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86篇
  免费   250篇
  国内免费   25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7篇
  2022年   51篇
  2021年   69篇
  2020年   106篇
  2019年   115篇
  2018年   94篇
  2017年   101篇
  2016年   96篇
  2015年   74篇
  2014年   84篇
  2013年   239篇
  2012年   67篇
  2011年   66篇
  2010年   51篇
  2009年   52篇
  2008年   49篇
  2007年   54篇
  2006年   55篇
  2005年   51篇
  2004年   50篇
  2003年   44篇
  2002年   35篇
  2001年   31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23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2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6篇
  1979年   3篇
  1978年   8篇
  1977年   6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佘卓霖  李全  杨百寅  杨斌 《心理学报》2021,53(9):1018-1031
随着行业竞争压力的加剧, 工作狂领导在职场中愈发普遍。然而对于工作狂领导在组织中的有效性, 无论是在实践界还是在学术界都尚存争议。鉴于此, 本研究基于社会信息加工理论, 分析工作狂领导对团队绩效的双刃剑作用机制。通过对某物业管理服务公司进行多时点、多来源的问卷调查, 研究结果表明:一方面, 工作狂领导会提升团队工作卷入, 促进团队绩效; 另一方面, 工作狂领导也会引发团队消极情绪, 损害团队绩效表现; 团队工作重要性能有效缓解工作狂领导对团队绩效的消极作用, 同时促进其积极作用。以上研究发现有助于辨证理解工作狂领导有效性, 为组织培育管理人才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42.
《Pratiques Psychologiques》2021,27(4):241-259
Bullying affects a significant number of students and can have serious negative consequences in terms of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It is, therefore, necessary for education staff to know how to respond effectively to stop it. However, this does not always seem to be the case at present. The purpose of this article is to describe six commonly used reactive approach (direct sanctions, restorative practices, reinforcement of the victim, mediation, the support group method, and the shared concerns method), as well as to synthesize the scientific knowledge regard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each of these approaches. It emerges that no approach appears to be particularly effective in all cases and that it is therefore necessary for professionals to be trained to be able to choose the appropriate approach according to the situation.  相似文献   
43.
现有研究主要采用结果评价或结果反馈的方式考察评价对错误后调整效应的影响,但是任务前的社会评价怎样影响错误后调整效应尚不清楚。本研究采用社会评价任务,以错误后反应时和错误后正确率为指标,在两个实验中考察正性和负性评价对错误后调整效应的影响。结果发现,实验1和实验2中正性和负性评价条件下错误后减慢效应差异均不显著,说明正性和负性评价对错误后调整的作用是一致的,且不受实验任务的影响。在实验1中通过和无评价条件比较发现,评价条件下的正确后反应显著慢于无评价条件,但是评价条件下的错误后反应与无评价条件无差异,说明社会评价加速了个体错误后调整。而且在实验2中发现高低自我效能组个体错误后调整效应差异不显著,说明当前结果不受个体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因此,当前研究说明任务前的社会评价促进了个体错误后行为调整,但是错误后调整效应不受社会评价效价的影响。  相似文献   
44.
采用自由观看眼动追踪范式,考察特质焦虑青少年在观看情绪面孔图片过程中的眼动轨迹。结果发现,高特质焦虑组对愤怒和恐惧面孔的首次注视到达时间(TFF)较快,首次注视持续时间(TFD)较短;低特质焦虑组对愤怒和恐惧面孔的TFF虽然稍早于平静面孔,但差异不显著。在刺激呈现1000ms之后,高特质焦虑组对愤怒和恐惧面孔的注视次数(FC)较多,平均注视持续时间(AFD)较短。低特质焦虑组对愤怒和恐惧面孔的FC较少,AFD较长;这就表明,高特质焦虑青少年在认知加工早期对威胁性刺激注意定向加速,没有注意解除困难,呈现“浅尝辄止”现象。而在认知加工晚期,他们则对威胁性刺激存在“反刍”现象。  相似文献   
45.
为探究感恩对初中生合作水平的影响,本研究采用追踪调查与实验相结合的方法,通过两个研究分别探究了特质感恩与内在的合作倾向,状态感恩与外在的合作行为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1)初中女生的特质感恩、人物取向感恩显著高于男生;初一下的合作倾向显著低于初一上、初二上时期;(2)初中生的特质感恩水平能显著正向预测合作倾向,状态感恩的唤起会增加公共物品困境中的合作行为。  相似文献   
46.
本研究采用事件相关电位技术(ERPs)结合多源干扰任务(MSIT)范式来探讨特质自我控制个体的认知神经机制。考察了高、低自我控制者各26名在MSIT任务上的差异。结果:高自我控制者的反应时显著长于低自我控制者。在MSIT冲突条件下,高自我控制者的N2和P3(LPC)波幅比无冲突条件更大。结论:高自我控制者较低自我控制者处理冲突干扰更慢,需要的注意资源较多,激活前额叶中部脑区。  相似文献   
47.
为了探讨生涯适应力与择业焦虑的关系及内部的认知加工过程。采用点探测范式测量注意偏向,问卷法调查大学生的生涯适应力、归因和择业焦虑。结果发现:(1)生涯适应力既能直接负向预测择业焦虑,又能通过积极事件归因方式、及注意偏向和积极事件归因方式的链式中介作用间接预测择业焦虑。(2)在生涯适应力与择业焦虑的关系中受到消极事件归因方式的调节作用:只有消极事件积极归因时,生涯适应力才会影响择业焦虑。研究结果揭示了择业焦虑的内部作用过程,丰富了生涯适应力通过注意偏向和积极事件归因方式影响择业焦虑的解释视角,为通过归因和注意偏向的调整缓解不同生涯适应力个体择业焦虑提供了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48.
选取68名初一学生并以班级为单位分为四周正念减压(mindfulness-based stress reduction,MBSR)训练组和对照组,探讨四周MBSR对初中生焦虑和正念水平的影响,以及训练效果是否存在基线效应与性别差异。结果发现:(1)四周MBSR可以提高初中生的正念水平,缓解其焦虑情况;(2)“不判断”和“特质焦虑”基线水平影响正念训练的效果;(3)四周MBSR对初中生的训练效果不存在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49.
An explanation-approach within the frame of a universal and integrating theory of aggression is favored for understanding the effects of exposure to violence. Kornadt's Motivation Theory of Aggression is used to generate several hypotheses concerning the effects of aggressive movies on a viewer's expectancy-value-cognitions and these are tested in an experiment. The experiment suggests that aggressive stimulation is able to change aggression-related expectancy-value-cognitions in an aggression-facilitating direction. Based on these results, an attempt is made to explain increases in the aggression of viewers in terms of the Motivation Theory of Aggression. © 1993 Wiley-Liss, Inc.  相似文献   
5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