methods for fitting cognitive diagnosis models to educational test data and assigning examinees to proficiency classes are based on parametric estimation methods such as expectation maximization (EM) and Markov chain Monte Carlo (MCMC) that frequently encounter difficulties in practical applications. In response to these difficulties, non‐parametric classification techniques (cluster analysis) have been proposed as heuristic alternatives to parametric procedures. These non‐parametric classification techniques first aggregate each examinee's test item scores into a profile of attribute sum scores, which then serve as the basis for clustering examinees into proficiency classes. Like the parametric procedures, the non‐parametric classification techniques require that the Q‐matrix underlying a given test be known. Unfortunately, in practice, the Q‐matrix for most tests is not known and must be estimated to specify the associations between items and attributes, risking a misspecified Q‐matrix that may then result in the incorrect classification of examinees. This paper demonstrates that clustering examinees into proficiency classes based on their item scores rather than on their attribute sum‐score profiles does not require knowledge of the Q‐matrix, and results in a more accurate classification of examinees.  相似文献   
942.
This study examined personality types and cognitive complexity levels in counseling trainees. Data from graduate‐level counseling students were collected (N = 74). Cognitive complexity levels were measured using the Role Category Questionnaire (RCQ) and personality types were measured using the Myers–Briggs Type Indicator. Results showed that perceiving types tended to perform better on the RCQ than judging types, and that those who were highly differentiated in all preferences overall tended to score higher on the RCQ. These findings have implications for employment and career counselors and their clients who are, or aspire to be, in the helping profession.  相似文献   
943.
边界是指在人的视野中占据较大比例,且具有立体拓展平面的障碍物,对于人类和动物的空间导航行为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认知发展研究发现儿童早期(1岁半~2岁)通过加工边界的空间几何结构实现物体定位,并且随着年龄的发展逐渐学会利用边界的高度信息(3.1岁~4.7岁)、长度信息(4~5岁)、视觉阻碍性信息(5岁)等完成空间导航。基于这些认知过程,神经影像学研究主要以成人为研究被试,发现大脑中的内侧颞叶和顶叶脑区在边界加工中有着不同功能作用。具体而言,边界的空间几何结构及构成要素(高度、长度和角度)体位置的学习和提取则由海马负责。但是,仍存在一些研究问题值得未来深入S探c讨i。e第n一c,e拓展深化边界促进与后顶叶之间的功能交互。第三,密切关注大脑对场地边界与场地中心编码的心理或神经表征的区别和联系。第四,重点考察阿尔兹海默症有关基因易感人群在基于边界导航的行为受损情况。最后,延伸探讨边界在长时记忆、时间知觉、视觉空间、社交网络等领域的影响机制。  相似文献   
944.
研究通过三个实验,在控制客观风险高低的同时,分别对刺激—反应一致性、任务转换和工作记忆负载进行操纵。结果发现,抑制控制在反应时上表现出差异,刺激—反应一致条件下被试做出信任的反应时更快;认知灵活性和工作记忆刷新在信任率上表现出差异,不转换条件和低工作记忆负载条件下被试的信任率更高。结果表明,抑制控制主要影响反应组织过程,认知灵活性和工作记忆刷新则会影响个体的信任决策过程。此外,客观风险对信任行为的影响表现出跨情境一致性,低风险条件下信任率更高。  相似文献   
945.
王甲秀  黄福荣 《心理科学》2022,45(3):561-566
问题解决活动中的心理定势,是指人们固执地沿用熟悉方案、忽略其他方案的反应倾向。它可能源于人们已经掌握的陈述性知识,也可能源于程序性知识,两类不同来源的心理定势的发生条件和影响效果都不尽相同。然而,过往的研究都没有做出严格区分。本文通过梳理相关研究,描述心理定势现象,解释心理定势是怎么发生的,分析心理定势是在什么条件下发生的、会对心理与行为活动造成什么样的影响,从而评述两种来源的心理定势的认知神经机制,指出尚未解决的科学问题。  相似文献   
946.

