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50篇
  免费   789篇
  国内免费   787篇
  2024年   18篇
  2023年   144篇
  2022年   158篇
  2021年   212篇
  2020年   348篇
  2019年   356篇
  2018年   316篇
  2017年   394篇
  2016年   385篇
  2015年   240篇
  2014年   319篇
  2013年   966篇
  2012年   215篇
  2011年   244篇
  2010年   214篇
  2009年   269篇
  2008年   321篇
  2007年   295篇
  2006年   296篇
  2005年   253篇
  2004年   236篇
  2003年   202篇
  2002年   173篇
  2001年   143篇
  2000年   129篇
  1999年   105篇
  1998年   72篇
  1997年   68篇
  1996年   53篇
  1995年   56篇
  1994年   61篇
  1993年   39篇
  1992年   29篇
  1991年   33篇
  1990年   20篇
  1989年   19篇
  1988年   19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17篇
  1984年   17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7篇
  1981年   6篇
  1980年   11篇
  1979年   7篇
  1978年   5篇
  1977年   7篇
  1976年   2篇
  197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5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41.
A variable message sign (VMS), which is a key component of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s, has been frequently used in the management of urban roads and motorways to provide drivers with real-time traffic condition information about a road section or area. Nevertheless, there is a lack of unified regulations for VMS design, which makes it difficult to accurately determine the understandability and legibility of VMS information. In practice, inappropriate designs of VMSs are common, such as overload of VMS information and excessive number of phases, particularly on the urban roads of China. Building on our earlier findings obtained by surveys, in this study, field tests were conducted to assess the reliability of VMS information in terms of the visual perception characteristics of drivers. For a full visual perception, the information displayed on a VMS must be reliable, i.e., it should be easy for drivers to detect, obtain, and understand the messages they require. Two basic theories—information theory and visual perception theory—were introduced to build a quantification model of VMS information, select evaluation indices, and design the experimental process. A total of 24 drivers participated in the field experiments and questionnaires. Five indices—information obtainment rate, periodic validity, driver subjective scoring and the corresponding UI (represents information intelligibility), and CE (represents information legibility)—were analyzed to evaluate their relationships to VMS information reliability. The results confirmed that the amount of information, and the scrolling period considering redundant distance, significantly affect the reliability of VMSs information. For static VMSs, the information obtainment rate and the subjective scoring decrease with increasing amount of information. The recollection accuracy of the drivers significantly declines when the amount of information shown increases to 90 bits, corresponding to an information obtainment rate of less than 0.8 and UI equal to 0. For dynamic VMSs, the information reliability deteriorates as the scrolling period shortens and the number of phases increases. Unreasonable reliability is found when the periodic validity is less than 0.9, i.e., the actual scrolling period is more than 10% less than the calculated one, corresponding to CE equal to 0. The reliability of information was evaluated by combining the subjective scoring of the drivers and a data-based statistical analysis and considering driving safety. Accordingly, it was recommended that 90 bit is the maximum amount of information to be shown on a VMS and that the preferred scrolling period of each phase of a dynamic VMS is 5 s.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support the objective of providing reliable information to drivers by addressing the problems related to the amount of information and presentation time for VMSs. These findings provide a basis for determining the thresholds for VMS information to promote practical and user-friendly designs of VMSs on urban roads.  相似文献   
142.
143.
物质成瘾是一种涉及生理、心理和环境等多因素的复杂现象, 但是当前基于生物还原论的解释对物质成瘾现象整体性的理解和康复研究造成了阻碍。网络理论聚焦于心理障碍变量之间相互作用形成的反馈环路, 从整体视角为研究物质成瘾提供了新的理论框架。将网络理论应用于物质成瘾的研究中将有利于:(1)理解症状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影响; (2)理解症状网络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动态变化过程; 以及(3)将多层次和多水平因素整合到统一的理论框架中。从网络理论视角来理解物质成瘾, 也将对未来的干预和治疗提供了理论支持。目前, 网络理论仍处于言语模型阶段, 未来需要进一步提出更具体、可验证的统计模型, 以完善对于物质成瘾机制的了解, 更加有效地推进物质成瘾的治疗与恢复。  相似文献   
144.
