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1篇
  免费   41篇
  国内免费   113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22篇
  2020年   27篇
  2019年   26篇
  2018年   32篇
  2017年   25篇
  2016年   27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50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3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ABSTRACT

Concerns have been raised about the reliability of dot-probe tasks. The cued Visual Probe Task (cVPT) uses cues predicting locations of emotional stimuli, which appears to improve reliability. However, cVPT reliability could be affected by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volving cue features. Here, we assessed specifically anticipatory reliability. Further, trial-to-trial carryover effects, previously found for stimulus-evoked biases, were tested. 82 participants were analysed, who performed an online procedure including a reversal of the cue mapping. Predicted stimulus categories were neutral and angry faces. Cue-Stimulus Intervals of 400 and 1000?ms were used. An overall anticipatory attentional bias, in terms of RT difference scores, towards threat was found. Reliability was around .4, similar to previous results despite the mapping reversal procedure. Carryover effects were found with a similar pattern as for non-cued threat-evoked bias. The results confirm a reasonably reliable outcome-focused bias towards threat, showing similar carryover effects as found for stimulus-evoked bias.  相似文献   
82.
People living with HIV can experience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TSD). Complex relationships exist between HIV, PTSD and cognitive impairments. This cross-sectional study compared three cognitive impairments (false memory, attentional bias, deficits in future thinking) among people living with HIV with and without PTSD in Iran. People living with HIV with PTSD (n = 20) and without PTSD (n = 20) completed measures of psychological symptomatology, dot-probe task, Deese Roediger McDermott paradigm and future thinking task at Razavi Khorasan Health Center. The PTSD group, when compared to the non-PTSD group, recognised a significantly greater number of false memories (p < .001; η2 = .58), had an attentional bias toward threat-related words (p < .001; η2 = .35) and imagined fewer specific future events (p < .001; η2 = .31). People living with HIV with PTSD may have difficulties with false memory, attentional biases, and generating future events. Since psychological treatments are limited in Iran, this research highlighted some potential cognitive targets for people living with HIV.  相似文献   
83.
郑旭涛  郭文姣  陈满  金佳  尹军 《心理学报》2020,52(5):584-596
采用学习-测验两任务范式, 通过3项实验探讨了社会行为的效价信息对注意捕获的影响。在学习阶段, 被试观看具有积极效价的帮助行为(某智能体帮助另一智能体爬山)和消极效价的阻碍行为(某智能体阻碍另一智能体爬山), 以及与各自运动特性匹配的无社会交互行为, 其目的为建立不同智能体颜色与社会行为效价信息的联结关系。在测验阶段, 则分别检验社会行为中的施动方(帮助者和阻碍者)颜色和受动方(被帮助者和被阻碍者)颜色的注意捕获效应。结果发现, 消极社会行为中施动方颜色和受动方颜色均更容易捕获注意, 而积极社会行为效价信息并没有改变联结特征值的注意捕获效应; 且相比于受动方, 与消极社会行为效价建立联结的施动方颜色的注意捕获效应更强。该结果提示, 存在消极社会行为效价驱动的注意捕获, 且消极的效价信息与卷入社会行为所有个体的特征建立联结, 但该联结中施动方物理特征具有更高的注意优先性。这一发现暗示, 声誉信息与对社会交互行为的整体表征可能综合作用于对社会交互事件的注意选择。  相似文献   
84.
已有研究表明死亡凸显会抑制自我面孔和自我参照记忆加工的自我优势,可是死亡凸显对自我姓名的影响尚不明确,本研究采用事件相关电位技术,探索死亡凸显对自我姓名注意瞬脱对抗效应及其大脑神经活动的影响。58名被试在经历不同的启动任务后,完成自我姓名、朋友姓名和名人姓名的注意瞬脱任务。行为结果发现自我姓名识别正确率显著高于朋友姓名和名人姓名,表现出稳定的自我姓名加工的注意瞬脱对抗效应;电生理数据发现死亡启动后自我姓名诱发的P300波幅显著低于消极启动组和中性启动组,而朋友姓名和名人姓名并不受启动的影响。本研究结果与以往研究结果共同表明死亡想法凸显会使个体将抑制自我加工(自我姓名、自我面孔和自我参照记忆)作为应对远端死亡焦虑的一种手段。  相似文献   
85.