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者们在使用神经成像技术进行读心时,运用到了反向推理和大脑解码两种策略。但目前相关研究中所涉及的同一认知过程或心理功能的具体内涵并不统一,反映出认知神经科学部分术语存在定义混乱的现象。这一方面使得反向推理面临相关脑区缺乏选择性的难题,另一方面也限制了大脑解码的准确率。对此最有希望的一种解决办法是建立认知本体论,可它仍然在技术、方法以及哲学三个层面上存在疑难,这削弱了利用神经成像去读取他人思想这一做法的可靠性及合理性。

  相似文献   
947.

基于质性研究方法,对青少年患抑郁症后父母认知行为改变、当前家庭面临的困境进行研究。采用半结构式访谈法对18名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的父亲/母亲进行深度访谈,运用Colaizzi七步分析法对访谈数据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揭示,青少年被诊断抑郁症后,尽管父母会反思与青少年抑郁症相关的家庭因素并发生相应的认知行为改变,但青少年家庭依然面临内外部困境,应发挥家庭、学校、社区、医院四方疾病管理体系的协同作用,为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及其家庭提供长期支持,促进青少年治疗和社会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948.
基于单探测变化觉察和双任务范式,采用项目数量(3)×呈现时间(2)×文字线索(2)混合实验设计,对沉浸式虚拟学习环境图形加工特征和认知负荷进行探讨,以任务绩效法与主观测量法评定认知负荷。44名大学生的实验结果显示:(1)项目数量对虚拟空间图形识记主任务绩效和主观认知负荷有显著影响,项目数量越多,主任务正确率越低,反应时越长,主观评定认知负荷越高,同时加工刺激数量以4个为宜;(2)呈现时间对虚拟空间图形识记次任务绩效有显著影响,呈现时间越长,次任务正确率越高,呈现时间超过0.5s有利于次任务加工;(3)文字线索对虚拟图形识记认知负荷有显著影响,重复性文字线索会增加认知负荷。结果表明,在沉浸式虚拟环境中,图形加工的认知负荷特点与平面和三维图形基本一致,项目数量多、呈现时间短以及有重复性文字线索时,认知负荷更高;任务绩效和主观测量评定指标在反映认知负荷强度上不完全一致。  相似文献   
949.
李秀妍  伍珍 《心理科学》2021,(2):433-439
认知风格是个体获取和加工信息的一贯模式,影响诸多认知活动。本研究测量了98名4-8岁儿童的认知风格和积木拼图中的问题解决行为,主要发现:(1)4-8岁儿童总体上表现为整体型认知风格,但分析型认知风格随着年龄增长在逐渐发展;(2)认知风格影响问题解决策略:越偏整体型认知风格的儿童越多使用主体参照策略(即先拼主体图形再补充其他部分),并且越少使用线索推断策略(按照行/列的线索顺序依次拼图)和局部定位策略(根据某一局部图案的具体位置摆放积木)。本实验首次探索了低龄儿童认知风格的年龄差异,发现认知风格在发展早期就已影响问题解决行为。研究结果有助于理解儿童认知风格的发展及其作用,为儿童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实践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50.
采用认知重评和表达抑制策略考察不同民族文化对负性情绪调节主观体验和事件相关电位活动的影响。结果发现,汉族和少数民族文化个体在两种策略下均呈现负性情绪感受显著降低,并且汉族表达抑制的情绪体验得分低于少数民族。此外,负性情绪图片相比中性图片诱发了更大的P2成分,表达抑制相比认知重评在额-中区诱发了更大的P3成分。更重要的是,900~1200ms时间窗内,汉族个体认知重评和表达抑制后LPP波幅均降低,但少数民族文化个体仅在认知重评条件表现出LPP波幅的显著下降。以上结果表明不同民族文化背景下负性情绪调节的效果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