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06篇
  免费   275篇
  国内免费   151篇
  2023年   44篇
  2022年   41篇
  2021年   55篇
  2020年   117篇
  2019年   150篇
  2018年   152篇
  2017年   163篇
  2016年   142篇
  2015年   118篇
  2014年   90篇
  2013年   342篇
  2012年   76篇
  2011年   72篇
  2010年   57篇
  2009年   80篇
  2008年   113篇
  2007年   152篇
  2006年   112篇
  2005年   92篇
  2004年   62篇
  2003年   71篇
  2002年   55篇
  2001年   33篇
  2000年   32篇
  1999年   28篇
  1998年   25篇
  1997年   18篇
  1996年   21篇
  1995年   23篇
  1994年   17篇
  1993年   18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13篇
  1983年   8篇
  1982年   12篇
  1981年   11篇
  1980年   12篇
  1979年   12篇
  1978年   9篇
  1977年   14篇
  1976年   5篇
  1975年   7篇
  1974年   9篇
  1973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81.
This paper presents a theoretical framework that advances current understanding of motivational and affective causes and consequences of small group processes and behaviors. Theories on the approach and avoidance systems of motivation state that these systems are active in the presence of potential positive or negative outcomes, respectively. In many instances, groups are associated with rewards and are perceived to facilitate positive outcomes (“strength in numbers”), and are a source of security and thought to reduce the occurrence of negative outcomes (“safety in numbers”). Accordingly, group membership and interaction should impact activation of group members’ approach and avoidance motivation systems. Thus, systematic group influences on mood, information processing, perceptions, attention, and behavior should be expected. The integration of approach and avoidance theories with small group research can potentially broaden our knowledge of the group experience, and lead to a theoretical framework for investigations of goal-directed behaviors in group settings.  相似文献   
982.
杨海文 《现代哲学》2006,(4):91-101
如果我们愿意在阅读中与《孟子》相逢,我们就应该立志去做一个大写的人。从道德理想主义层面看,《孟子》要求我们“证性善”,确立人之为人的性善之本;期盼我们“恶乡愿”,拒斥八面玲珑的伪善之方。从文化守成主义层面看,《孟子》呼唤我们“友古人”,经由对优秀文化传统的回想而求证本根之源;促使我们“辟邪说”,通过对异端邪说的批驳而澄清智慧之旅。有理想有文化的人,才会是一个大写的人。无论对于针砭欲望横流的当下世态,还是对于建构人皆尧舜的未来愿景,这种人格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作用都是不可低估的。  相似文献   
983.
方军 《现代哲学》2006,(2):84-89
王符《潜夫论》治道思想的历史地位在两汉经学的式微与魏晋玄学的孕育中得以显现出来,其表现有三:一是其治道思想作为社会批判思潮的代表性;二是其所关注时代问题的转变,围绕本末、名实、才性诸问题而展开;三是王符治道思想中所彰显出的人本理性精神。  相似文献   
984.
通识教育的目的在于建立人的主体性,以完成人之自我解放,并与所互为之人文及自然环境建立生存主体性的关系.通识教育可区分为核心课程与一般课程两个层次.伦理是教养之大成,医学伦理是医者把认知、发展与修养在医患关系上的努力.动之以情,说之以理,诉立以法,是通识伦理教育的一般方法.  相似文献   
985.
杨继平  郑建君 《心理科学》2006,29(4):929-932,925
本研究采用理论分析、专家访谈和文献总结等方法建构了明清晋商组织管理结构的维度。运用管理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形成了晋商组织管理结构认同评价问卷,对672名被试的测查结果进行处理,以考察明清晋商组织管理的因素结构。通过验证性因素分析得出明清晋商组织管理的因素结构包括六个维度,即w1:唯才是举、任人唯贤;w2:制度严格、号规严谨;w3:德才兼备、量才录用;w4:灵活激励、人身顶股;w5:用人不疑、委以全权;w6:以学保商、以人为本。  相似文献   
986.
亲子鉴定对于维护家庭应有的婚姻观念和伦理关系的积极意义是不言而喻的;但同时也带来一系列需要引起注意的新问题,如强化了男子亲权的意义而忽视了女子亲权的意义、强化性关系的生理和血缘伦理意义而弱化了性关系的社会伦理意义,容易因诱发和助长夫妻间的不信任情绪而导致婚姻和家庭信任危机等;因此,国家和社会应当对亲子鉴定进行必要的引导和限制。  相似文献   
987.
延迟满足是一种心理成熟的表现,专指一种甘愿为更有价值的长远结果而放弃即时满足的抉择取向,以及在等待期中展示的自我控制能力。本文通过论述儿童的自我延迟满足能力的发展的特点以及影响其自我延迟满足能力的发展的因素,探索了如何教育儿童自我延迟满足能力的有效途径,对幼儿健康成长和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988.
本文从环境心理学的角度论述了环境污染可以通过作业环境、室内环境、生态环境对人的心理行为产生影响;也可以通过遗传变异导致出生缺陷,或直接损伤身体等原因对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并且提出了心理干预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989.
城市“空巢”家庭特征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在城市化进程中,家庭空巢化正在成为一个热点问题。空巢老人是老年人中有独特需要的群体,极易产生各种身心问题。影响家庭空巢的因素很多,既有来自人口内部结构的因素.也有来自观念、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原因,并且在人口、经济、生理、休闲方式上有着独特的特征。空巢家庭的养老问题有着很大风险,因此养老模式的探讨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990.
Evidence-based practice in psychology (EBPP) is ordinarily understood to demarcate between legitimate and illegitimate psychotherapy practice, based upon the epistemic demarcation distinguishing scientific from non-scientific knowledge. EBPP emphasizes the value of effective and efficient interventions identified through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and cost-benefit analyses. Basing the template for choice of action or strategy on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and cost-benefit analyses create a deceptive appearance of ethical neutrality. However, there is an implicit ethical demarcation at work in EBPP, which favors a non-articulated specific position in normative ethics. More particularly, evidence-based practice in psychology is structured according to a utilitarian framework, severely limiting the kinds of ethical perspectives available to assess psychotherapy practice. The latter point is illustrated through a new mode of delivering psychotherapy services called “Internet-based guided self-help” (IBGSH). In EBPP the only relevant ethical question is to what extent any intervention, such as IBGSH, is effective and efficient. Some of the limiting effects of the ethical, utilitarian, demarcation are showcased by presenting three alternative ethical perspectives by which psychotherapy practice in general and IBGSH in particular can be analyzed. The analysis concludes that EBPP is not suited to ethically regulate the practice of psychotherap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