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673篇 |
免费 | 489篇 |
国内免费 | 167篇 |
专业分类
3329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8篇 |
2024年 | 52篇 |
2023年 | 105篇 |
2022年 | 117篇 |
2021年 | 118篇 |
2020年 | 159篇 |
2019年 | 236篇 |
2018年 | 206篇 |
2017年 | 173篇 |
2016年 | 170篇 |
2015年 | 106篇 |
2014年 | 157篇 |
2013年 | 407篇 |
2012年 | 103篇 |
2011年 | 91篇 |
2010年 | 100篇 |
2009年 | 78篇 |
2008年 | 87篇 |
2007年 | 94篇 |
2006年 | 93篇 |
2005年 | 106篇 |
2004年 | 83篇 |
2003年 | 77篇 |
2002年 | 78篇 |
2001年 | 52篇 |
2000年 | 43篇 |
1999年 | 28篇 |
1998年 | 33篇 |
1997年 | 23篇 |
1996年 | 21篇 |
1995年 | 25篇 |
1994年 | 26篇 |
1993年 | 13篇 |
1992年 | 12篇 |
1991年 | 7篇 |
1990年 | 6篇 |
1989年 | 3篇 |
1988年 | 3篇 |
1987年 | 3篇 |
1986年 | 2篇 |
1985年 | 5篇 |
1984年 | 5篇 |
1983年 | 1篇 |
1982年 | 2篇 |
1981年 | 1篇 |
1977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3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情绪的动机维度模型认为, 积极情绪对认知加工的影响受其趋近动机强度的调节, 高、低趋近动机积极情绪对认知加工的影响不同。本研究运用情绪图片诱发被试高、低趋近动机积极情绪, 采用停止信号任务和任务转换作业考察了不同趋近动机强度积极情绪对认知控制的影响。结果发现:(1)与中性条件相比, 高趋近动机积极情绪促进了停止信号任务中Go任务和任务转换作业中重复任务的反应执行。(2)在停止信号任务中, 相对于中性条件, 低趋近动机积极情绪条件下的停止信号反应时显著缩短; 在任务转换作业中, 低趋近动机积极情绪条件下的反应时转换损失和错误率转换损失均显著降低, 而高趋近动机积极情绪条件下的反应时转换损失显著增加。因此, 积极情绪对认知控制的影响受其趋近动机强度的调节, 即低趋近动机积极情绪增强认知灵活性, 提高停止反应与任务转换的速度; 而高趋近动机积极情绪增强认知稳定性, 加快停止信号任务中Go任务和任务转换作业中重复任务的反应执行, 增加了反应时转换损失。 相似文献
22.
利用标准Dimensional Change Card Sort任务(DCCS),对76名智力正常的3~8岁聋童和78名3~5.5岁的正常儿童进行了对比测试,旨在考察聋童执行功能发展的年龄特征与发展水平。结果发现,3岁组的聋童和正常儿童在DCCS任务上的表现没有显著性差异,但正常儿童在4~4.5岁时进入一个迅速发展期,而聋童要在6岁时才有快速的发展,到7岁后才相当于正常儿童5岁的发展水平,大约滞后2年。研究认为,造成聋童执行功能发展滞后的原因主要有:(1)语言符号系统和聋童特有的符号系统之间可能存在的差异;(2)聋童可能存在计划和灵活性的缺陷;(3)聋童可能存在命名和标识策略上的困难和注意机制的缺陷。结合关于聋童心理理论发展滞后于正常儿童7年以上的报道,心理理论发展和执行功能发展在聋童身上表现出较大的不一致性。 相似文献
23.
24.
使用模拟研究方法比较了以往研究中提出的基于观察信息矩阵、三明治矩阵的Wald(分别表示为W_Obs、W_Sw)、似然比(Likelihood Ratio)统计量以及新提出的基于经验交叉相乘信息矩阵的Wald统计量(W_XPD)在模型——数据失拟条件下进行项目水平上模型比较时的表现。结果显示:(1)W_Sw的一类错误控制率有很强的健壮性。(2)W_XPD在Q矩阵错误设定的大多数条件下的表现优于W_Sw。结论:模型—数据拟合良好时可以使用W_Sw进行项目水平上的模型比较,当模型与数据失拟时W_XPD可能是更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25.
26.
27.
无礼行为在工作场所中广泛存在, 但由于其强度低、意图模糊等特征, 从而使组织很难有效地甄别、预防或控制它。在总结工作场所无礼行为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笔者展开了下列三方面的工作:首先, 厘清无礼行为与其他相关不良行为的概念边界; 其次, 梳理了工作场所无礼行为的相关理论模型的发展进程, 主要介绍情绪认知评价理论模型、情感事件理论模型和无礼行为的情绪反应模型; 最后, 基于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主张建构一个以认知和情绪反应为中介, 以社会文化、人格和组织因素为调节变量的无礼行为的模型, 并建议未来的研究运用纵向实验设计的方法来确定各变量之间的因果走向, 以求进一步丰富、完善和深化无礼行为的发展机制模型。 相似文献
28.
本研究采用事件相关电位技术(ERPs)结合多源干扰任务(MSIT)范式来探讨特质自我控制个体的认知神经机制。考察了高、低自我控制者各26名在MSIT任务上的差异。结果:高自我控制者的反应时显著长于低自我控制者。在MSIT冲突条件下,高自我控制者的N2和P3(LPC)波幅比无冲突条件更大。结论:高自我控制者较低自我控制者处理冲突干扰更慢,需要的注意资源较多,激活前额叶中部脑区。 相似文献
29.
在有关人类心智的研究中,思维与语言的关系始终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课题。借助于新的技术手段和研究思路,当代认知神经科学从新的角度探讨了这个古老而神秘的课题。其研究的基本逻辑是:如果某种特定的思维过程(比如简单的算术运算或者三段论推理)在本质上是“语言的”,那么,在进行这种思维活动时,大脑中负责语言信息处理的区域就会参与;反之,如果某种思维过程在本质上是“空间的”,则大脑中负责空间信息处理的区域就会参与其中。结合来自直观的脑功能图谱证据与其它的跨领域证据(如来自行为实验和脑损伤研究的证据),能够帮助我们更加深入地认识和理解思维与语言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30.
不同年龄儿童对权威认知水平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文章采用两难故事法对儿童(7~17岁)在与权威(父母、教师与社会上的成人)发生矛盾冲突时所处的认知水平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儿童对有关权威的规则与命令并不是一种盲目的服从与不服从,而是依据自己对权威的一种认知而行动的,儿童对权威的认知处于一种发展过程中,不同年龄儿童对权威的认知水平不同且存在显著的年龄差异和对象差异。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