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399篇
  免费   2815篇
  国内免费   485篇
  2024年   22篇
  2023年   103篇
  2022年   145篇
  2021年   276篇
  2020年   415篇
  2019年   746篇
  2018年   658篇
  2017年   762篇
  2016年   718篇
  2015年   626篇
  2014年   547篇
  2013年   978篇
  2012年   430篇
  2011年   422篇
  2010年   299篇
  2009年   320篇
  2008年   280篇
  2007年   319篇
  2006年   311篇
  2005年   268篇
  2004年   220篇
  2003年   221篇
  2002年   194篇
  2001年   169篇
  2000年   139篇
  1999年   114篇
  1998年   73篇
  1997年   76篇
  1996年   64篇
  1995年   60篇
  1994年   68篇
  1993年   50篇
  1992年   45篇
  1991年   37篇
  1990年   30篇
  1989年   21篇
  1988年   21篇
  1987年   35篇
  1986年   31篇
  1985年   37篇
  1984年   38篇
  1983年   33篇
  1982年   34篇
  1981年   33篇
  1980年   29篇
  1979年   32篇
  1978年   29篇
  1977年   51篇
  1976年   42篇
  1975年   27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41.
面孔宽高比是左右颧骨点之间的距离除以上面高所得到的比值,被认为是人类面孔性别二态特征之一。男性面孔宽高比被认为是男性睾酮水平的可信外显指标,与攻击行为、欺诈等不道德行为存在显著关联,并受到社会经济地位的调节;面孔宽高比与上进心、对内群体成员的牺牲精神等男性化积极社会行为亦存在显著关联。睾酮水平被认为是面孔宽高比和社会行为两者背后的共变因素,并引起激烈争论:面孔宽高比的性别差异在多个研究中未获支持,男性面孔宽高比与睾酮水平存在关联的直接证据亦有待进一步夯实。  相似文献   
242.
采用青少年感恩量表、学校联结量表、青少年外化问题行为调查表和焦虑抑郁量表对1217名中学生进行调查,考察了青少年感恩与其问题行为的关系,以及学校联结的同学支持、教师支持和学校归属感三大成分在其中的系列中介作用。结果表明:(1)青少年感恩与其外化问题行为和内化问题行为(以焦虑抑郁为指标)均显著负相关;(2)学校联结三大成分在感恩与其外化和内化问题行为之间均起着系列中介作用,即感恩对青少年学校归属感既有直接影响,也通过增强同学支持和教师支持间接促进其发展,进而学校联结的三成分共同作用减少青少年的外化和内化问题行为。  相似文献   
243.
吴鹏  刘华山 《心理学报》2014,46(8):1192-1207
目前道德心理学中存在对道德推理作用的质疑, 这一质疑源自哲学领域的著名争论。从经典道德心理学理论来说, 道德推理应该是道德行为的重要决定因素, 但新近的观点则否定这一重要作用。本研究采用元分析技术探讨道德推理与道德行为的关系。通过文献搜索与检查, 获得了50项研究和83个独立效应量, 共包含16738名被试。检验表明发表偏差不会影响元分析的结果, 选择随机效应模型是准确的。通过随机效应模型的元分析表明, 道德推理与道德的行为有显著的正相关, 与不道德的行为有显著的负相关。调节效应分析表明, 道德推理测量工具的类型会影响道德推理与道德行为的关系, 被试年龄阶段会影响道德推理与不道德行为的关系。这些结果肯定了道德推理的作用, 也强调了研究过程中要关注测量工具的类型, 指出了需要开发更全面的道德推理测量工具。  相似文献   
244.
张晓  陈会昌  张桂芳 《心理学报》2008,40(4):418-426
通过对102名托班幼儿的母亲和教师间隔9个月的两次测查,考察了母子关系、师生关系在儿童入园第一年的问题行为发展中的作用。结果表明:控制了儿童入园三个月时的问题行为后,(1)母子关系无法直接预测入园一年时的问题行为,师生关系冲突性可以反向预测入园一年时的退缩和违纪问题;(2)儿童性别调节了母子关系冲突性对入园一年时攻击问题的预测,即母子关系冲突性对入园一年时攻击问题的正向预测作用仅对女孩成立,对男孩则不成立;(3)师生关系亲密性调节了母子关系亲密性对入园一年时的退缩、焦虑、攻击和违纪问题的预测,即母子关系亲密性对入园一年时各种问题行为的负向预测作用仅对师生关系亲密程度高的儿童成立,对师生关系亲密程度低的儿童则不成立;对师生关系亲密程度低的儿童来说,母子关系亲密性对入园一年时的焦虑问题甚至具有正向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245.
段锦云  凌斌 《心理学报》2011,43(10):1185-1197
企业的自主创新离不开员工的自发性和创造性, 员工建言行为研究因此愈加受到重视。本研究拟探索中国背景下企业员工建言行为的结构(研究一), 并检验中国人的典型思维特征-中庸思维与中国背景建言行为的关系(研究二)。研究一通过对长三角地区30名企业员工的访谈提取建言行为关键事件, 编制初始问卷, 再通过对159名被试的探索性因素分析, 抽取出顾全大局式和自我冒进式两个建言行为维度; 另一批159名被试的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进一步证实了该结构。研究二以278份配对员工为样本, 层次回归分析结果表明, 中庸思维与顾全大局式建言存在正相关, 与自我冒进式建言存在负相关, 且授权对中庸思维与两类建言行为之间关系存在着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246.
计划行为理论述评   总被引:39,自引:0,他引:39  
计划行为理论是社会心理学中最著名的态度行为关系理论,该理论认为行为意向是影响行为最直接的因素,行为意向反过来受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的影响。计划行为理论在国外已被广泛应用于多个行为领域的研究,并被证实能显著提高研究对行为的解释力和预测力。文章对这一理论进行了全面概述,包括理论的提出、内涵、测量方法以及理论研究的新进展,并指出了理论仍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247.

