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8篇
  免费   23篇
  国内免费   7篇
  378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31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26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53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31.
本研究考察了怀旧影响亲社会行为的心理机制及其边界条件。研究1对500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研究2以127名大学生为研究对象,使用实验法操纵怀旧(VS.非怀旧),两个分研究得到了一致的结果:(1)生命意义在怀旧与亲社会行为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2)心理需要满足调节了怀旧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该研究丰富了怀旧和亲社会行为的文献,并对心理咨询行业具有一定实践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32.
道德需要被认为是独立于自主、胜任和关系需要(ACR)的基本心理需要,通过对两个时间段的纵向数据分析(N = 1,187),使用交叉滞后模型,研究探讨了善良人格与道德需要满足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善良人格与道德需要满足存在一定程度的跨时间稳定性;在控制了ACR和人口学信息后,善良人格与道德需要满足存在双向预测关系。研究在中国文化下为道德需要的存在提供了证据,扩展了基本心理需要相关理论,并为道德教育和人格培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33.
采用亲子沟通量表、基本心理需要满足量表和牛津幸福感问卷对广西四所农村中小学的1164名学生进行测量。结果表明:(1)农村青少年的基本心理需要满足、幸福感在不同性别、年级和SES上没有显著差异,但亲子沟通存在年级和性别交互作用差异,即五年级和初一女生与父亲的沟通质量显著高于初二女生,对男生而言则此差异不显著;(2)农村青少年的父子沟通、母子沟通与自主、胜任和关系三大基本心理需要满足及其幸福感均呈显著正相关;(3)亲子沟通不仅对农村青少年幸福感有直接预测作用,而且还会通过自主、胜任和关系三种基本心理需要满足的中介对农村青少年幸福感产生间接作用,其中关系需要满足的中介效应最大。  相似文献   
234.
采用压力性生活事件量表、感恩问卷、基本心理需要量表、毒品使用问卷对585名工读生进行调查,分析了工读生毒品使用情况,以及压力性生活事件、感恩、基本心理需要满足与工读生毒品使用的关系。结果显示:(1)工读生的毒品使用行为严重,41.7%的工读生曾使用过毒品;(2)基本心理需要满足在压力性生活事件与毒品使用之间具有完全中介作用;(3)感恩调节了压力性生活事件通过基本心理需要满足对毒品使用的中介过程;(4)感恩与工读生的毒品使用显著负相关。研究结论对青少年毒品使用的预防干预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35.
本研究采用老年人需要问卷、艾森克人格问卷和领悟社会支持量表对天津市270名社区低龄老年人的需要及其满足度进行了调查,并采用相关、回归和路径分析的方法,考察人格、社会支持与老年人心理需要满足度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多数老年人的经济、人际、亲情、保健、尊重、认知、价值等需要得到了较好的满足;来自家人、朋友及他人的社会支持对老年人各种需要的满足度均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外向性人格对老年人的需要满足度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其影响以直接作用为主;神经质人格对老年人的需要满足度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其影响以社会支持为中介。  相似文献   
236.
陈维扬  谢天 《心理科学进展》2018,26(7):1284-1293
社会心理学的经典研究将社会规范区分为描述性规范与指令性规范。近年来, 研究者从以往对社会规范的静态区分, 开始深入研究社会规范“如何发展变化”的动态过程, 即探究社会规范的习得、传播与转变过程, 以及社会规范发挥作用的影响因素。社会规范的习得可以追溯至童年早期的社会互动, 描述性规范的形成是个体在社会网络中学习社会范畴典型范例的过程, 对现状的合理化催生了描述性规范向指令性规范的转化。社会规范发挥作用也呈现动态性, 不仅与社会规范的心理功能相关, 即遵守或违反社会规范能满足个体的安全感、归属感、独特感需要等, 还与外部环境如权力位置、惩罚机制相关。未来研究可对社会规范形成过程、作用过程做进一步分析; 结合社会规范强度研究, 深入探讨规范性影响的作用过程; 开展文化情境下的社会规范研究等。  相似文献   
237.
对1137名一年级职高生实施问卷调查,探讨感知教师和父母自主支持、基本心理需要满足与内外化问题的关系。结果表明:(1)一年级职高生在抑郁问题上女生更严重,在外化问题上男生更严重;(2)教师、父母自主支持与基本心理需要满足呈显著正相关,教师、父母自主支持、基本心理需要满足与一年级职高生内外化问题呈显著负相关;(3)一年级职高生基本心理需要满足在教师、父母自主支持与内化问题的关系中起完全中介作用,在教师、父母自主支持与外化问题的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4)教师自主支持对一年级职高生外化问题的影响受父母自主支持的调节作用,对于感知父母自主支持较高的学生,教师自主支持对外化问题的影响呈较为明显的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238.
Two questions were central: What are the current and what were the past new developments in the therapist–client relationship? By means of a “philosophy of science analysis,” what principles may be taken as helping to account for these new developments? Nine principles were identified in a review, including the articles in the present theme issue of the journal. The proposal and invitation are to use these nine principles to generate further, future, promising new developments in the therapist–client relationship.  相似文献   
239.
Latino student dropout is a national concern that must also be addressed strategically in local communities. Although national studies are important for pointing out areas of concern, local studies can provide more specific information for local policy development and implementation. This paper presents an example of local community-initiated needs assessment that addresses issues of Latino access to education. Focus groups and interviews were held with Latino students, parents, and community leaders as well as teachers and administrators. Issues and strategies of the needs assessment process are presented, which include involving key stakeholders, engaging community members as research partners, and engaging school personnel. General findings are presented and linked to accomplishments of the needs assessment process, such as increasing community awareness of issues and building commitment to implement strategies identified to reduce Latino student dropout.  相似文献   
240.
Summary

In this chapter, practicing lawyer Michael S. Morey guides the reader through the complex legal and non-legal issues involved in evaluating whether legal action should be pursued on behalf of an adult survivor of childhood sexual abuse. After analyzing how evaluation of sexual abuse cases differs from that in most other personal injury cases, he presents a model for non-suggestive yet thorough client interviewing and case evaluation to help both survivor and lawyer decide whether to pursue litigation. Viability of a case, determined by three critical legal issues, does not necessarily mean litigation ought to be pursued, and he explores how to make the initial interview a valuable resource to survivors, whether or not legal action is ultimately sought, with practical tips and a reproducible intake for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