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9篇
  免费   39篇
  国内免费   80篇
  28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41.
个体在用语言来描述他人的行为时,会因为描述对象的群体种类不同而有偏差,具体表现为在描述群体内成员的积极行为和群体外成员的负向行为时,会使用较高抽象水平的词;在描述群体外成员的积极行为和群体内成员的负向行为时,会使用较低抽象水平的词。这种抽象水平的差异由语言范畴模型来具体表明。Maass等人把这种描述上的偏差命名为语言的群体间偏差。并认为在这一现象下有两种机制:动机机制和认知机制,研究表明认知机制能解释大部分语言的群体间偏差现象,而动机机制会在群体内形象受到威胁时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42.
The literature presents two major theories on the cause of the conjunction fallacy. The first attributes the conjunction fallacy to the representativeness heuristic. The second suggests that the conjunction fallacy is caused by people combining p(A) and p(B) into p(A&B) in an inappropriate manner. These two theories were contrasted in two category‐learning experiments. As predicted by the latter theory, data showed that participants that could assess p(A&B) directly made fewer conjunction fallacies than participants who had to compute p(A) and p(B) separately and then combine them into p(A&B). Least conjunction fallacies were observed in the cases where the representativeness heuristic was applicable. Overall, data showed that an inability to appropriately combine probabilities is one of the key cognitive mechanisms behind the conjunction fallacy. Copyright © 2008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143.
刘志雅  莫雷 《心理学报》2011,43(1):92-100
采用学习-迁移模式, 探讨了同时学习和继时学习两种方式下归类不确定时的特征推理。共包括2个实验, 其中实验1探讨了固定学习轮次的情况, 实验2探讨了固定学习正确率的情况。实验结果表明:同时呈现类别要素的同时学习方式下, 被试习得序列式的单类别表征(原型表征), 在归类不确定时的特征推理中按照“单类的Bayesian规则”进行特征推理, 即P(j\F) =P(k\F)·P(j\k); 相继呈现类别要素的继时学习方式下, 被试习得并列式的多类别表征, 在归类不确定时的特征推理中按照“理性模型”进行推理, 即 P(j\F) =Σk P(k\F)·P(j\k)。  相似文献   
144.
知觉类别学习是一种人类对知觉刺激进行分类、习得类别的过程, 反馈是进行知觉类别学习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研究者通过操纵反馈的不同特征, 如反馈延迟(即时、延迟)、反馈性质(积极、消极)、反馈类型(丰富、简单)等, 对反馈如何影响知觉类别学习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并试图从神经生理学方面给出合理的解释。但是目前反馈对知觉类别学习影响的研究还存在许多不足, 特别在反馈延迟时间的细化、延迟反馈时间临界点、无关因素掩蔽、反馈试次等影响方面的研究较少涉及, 现有的反馈机制尚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45.
以61名大学生为被试,采用三个独立的单类内隐联想测验(SC-IAT)考察心理疾病内隐污名的构成及其内隐效应。结果发现:(1)在认知评价、情感反应、行为倾向及其三者合并的4个SC-IATs中,被试在相容任务上的反应时均显著快于不相容任务;(2)总的SC-IAT和三个独立SC-IAT的内隐效应显著;(3)65.27%的被试的内隐效应值大于0,表现出对心理疾病患者负面的内隐态度;(4)研究采用的心理疾病内隐污名SC-IAT具有较好的信、效度指标。研究表明,被试倾向于将心理疾病与消极词联结在一起,心理疾病污名的内隐效应显著;心理疾病内隐污名包括自动化的负面认知、消极情感反应和歧视倾向。  相似文献   
146.
Studies in Philosophy and Education -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concept of narrative.How do we recognize a narrative when we seeone? Which criteria do we or should we apply?The article itself...  相似文献   
147.
本文从层次结构的心理表征,基本水平优势的性质和分类差异的原因,场景、事件、情绪、对人分类等非客体领域的分类组织以及专业知识对分类的影响等方面,介绍了国外近年来在分类领域的研究进展情况。  相似文献   
148.
采用义符启动范式,考察不同加工深度任务中家族大小和类别一致性对义符语义激活的影响。结果发现:在词汇判断中,家族大小影响义符的语义激活,大家族义符的语义不容易激活,小家族义符的语义容易激活。在语义相关判断中,类别一致性影响义符的语义激活,类别一致性高的义符的语义容易激活,并且在错误率上,这一影响受义符的家族大小调节。义符类别一致性影响义符家族效应的作用方向:当类别一致性低时,出现抑制的家族效应;当类别一致性高时,家族效应无影响或表现为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49.
类别学习是人类对不同类别加以归类的过程。类别信息的表征、分类策略运用的特点一直是类别学习研究的重点。非监控类别学习可分为直接的非监控类别学习和间接的非监控类别学习。直接的非监控类别学习(非限制任务, 限制任务)中被试的分类策略具有分类“单维度倾向”策略特点,类别变异程度会影响类别表征; 间接的非监控类别学习更倾向形成相似性表征, 直接的非监控类别学习则为基于规则表征。现有的非监控类别学习的理论对分类策略和表征的解释仍显薄弱, 不同学习任务下类别迁移和知识效应的研究还存在不足, 未来研究还需要进一步验证知识效应对非监控类别学习的认知加工过程的影响、探索影响类别表征形成的因素等问题。  相似文献   
15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