奖赏能够影响注意控制,但是关于奖赏历史对注意控制的影响还处于争论之中。本研究以大学生为被试,采用点探测范式,操作了奖赏历史和奖赏额度,考察了奖赏历史对自上而下注意控制的调节作用。实验一结果发现,有奖赏-无奖赏条件下前后阶段反应时无显著差异,无奖赏-有奖赏条件下有奖赏阶段的反应时显著短于无奖赏阶段。实验二操作了奖赏额度,结果与实验一一致。整个研究表明,奖赏历史促进自上而下注意控制,先前奖赏对随后自上而下注意控制产生持续促进效应。  相似文献   
86.
采用状态-特质焦虑量表、流调抑郁量表、注意控制量表和正负性信息注意量表,对481名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研究,考察了焦虑、抑郁对注意偏向的影响,并探讨了注意控制在其中的中介作用。研究发现:(1)正性注意偏向与注意控制呈正相关,与状态焦虑、特质焦虑和流调抑郁呈负相关;负性注意偏向与注意控制呈负相关,与状态焦虑、特质焦虑和流调抑郁呈正相关。(2)特质焦虑、注意集中、注意转移可显著预测正性注意偏向,状态焦虑、流调抑郁和注意集中则显著预测负性注意偏向。(3)注意转移和注意集中中介了状态焦虑、特质焦虑、流调抑郁和正、负性注意偏向间的关系。研究提示注意控制是一个重要的保护性因素,可缓解或消除焦虑和抑郁对注意偏向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87.
视觉工作记忆对前注意阶段注意定向的调节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豹  金志成  陈彩琦 《心理学报》2008,40(5):552-561
在注意阶段,视觉工作记忆与注意共享某些特征时,视觉工作记忆内容会引导注意定向。在前注意阶段的影响又是如何?对此问题的研究却很少见,本研究采用工作记忆与基于特征的视觉搜索相结合的任务深入探讨了此问题。研究结果发现:即使在前注意阶段,注意定向也会受到视觉工作记忆自上而下的调节。然而与注意阶段不同的是:当视觉工作记忆内容与随后视觉搜索任务的目标相关时,与记忆内容匹配的搜索项目会引导注意定向到该项目所在的位置,但只有此项目作为分心物时,才会明显地延迟对靶子的加工,而此项目作为靶子时,这种影响并不明显;当视觉工作记忆中保持的项目与随后视觉搜索任务的目标无关时,注意会忽略视觉工作记忆中保持的项目,有效地检测靶子  相似文献   
88.
抑郁患者的注意偏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抑郁患者的注意偏向是抑郁认知研究中的重要问题。该文从研究范式、注意偏向特点及理论解释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在研究范式上有Stroop范式、点探测任务和线索–靶子范式等,在抑郁患者注意偏向的特点上有对象为临床患者、需要阈上刺激、刺激内容针对抑郁患者和刺激强度不能太弱等,在理论解释上有注意成分、注意聚焦变窄、认知负荷和唤醒水平等,并对将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9.
情绪信息与注意偏向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情绪信息对注意的调节是情绪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过去的研究多集中于注意偏向,研究范式的多样化、被试群体特质的差异性,导致对注意偏向机制的诸多争论,形成了注意成分说、图式说、注意资源说和PDP模型。注意成分说认为,威胁相关的刺激损害了注意解除能力而引起偏向。图式说认为,图式或知识结构的激活引发注意偏向。注意资源说认为,过多注意资源的消耗引起情绪Stroop实验中的注意偏向。PDP模型认为,特殊人群过高的输入单元激活水平引起注意偏向。  相似文献   
90.
注意捕获的另一扇窗户——无意视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观察者集中注意于某个物体或事件的时候,他们经常不能觉察到显著的、与众不同的物体,这种现象被称为“无意视盲”(Inattentional Blindness)。在无意视盲研究中,存在两类实验范式——静态无意视盲和动态无意视盲研究范式。首先,从刺激的感觉显著性、认知显著性、心理工作负荷、定势和期望以及加工能力等方面分析了影响无意视盲的因素;其次,对无意视盲和无意遗忘的争议以及无意视盲是“全或无”还是连续谱的争议也进行了总结;最后,从无意视盲角度出发探讨了内隐注意捕获和外显注意捕获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