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1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品牌名称是重要的品牌资产, 在传递品牌价值、构建品牌形象和凸显品牌特征的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以往研究发现, 品牌名称的语义特征和语音特征(元音、辅音)都会对消费者知觉和态度产生影响, 但少有研究考察叠音这种语音结构特征的作用。从婴儿图式的角度, 考察叠音品牌名称对消费者知觉和态度的影响, 并检验其作用机制和边界。具体内容包括:(1)考察叠音品牌名称对消费者品牌知觉(物理特征知觉、心理特征知觉)及其消费者态度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2)检验内部语音特征和外部线索特征在叠音品牌名称与消费者知觉之间的调节作用。(3)检验产品类型特征和消费者特征在叠音品牌名称和消费者态度之间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22.
23.
24.
25.
基于自我建构理论和情绪理论, 本文探讨了自我建构与广告诉求对品牌认同的交互作用、影响机制及边界条件。通过3个实验, 我们发现对于独立自我建构的消费者来说, 能力广告诉求更能提高品牌认同感, 而对于相依自我建构的消费者来说, 热情广告诉求则更有效; 同时我们也验证了广告诉求到愉悦感到品牌认同最终到购买意向的因果链模型, 并确定了企业类型对该机制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26.
《心理学报》2025,57(4)
越来越多的企业采用品牌拟人化沟通的方式进行品牌传播, 促进绿色消费倾向。本研究将基于习得可评估性理论, 探索品牌拟人化沟通对绿色消费倾向的影响机制及边界条件。本研究共包含4个实验。实验1表明品牌拟人化沟通能够有效促进绿色消费倾向, 构建了从品牌拟人化沟通到习得可评估性到品牌环保价值敏感性再到绿色消费倾向的完整因果链。实验2界定主效应的边界, 发现相比于普通品牌, 主效应在绿色品牌情境中更显著, 再次验证主效应的理论逻辑。实验3分析了消费者动机类型(利己/利他)对主效应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当消费者利他动机被激发时, 品牌拟人化沟通能够显著地促进绿色消费倾向, 当消费者利己动机被激发时, 品牌拟人化沟通不会影响绿色消费倾向。实验4验证了产品类型(搜索品/体验品)对主效应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当产品类型为搜索品时,品牌拟人化沟通能够显著地促进绿色消费倾向, 当产品类型为体验品时, 品牌拟人化沟通不会影响绿色消费倾向。本研究拓展了品牌拟人化沟通以及绿色消费相关领域的研究。 相似文献
27.
现有关于品牌忠诚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发现, 品牌信任和品牌情感是品牌忠诚的决定因素。尽管也有很多学者认为应该从动态的视角认识忠诚的概念, 但是现有文献却没有随着时间推移来研究消费者品牌忠诚的发展过程。为了弥补现有营销文献中这一理论的不足, 本文提供了一个关于品牌情感和品牌信任同时影响品牌忠诚形成过程的动态研究。通过一个纵向情境模拟实验研究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 品牌信任对品牌忠诚的影响作用增强了, 而品牌情感的影响作用减弱了。并且, 消费者对品牌的不一致性体验会削弱这种效应。最后, 研究指出品牌情感和品牌信任对品牌忠诚共同的影响作用随着消费经验的积累显著增强。 相似文献
28.
由于人们更加关切与其解释水平相匹配的信息、经验和事物, 解释水平能够系统性地影响人们的判断与决策。本研究将解释水平视为重要的调节变量, 探查它对消费者的品牌联想和品牌延伸评估的可能影响。实验一用于检验来源于个体差异的不同解释水平(高与低)的被试, 对于同一品牌是否产生不同形态(原型性与范例性)的品牌联想以及探查它们之间的相对数量关系。实验二采用2(解释水平:高vs.低)×2(契合类型:原型性契合vs.范例性契合)组内和组间因子混合设计, 用于检验基于时间距离的解释水平是否调节契合类型对品牌延伸评估的影响关系。实验研究结果发现:在接触到品牌名称时, 具有高水平解释倾向的消费者, 将比低水平解释倾向的消费者, 呈现更多的原型性联想; 而具有低水平解释倾向的消费者, 将比高水平解释倾向的消费者, 呈现更多的范例性联想; 在低水平解释条件下, 消费者对范例性契合延伸产品的评估要好于对原型性契合延伸产品的评估; 而在高水平解释条件下, 消费者对原型性契合延伸产品的评估要好于对范例性契合延伸产品的评估。 相似文献
29.
不当的企业社会责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CSR)表现会让消费者感知企业伪善, 从而产生极负面的影响。但“伪善”概念刚经由社会心理学引入营销学领域, 亟需准确定义和科学的量表。为此, 将以中国文化为背景, 通过系列研究, (1)探究CSR活动中消费者感知企业伪善的内涵并与相关概念区分; (2)揭示企业伪善的构成结构, 开发多维度的企业伪善量表并进行严格的信度、效度检验; (3)探索其前因后果, 特别是实证检验其对消费者态度和行为三个层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30.
自Schooler(1965)开始对来源国效应进行实证研究之后,来源国效应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学者们分别在个人购买和工业购买领域,采用调查、实验、联合分析、元分析及其它方法(如深度访问法)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来源国效应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但是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包括其它外在产品属性、消费者的知识背景或经验、产品属性信息、产品类别以及消费者的民族差异。为了解释来源国效应这一现象,研究者提出了多种假说或模型,代表性的是信号假说、独立属性假说、概构模型和弹性模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