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62篇
  免费   351篇
  国内免费   659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61篇
  2022年   87篇
  2021年   72篇
  2020年   142篇
  2019年   137篇
  2018年   125篇
  2017年   145篇
  2016年   172篇
  2015年   92篇
  2014年   148篇
  2013年   424篇
  2012年   132篇
  2011年   160篇
  2010年   91篇
  2009年   121篇
  2008年   116篇
  2007年   111篇
  2006年   96篇
  2005年   83篇
  2004年   60篇
  2003年   57篇
  2002年   42篇
  2001年   27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21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7篇
  1978年   6篇
  1977年   3篇
  1976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王美萍  张文新 《心理学报》2010,42(11):1073-1081
运用问卷法与DNA分型技术, 以153名高和低攻击组初中生为被试, 考察COMT基因rs6267多态性与攻击行为的关系, 重点探讨性别与负性生活事件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rs6267多态性与男青少年攻击行为的发生显著关联, T等位基因显著降低了男青少年攻击行为发生的概率, 但该位点与女青少年的攻击行为无关; rs6267多态性与负性生活事件存在交互作用的趋势, 在那些经历高水平负性生活事件的青少年中, GG型基因携带者发生攻击行为的概率高于T等位基因携带者。  相似文献   
992.
陈庆飞  雷怡  李红 《心理学报》2010,42(2):241-250
为探讨概念范畴和特征类别对归纳推理多样性效应的影响, 采用2(概念范畴: 生物类别与非生物类别)´2(特征类别: 不可见的隐蔽特征和可见的外显特征)的实验设计, 设计了四组任务来考察5~6岁、8~9岁儿童归纳推理多样性效应的表现水平。结果显示: 在非生物类别范畴材料上, 5~6岁儿童在两种特征类别上均未表现出多样性效应, 8~9岁儿童在隐蔽特征类别上表现出多样性效应; 在生物类别材料上, 5~6岁、8~9岁儿童在外显特征和隐蔽特征上均未表现出多样性效应。概念范畴和特征类别对8~9岁儿童的归纳判断力有显著影响: 在概念范畴上, 儿童在非生物范畴材料上的表现显著高于生物范畴; 在特征类别上, 儿童在隐蔽特征上的表现高于外显特征。  相似文献   
993.
心算的策略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策略选择的角度来研究心算是当前心算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有关心算活动中问题大小效应、距离效应、奇偶效应等的行为与认知神经科学研究揭示了心算活动中不同的策略选择, 进一步加深了我们对心算加工特点的了解。未来研究在注重具体问题解决的同时, 还应注重实验设计的严密性、研究的深入性与综合性相兼顾等问题。  相似文献   
994.
四岁儿童的自我参照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研究通过两个实验探讨4岁儿童的自我参照效应。实验1与实验2分别采用3(4岁、5岁与7岁儿童)×2(自我参照与他人参照)与2(3岁与4岁儿童)×2(自我参照与他人参照)的混合设计。120名被试对物品进行所有权(ownership)识别并报告"这是我的××"或"这是李明的××",然后将图片放入相应的纸盒并再次报告,两分钟后进行自由回忆。结果显示:(1)自我参照条件下4岁组、5岁组与7岁组儿童自由回忆率有显著差异,他人参照条件下没有差异;(2)自我参照条件下4岁组儿童的自由回忆率显著高于3岁组,他人参照条件下没有差异。这说明,4岁儿童已经具有自我参照效应,同时,随着年龄的增长,自我参照条件下的自由回忆率呈现递增趋势,表明儿童自我参照效应的发展性特点。  相似文献   
995.
