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167篇 |
免费 | 182篇 |
国内免费 | 51篇 |
专业分类
1400篇 |
出版年
2025年 | 4篇 |
2024年 | 17篇 |
2023年 | 19篇 |
2022年 | 33篇 |
2021年 | 40篇 |
2020年 | 70篇 |
2019年 | 75篇 |
2018年 | 71篇 |
2017年 | 80篇 |
2016年 | 87篇 |
2015年 | 37篇 |
2014年 | 64篇 |
2013年 | 231篇 |
2012年 | 56篇 |
2011年 | 63篇 |
2010年 | 33篇 |
2009年 | 43篇 |
2008年 | 52篇 |
2007年 | 52篇 |
2006年 | 31篇 |
2005年 | 40篇 |
2004年 | 36篇 |
2003年 | 26篇 |
2002年 | 33篇 |
2001年 | 19篇 |
2000年 | 10篇 |
1999年 | 5篇 |
1998年 | 12篇 |
1997年 | 10篇 |
1996年 | 6篇 |
1995年 | 3篇 |
1994年 | 6篇 |
1993年 | 6篇 |
1992年 | 2篇 |
1991年 | 1篇 |
1990年 | 4篇 |
1989年 | 2篇 |
1988年 | 2篇 |
1987年 | 2篇 |
1986年 | 4篇 |
1984年 | 1篇 |
1982年 | 1篇 |
1981年 | 3篇 |
1980年 | 1篇 |
1978年 | 5篇 |
1977年 | 1篇 |
1976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4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01.
员工跨界行为正在成为团队领域的热点课题, 但目前为止尚缺乏在中国情境下关于员工跨界行为作用机制的系统研究。本研究通过对来自61个团队的领导及其292名员工的两波纵向数据进行跨层分析, 将文化和社会网络理论整合入跨界行为领域, 在控制了个体层次的员工年龄、教育程度、性别、本团队工作时间和个人的集体主义导向, 以及团队层次的团队规模后, 发现员工跨界行为有助于提升其团队内部网络中心性的地位, 并进而促进其任务绩效, 团队集体主义氛围在员工跨界行为和网络中心性的关系中到显著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302.
该研究以自我控制资源模型为理论框架, 采用行为实验和ERPs技术考察自我损耗对冲动决策的影响。实验1采用Stroop任务操纵自我控制资源并采用延迟折扣任务考察被试的决策冲动性, 实验2采用同样的实验任务并同时采用ERPs技术记录高、低自我损耗者在随后决策任务中的脑电成分。行为结果发现, 在控制心境、特质自我控制水平以及风险偏好等无关变量后, 高损耗者比低损耗者在延迟折扣任务上的折扣程度更大。ERPs结果发现, 不论延迟金额大小, 高损耗者在左侧额区诱发的N1波幅显著小于低损耗者; 高损耗者在右半球诱发的P2波幅显著大于低损耗者。研究表明, 自我损耗抑制决策早期左侧额区的激活水平, 个体因而无法识别冲突以及抵制即时满足的诱惑, 这促使他们采用直觉启发式进行决策, 最终导致冲动决策的产生。 相似文献
303.
基于建构水平理论基本假设的推论, 采用图片-词汇Stroop范式, 通过两组实验, 探讨了行为表征水平与心理距离间是否具有自动化联接特性的问题。实验结果一致表明:(1)无论是以词性判断速度为指标(实验1), 还是以词汇判断速度为指标(实验2), 对不同建构水平行为评价词汇的加工均不受词汇所在空间距离位置的影响, 说明行为表征水平的心理距离效应不具有自动化加工的特性, 而可能是意识性控制加工的产物; (2)无论是对于特质性词汇, 还是对于行动性词汇, 相对于近距离位置, 当其呈现于远距离位置时, 被试对其词性(实验1)和词汇(实验2)加工的速度均更快, 说明空间距离的延伸可促进对行为评价性词汇的加工绩效。 相似文献
304.
