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09篇
  免费   662篇
  国内免费   544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105篇
  2022年   113篇
  2021年   163篇
  2020年   304篇
  2019年   318篇
  2018年   253篇
  2017年   345篇
  2016年   319篇
  2015年   211篇
  2014年   275篇
  2013年   840篇
  2012年   184篇
  2011年   214篇
  2010年   166篇
  2009年   233篇
  2008年   293篇
  2007年   252篇
  2006年   234篇
  2005年   202篇
  2004年   190篇
  2003年   163篇
  2002年   146篇
  2001年   115篇
  2000年   101篇
  1999年   91篇
  1998年   60篇
  1997年   55篇
  1996年   37篇
  1995年   43篇
  1994年   47篇
  1993年   29篇
  1992年   18篇
  1991年   30篇
  1990年   20篇
  1989年   17篇
  1988年   18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12篇
  1985年   11篇
  1984年   16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7篇
  1981年   6篇
  1980年   10篇
  1979年   6篇
  1978年   5篇
  1977年   6篇
  1976年   2篇
  197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3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道德伪善(moral hypocrisy)是对道德知行脱离进行反思的产物, 反映了道德心理学和社会认知领域的最新进展。从社会学习理论、认知失调理论、社会影响理论和双加工理论四个理论来对道德伪善产生缘由进行了探讨, 并在此基础上对其产生机制进行了阐述。为了避免道德伪善的消极效应与不良后果, 进一步从个体和群体两个层面来探讨了道德伪善的影响因素。考虑到现实生活中过分强调道德伪善的负面价值, 研究积极地审视了道德伪善在诱导认知失调、塑造和培养亲社会行为以及促进组织发展等领域的应用。未来研究需在现有研究基础上, 进一步借鉴反应时和内隐测量技术来对道德伪善进行本土化和跨文化研究, 并对其应用性开展更深入和系统的探讨。  相似文献   
992.
记录14名正常成人完成四种空间推理及一种基线任务(记忆任务)时的事件相关电位,对空间推理的脑电活动情况进行考察。研究结果表明,在200ms-900ms窗口,推理任务比基线任务诱发更大的正成分。对不同推理任务的比较表明,具体与抽象材料的单模型推理诱发相似的波形;单模型与有效的双模型任务诱发的ERP成分明显不同,在300ms-600ms窗口,后者比前者诱发更大的正波;在200-600ms时间窗口,存在有效结论与无有效结论的双模型问题也诱发明显不同的ERP波形。研究的结果表明,推理与记忆涉及不同的加工要求,推理需要整合前提的信息,而记忆只需要储存前提信息。在解决双模型推理问题时,从200ms开始,被试就对刺激材料进行初步的加工与判断,随后对双模型问题采用有注解的单模型加工策略。另外,不同材料的空间推理任务之间的波形较为一致,表明视觉表象并未明显影响空间推理过程。  相似文献   
993.
薛成波  叶超雄  张引  刘强 《心理学报》2015,47(7):851-858
弱客体理论认为, 视觉工作记忆系统是由众多特征存储的子系统组成, 不同纬度的特征独立存储在相应的有限容量的子系统中, 相互之间不会竞争记忆资源。而对于特征之间绑定关系的记忆存在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绑定关系的记忆需要注意维持, 因此绑定关系的记忆会占用到特征记忆的资源; 另一种观点认为绑定关系的记忆是自动发生的, 不需要注意的维持。本实验的目的是探究特征绑定关系的记忆是否是自动发生的。在实验中, 我们设计了两种任务, 一种任务是只记忆颜色, 另一种任务是记忆颜色跟位置及其之间的绑定关系, 并测试分析视觉工作记忆相关的ERP成分CDA。结果发现两种任务条件下的CDA波幅之间没有显著差异, 说明视觉工作记忆中的特征绑定是自动发生的。  相似文献   
994.
选取生态效度较高的科学发明问题材料(分为高启发量与低启发量两类),采用“1对1”和“8对8”的“学习-测试”实验范式,考察午睡剥夺对科学发明问题解决中的原型启发效应的影响.结果发现:午睡剥夺处理、范式(“1对1”和“8对8”)和材料启发量高低在原型激活率和问题解决率上主效应均显著,午睡剥夺和范式以及启发量高低在问题解决率以及原型激活率上的交互作用不显著.这一结果说明,午睡剥夺影响科学发明问题解决中的原型启发效应,这种影响是通过对启发信息应用和原型激活两个加工过程的影响而实现的.  相似文献   
995.