采用眼动轨迹记录法结合边界呈现的实验范式, 当注视点越过特定位置时, 预视字则变为另一目标字, 从而保证预视字只呈现在副中央凹区域。实验1自变量为预视字频率, 预视字与目标字均与当前句子具有语义连贯性。实验发现, 当预视字是低频时, 中央凹的首次注视时间和凝视时间更短。实验2在预视字与当前句子语义不连贯的情况下进一步探讨预视字的字频对中央凹加工的效应。实验发现, 预视字是高频时, 中央凹的首次注视时间和凝视时间更短。然而在以区域作为数据分析的单位时, 副中央凹-中央凹效应仅在首次注视时间上呈现显著。上述结果表明, 副中央凹的词汇属性会对中央凹的加工产生一定的影响, 但这种影响比较微弱, 该结果为阅读加工理论中的并行加工理论提供了一定的支持。  相似文献   
996.
崔亚飞  李红  李富洪 《心理学报》2010,42(12):1148-1155
本实验以生态关系、类别关系和无关三类项目为推理背景, 以基因X和疾病Y为不同的推理属性, 通过考察实验材料快速或延迟呈现时对推理可能性和推理信心的影响来探究属性效应中背景关系提取的原则。结果发现实验材料快速和延迟呈现时对推理可能性无显著影响, 但对推理信心有显著影响, 快速呈现时被试的推理信心显著高于延迟呈现时。由此可以认为归纳推理属性效应中人们优先按照相关性原则提取背景关系, 同时该结果还表明属性效应既有跨文化的普遍性也有其文化特殊性。  相似文献   
997.
李倩  王勇慧 《心理科学进展》2010,18(8):1222-1230
掩蔽启动范式中, 当掩蔽刺激与目标刺激的时间间隔达到100~200ms时, 出现负相容效应。负相容效应是指相容条件的反应时大于不相容条件, 错误率高于不相容条件。目前主要有三种理论来解释负相容效应的发生机制, 分别是自我抑制理论、目标更新理论和掩蔽抑制理论。三种理论探讨了负相容效应发生的机制, 即负相容效应发生在知觉阶段还是反应阶段, 涉及自我引发抑制还是刺激引发抑制。有关负相容效应发生的机制还需进一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998.
诺布效应(Knobe effect)是指副作用的道德效价影响行为意图判断的现象——当副作用是好的时候, 人们认为行为实施者是无意图地引发该副作用; 当副作用是不好的时候, 人们则认为行为实施者是有意图的。Knobe等人认为现象的产生是由于人们的道德考虑影响了行为意图的判断; 其他的研究者则从心理偏见、意图语言的实用意义、主要目的与副作用间的利益-损失权衡等角度来解释该效应。通过对各研究的总结可以发现, 诺布效应以归因过程为基础, 显示了道德判断对心理理论的影响, 其潜在的机制很可能就是人们自动无意识加工的结果在之后有意识的理性加工过程中发挥了作用。意图直觉判断会影响道德判断, 而道德判断的直觉也会影响理性的意图分析过程。  相似文献   
999.
所谓长度效应指随着加工长度的变化, 时距加工机制在认知或神经层面会表现出不一致。近20年来, 关于时距加工是否会出现长度效应存在共同机制假设和差异机制假设两种观点。共同机制假设主张不同长度的时距加工认知或神经机制相同, 且该机制可被标量计时模型解释; 而差异机制假设主张不同长度时距加工的认知或神经机制存在差异, 2~3s、1s、1/2s及1/3s等是区别不同机制的分界位置。文章还指出四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即已获证据的可靠性问题、判定标准的多元化问题、分界位置的确定性问题及理论模型的适用性问题。  相似文献   
1000.
在场景中加工物体信息时, 与物体相伴随的背景会影响对物体的加工。这种物体加工的背景效应在很多的研究中得到了证实。场景知觉中的背景效应有不同的表现, 对于场景中物体识别和背景的关系, 研究者从功能独立、相互作用和背景引导等理论角度给予了解释。其次, 自然场景材料和非自然场景材料所提供的背景信息不同, 研究者从不同的刺激水平探讨了这二者之间的背景效应存在的差异。同时, 随着技术的进步, 研究者也在探讨场景知觉过程中物体加工背景效应的生理机制, 并发现了一些与物体识别的背景效应有关的脑区定位。这些相关的研究为深入了解人是如何知觉和加工真实而复杂的环境提供了新的研究内容和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