发展性阅读障碍是一种在获得阅读技能方面的特殊困难, 这种障碍会严重影响个体的发展, 如何帮助发展性阅读障碍者改善其阅读技能是近年来研究的焦点。传统的干预方法主要针对发展性阅读障碍者的语音缺陷, 这类方法存在一些问题, 如费时费力、给阅读障碍者带来阅读压力等。近年来, 大部分研究表明通过趣味性的动作视频游戏训练可以显著地提高发展性阅读障碍者的阅读技能, 但是其背后的机制尚不明确。基于大细胞通路缺陷理论框架, 从视觉空间注意、注意跨通道转换、视觉运动加工等方面来梳理动作视频游戏与阅读之间的关系, 揭示了动作视频游戏训练对阅读效率影响的可能内在机制。未来的研究可以在大细胞通路缺陷理论的框架下, 深入分析动作视频游戏改善阅读的神经机制, 并尝试开发更适合发展性阅读障碍者的干预程序。  相似文献   
145.
如何揭示群体规范和公平价值在个体心理发展中的作用机理, 提升儿童-青少年在群际互动当中的公平感知与规范执行, 是教育心理领域的关键问题。公平规范执行中内群体偏爱现象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之一, 然而先前研究存在以下不足:1)大多采用问卷法, 易受社会赞许性的影响, 存在言行不一致的情况; 2)大多采用情景实验, 聚焦社会互动的最终行为输出端, 无法实时有效地把握社会决策的动态进程; 3)脑成像研究仍以fMRI技术为主, 侧重于评估认知加工潜在的脑区激活模式及各脑区间的功能连接, 缺乏对群际公平规范执行中大脑激活动态模式的精确把握。针对这些不足, 本项目从资产分配情景出发, 以儿童和青少年为研究对象, 联合运用认知、行为、眼动和电生理等多层次测评手段, 对公平规范执行中内群体偏爱的发生过程进行认知解析, 探讨认知控制和心智化在其间的关键作用机制及其心理发展轨迹。研究结果将服务于中小学管理中的德育教育, 引导与培养学生的公正感与行为。  相似文献   
146.
基于付出回报失衡模型,考察了高校青年教师的付出回报失衡与焦虑的关系。对336名高校青年教师进行了多时间点调查。结果显示:(1)付出回报失衡对高校青年教师的焦虑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2)付出回报失衡通过心理契约破裂间接影响高校青年教师的焦虑;(3)相较于低过度承诺教师,高过度承诺教师的付出回报失衡经由心理契约破裂对焦虑的影响更为突出。研究结果揭示了付出回报失衡对焦虑影响的过程机制和边界条件,对高校青年教师工作焦虑的改善有一定启示。  相似文献   
147.
本文基于资源保存理论,探讨职场不文明行为对组织公民行为的影响机制及作用边界。通过问卷调查315份员工和领导的配对样本数据,结果表明:职场不文明行为负向预测组织公民行为,情绪耗竭、组织自尊中介了职场不文明行为与组织公民行为间的关系;心理韧性调节了情绪耗竭、组织自尊在二者间的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48.
双加工理论认为熟悉性和回想是情景记忆的两个独立过程,其重要证据是ERP研究中FN400和LPC可以分别指示熟悉性和回想。但也有研究证明FN400是概念启动和熟悉性共同作用的结果,而LPC也不能准确的反映回想加工,因此,将其作为双加工理论证据的可靠性需进一步讨论。未来需进一步明确概念启动和熟悉性影响FN400的前提条件,并在提高生态效度和控制额外变量的同时明晰LPC的指向性,同时探究熟悉性和回想在再认过程中的具体作用方式。  相似文献   
149.
赵益  何东军 《心理科学》2021,(3):530-536
为了研究眼跳的双相调节理论是否适用于人类的视觉系统,本研究测量了人类被试对分别呈现在三种眼跳时间段(基线、眼跳抑制和眼跳增强)内的光栅的朝向辨别准确率。研究发现:相对于光栅呈现在基线时间段内,被试对呈现在抑制(或增强)时间段内的光栅的朝向辨别准确率显著地更低(或更高)(实验1);另外,只有使用低或中等空间频率光栅作为测试刺激时,才有这种双相调节作用(实验2)。这些结果表明:人类的视觉系统在眼跳过程中存在双相调节机制,并且这种双相调节机制具有刺激选择性。  相似文献   
150.
孙五俊  姜媛  方平 《心理科学》2021,(1):230-236
摘 要 积极和消极情绪的同时体验,即混合情绪,是生活中常见的情绪状态。健康应对的共激活模型、情绪动态模型和积极比模型一致认为混合情绪与心理健康之间呈现非线性的关系,适当的混合情绪有利于个体在困境中全面加工和整合信息,寻求意义,获得控制感,进而实现健康应对和心理症状改善,获得幸福感。未来研究应关注对非线性关系的精确描述;低压力或非压力情境下混合情绪的意义;进一步研究混合情绪促进心理健康的内部机制和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