海德格尔与列维纳斯都“直面”死亡问题,并对死亡的本性、自我与死亡的关系以及他人之死与自我的关系等问题做出充分回应。海德格尔认为死亡是始终“悬临”于此在生存之中的向终结存在的方式,死亡构成了此在最为本己的整体能在,并展现为主体“我-能”的意向性结构。列维纳斯却要打破生存论上的死亡“悬临”,消解主体的“我-能”,并将“向来属我”的死亡孤独转换为伦理学上“异质属他”的死亡责任,由此,死亡不再是此在为自身存在负责的方式而是为“他者”担负责任的伦理要求。

  相似文献   
248.

基于对10名疫情期间曾支援前线的医护工作者的深度访谈,并结合对网络平台相关文本的内容分析,旨在透过新家庭主义视角,致力于探讨医护人员在面对家庭与国家二者关系时的矛盾与张力,呈现其支援实践中形成家国平衡的文化与社会逻辑,从而探究其做出“舍小家、为大家”的支援实践的行为机制和合理性基础。研究认为,医护人员支援实践的抉择是受到多方因素影响、在医护人员进行综合考量下的结果。这一权衡过程主要体现为国家在场的驱动与感召、家庭弥散渗透下的调适和个人个体主义的出现。

  相似文献   
249.

如何解释“自我”是认知神经科学要面对的一个难题。临床研究发现,人脑右半球的联想区可将源自身体的感知和心智的理知整合成统一体验,即“自我感”,这是理解主观经验“我性”的一种新模型。这种新模型将神经层次的自我感与临床上对自我障碍症状研究相结合,为自我感的神经心理过程提供了一个统一解释框架,以说明人的自我认知特征和感知经验的神经心理过程。这种自我感的神经心理过程可被视为适应性表征过程,这为哲学上的人格同一性问题提供了临床经验解释,表明了神经心理过程可整合到统一经验中,从而形成一个统一的自我主观经验。

  相似文献   
250.
张超陈冰  赵玉芳 《心理科学》2022,45(6):1428-1435
亲群体行为在个体的成长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适应价值。三个研究探讨了社会排斥对亲群体行为意向的影响以及权力感的调节作用。研究1采用问卷法考察社会排斥与亲群体行为意向的关系,发现社会排斥能够正向预测亲群体行为意向;研究2与研究3采用实验法操纵社会排斥,并分别通过回忆法启动个体状态权力感(研究2)、测量特质权力感(研究3),发现在社会排斥下,相比于低权力感者,高权力感者的亲群体行为意向更高,结果证实了权力感能够调节社会排斥对亲群体行为意向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