通过对情感决策的常用研究工具——标准爱荷华博弈任务进行了得失总量不变而频率改变的修改,并使之适合于年幼的3~5岁儿童,可以比较幼儿在不同奖惩频率任务中的表现,从而考察奖惩频率对幼儿情感决策的影响。对120名3~5岁幼儿在四种不同类型的任务中的表现进行分析后,所得实验结果如下:(1)儿童对惩罚和奖励频率的变化比较敏感:正向博弈任务中,\"有利纸牌不变,不利纸牌的惩罚总量不变,只增加不利纸牌的惩罚频率\"可以使3~5岁儿童完成博弈任务的成绩有显著提高;逆向博弈任务中,\"不利纸牌不变,有利纸牌的奖惩总量不变,而有利纸牌奖励频率的增加\"能促使4~5岁幼儿更多更快地做出正确选择。(2)幼儿的情感决策能力在3~4岁时期发展迅速,而在4~5岁时仍然有较快发展。 相似文献
305.
《心理学报》2024,57(2)
负面绩效反馈对员工学习和绩效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其往往难以被员工所接受。随着人工智能技术(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逐渐应用于组织情境中, 探索AI提供负面绩效反馈对员工行为及态度的影响成为重要议题。采用4个递进式实验探索了AI与人类管理者提供负面绩效反馈对个体绩效改进动机的差异化影响及机制。实验1~3采取经典的虚假反馈的策略, 发现相较于人类管理者, AI提供负面绩效反馈引发个体更高水平的绩效改进动机(实验1)。并且, 在客观任务中, AI (较人类管理者)提供负面绩效反馈引发个体更高水平的绩效改进动机; 而在主观任务中, 结果则相反(实验2)。此外, 个体对于负面绩效反馈的内部归因解释了上述关系发生的内在机制(实验3)。实验4则采用相对真实的负面绩效反馈情境, 重复了先前3个实验的研究发现。该研究对于组织为何以及何时应用AI提供负面绩效反馈提供了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306.
通过问卷调查与结构方程建模分析组织信任对于员工工作绩效的影响途径。203名被试和他们的上司参与了问卷调查。结果分析采用潜变量路径分析方法。我们构建多组模型与构思模型,通过两个阶段的检验,分析了组织信任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组织信任作用于心理安全感,而心理安全感通过两条独立途径影响工作绩效,分别是工作聚焦与工作改进。心理安全感能够促进员工针对工作的不断改进的行为和探索新工作方法的意愿,同时也有利于员工集中精力在工作上,从而提高个人工作业绩 相似文献
307.
采用事件相关电位(ERP)探索问题解决过程中顿悟的神经机制。以猜谜作业为实验程序,对“有顿悟”和“无顿悟”答案引发的脑电分别进行叠加和平均,并将二者相减(有顿悟-无顿悟)得到差异波。在250~500 ms “有顿悟”比“无顿悟”的ERP波形有一个更加负性的偏移,在差异波中,这个负成分的潜伏期约为380 ms(N380)。地形图和电流密度图显示,N380在额中央区活动最强。偶极子源定位分析结果显示,N380可能起源于扣带前回。因此,N380可能反映顿悟问题解决过程中思维定势的突破。 相似文献
308.
本研究通过两时点纵向问卷调查,探讨主动性人格与组织公民行为、任务绩效之间的关系,考察主动社会化行为在其中的中介作用,以及政治技能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1)主动社会化行为在主动性人格和组织公民行为、任务绩效之间起中介作用;(2)政治技能对主动社会化行为在主动性人格和组织公民行为、任务绩效之间的中介效应起调节作用:当政治技能水平上升,主动性人格通过主动社会化行为对组织公民行为及任务绩效的预测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309.
语言与心理理论的关系是儿童研究领域的研究者们长期探讨的话题,大量的实验结果表明二者的确存在密切的关系,但具体机制尚未弄清。该文介绍了探讨二者关系的一种新思路,即把心理理论重铸为对认知灵活性的测量,来考察语言在心理理论中的作用。文中介绍了语言的标签效应对认知灵活性影响的实验证据,并预期了在心理理论任务中使用语言标签可能出现的结果。 相似文献
310.
汉语因果复句的心理表征项目互换效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句子-图画验证任务(sentence picture verification task)探讨了汉语因果复句的心理表征项目互换效应。结果表明,汉语因果复句的项目表达顺序为\"结果→原因\"时,所形成的心理表征中项目发生互换,其结果为\"原因→结果\"。本研究结果初步表明,读者理解汉语因果复句是一个按照\"原因→结果\"固定方向进行系列加工的认知过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