情绪在决策领域中的引入曾历经过一个从刻意回避到日益重视的过程, 大量研究表明, 即使与决策本身无关的偶然情绪也会对人类的决策行为具有重要作用。本文通过梳理本领域的最新研究提出未来应注重考察:偶然情绪的影响条件、具体情绪的作用以及偶然情绪与可选项的情感属性对决策的交互影响。最后, 本文在情绪激发方法、情绪的操纵检测和决策任务实测等方面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一点研究建议。  相似文献   
996.
政治倾向是个体在意识形态上的定位, 可以分为自由主义和保守主义, 政治倾向使个体在认知和行为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虽然个体的政治倾向相对稳定, 但也会受威胁的影响而变化。动机性社会认知理论认为威胁使所有人都变得更加保守, 恐惧管理理论认为威胁使个体更坚信自己原有的文化世界观, 使原有政治倾向更加明显。本文在深入分析讨论的基础上, 指出两种理论分歧的原因在于忽略了外部威胁与内部威胁的不同。内部威胁可加强人们原有的政治倾向, 外部威胁可使人们更趋向保守。未来研究应在内外部威胁影响政治倾向变化的机制、政治倾向的本土化研究以及促进不同政治倾向个体间的和谐关系上做出努力。  相似文献   
997.
视觉表象是在记忆基础上产生的类似知觉的信息表征, 也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心理活动之一。本综述介绍了该领域中比较有影响力的表象计算理论模型, 并进一步归纳了视觉表象生成系统的成分及其对应的神经基础。分析结果强调了初级视觉皮层作为“视觉缓冲器”是生成表象的主要机能结构, 以“视觉缓冲器”为基础的表象生成系统的机能受多重因素影响。本综述有助于对视觉表象生成系统形成全面的认识, 促进视觉表象实质的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98.
张秀敏  杨莉萍 《心理学报》2018,50(1):115-129
采用质性研究方法探索基督徒祷告过程中人神依恋关系的形成与发展。研究者以“局外人”身份, 采用逐步暴露方式进入研究现场开展客位研究。运用强度抽样方式和综合式抽样策略, 抽取14名(男女各7名)正式受洗(受洗时间从2年到32年不等)的基督徒作为样本, 通过深度访谈收集资料; 运用扎根理论对收集到的资料依次进行初步分析、类属分析和理论建构; 运用参与者检验法、非参与者检验法对研究结果进行效度检验。研究得出以下结论:祷告是基督徒以“信靠”作为承诺, 向上帝袒露心迹, 提出心理诉求, 进而与上帝建立亲密关系的沟通方式和重要渠道, 它提供了人神依恋系统被激活的情境。“信靠”是基督徒通过祷告与上帝之间形成和发展人神依恋关系的前提条件和关键因素; 人神亲密度的增加又反过来促进人对于神的信靠程度。现实生活的困难为基督徒祷告提供了刺激源, 并推动人神依恋关系不断向前发展。基督徒的祷告经历了三个阶段, 由Ⅰ期向Ⅲ期水平渐次提升, 最终形成“以上帝为中心”的困难应对图式。在此过程中, 随着“上帝”的观念越来越深地植入基督徒的自我, 有关“上帝”的心理表征不断得到强化, 相反, 有关“自我”的心理表征渐次弱化, 最终进入某种“无我”的状态。  相似文献   
999.
近来, 教育心理学领域开始关注情绪因素对多媒体学习的影响, 其中诱发情绪逐渐成为研究者关注的指导设计形式。已有研究主要通过外部情绪诱发和内部情绪设计来考察诱发的积极情绪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 并发现外部情绪诱发和内部情绪设计能够成功诱发积极情绪, 但由于情绪诱发方式的多样性和多媒体学习过程的复杂性, 诱发的积极情绪对学习效果的促进作用比较微弱。综述发现, 7项涉及外部情绪诱发的实验在学习结果上产生的效应量中值分别为d保持 = -0.25, d理解 = 0.04, d迁移 = 0.30; 14项涉及内部情绪设计的实验在学习结果上产生的效应量中值分别为d保持 = 0.27, d理解 = 0.36, d迁移 = 0.29。诱发的情绪对学习过程的主观体验影响很小。多媒体学习认知情感理论认为诱发的积极情绪会通过动机的中介作用进而促进学习; 相反, 认知负荷理论认为诱发的积极情绪会增加学习者的外在认知负荷从而阻碍学习。未来研究仍需关注情绪的操纵方法、效果评定以及潜在调节变量的作用等。  相似文献   
1000.
Two decades ago, Alexander George observed a growing gap between academic theorists and practitioners in the formulation of foreign policy.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gap has been debated, but trends in the academy, society, and government suggest it is likely to grow.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