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19篇
  免费   501篇
  国内免费   92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42篇
  2020年   69篇
  2019年   140篇
  2018年   140篇
  2017年   141篇
  2016年   148篇
  2015年   117篇
  2014年   118篇
  2013年   301篇
  2012年   111篇
  2011年   76篇
  2010年   57篇
  2009年   51篇
  2008年   56篇
  2007年   79篇
  2006年   61篇
  2005年   74篇
  2004年   59篇
  2003年   50篇
  2002年   57篇
  2001年   47篇
  2000年   39篇
  1999年   27篇
  1998年   25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6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3篇
  1976年   2篇
  197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61.
成人依恋表征与婚恋依恋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近年来依恋研究已拓展到成人的依恋表征和婚恋依恋,依恋表征是成人对其早期依恋经验的回忆和重构,婚恋依恋是成人与情侣间构成的依恋情感联结。该文介绍了依恋表征和婚恋依恋研究的理论背景、测量方法及主要成果——依恋的代际传递性、依恋的临床应用、婚恋依恋对成人婚恋关系质量和工作的影响。最后探讨了成人依恋领域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如依恋表征与婚恋依恋的关系问题、依恋的稳定性与变化问题以及依恋是个体差异还是关系变量等,并分析了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862.
记忆的自我参照效应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自我参照效应(self-reference effect)指的是记忆材料与自我相联系时的记忆效果显著优于其他编码条件。自我对记忆的促进作用,存在多种理论解释,最主要的有:精细加工说,组织加工说以及双过程说。自我参照效应的研究为应用脑功能成像技术对自我进行脑定位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为情节记忆的HERA模型提供了有力的证据。目前,自我参照效应的研究同文化差异研究相结合,成为一个新的研究趋势。  相似文献   
863.
青少年学生身体自我特点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56,自引:0,他引:56  
黄希庭  陈红  符明秋  曾向 《心理科学》2002,25(3):260-264
本研究编制的青少年学生身体自我量表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该量表包含五个因素:相貌特征、运动特征、身体特征、性特征和负面特征。我国青少年学生的身体自我在总体上不存在性别差异,但女生对自己在运动特征和身材特征上的满意度显著高于男生。从中学生到大学生的年级发展趋势看,青少年学生身体自我的满意度总体上呈下降趋势;随着年级的升高,他们对自己的身体越来有越多的不满意。  相似文献   
864.
该研究为了考察农村留守老人感恩、情绪智力和自我和谐之间的关系及作用机制,采用问卷法调查了153名子女打工在外的农村老人。结果表明:(1)农村留守老人的感恩和情绪智力水平较高,自我和谐程度偏低;(2)自我和谐在健康状况上的主效应显著,健康状况与子女联系状况的交互作用也显著;(3)感恩与农村留守老人的自我和谐呈显著负相关;(4)情绪智力在感恩与自我和谐的关系中发挥着部分中介效应;(5)情绪智力不是调节变量,不会显著影响感恩与自我和谐之间关系的强度和方向。  相似文献   
865.
曹贤才  王大华  王岩 《心理学报》2020,52(8):982-992
当依恋对象不在身边时,个体可以通过内部表征的方式通达依恋对象的可得与反应性,获得依恋安全感。然而,现有研究对内部表征通达途径的考察忽略了情节模拟的作用。该研究采用实验组控制组前后测设计,考察是否可以通过依恋相关的情节模拟通达依恋对象的可得与反应性,帮助个体获得依恋安全感。研究招募正处于恋爱关系中且恋爱时长超过6个月的大学生46名。前测评定依恋相关的困境情境;3天后实验组被试进行依恋相关的情节模拟任务,控制组被试进行情境结果的撰写任务,并再次对情境进行评定。结果发现,相比于控制组,情节模拟组预期伴侣的反应性和依恋安全感有更大提升。以上的研究结果表明,依恋相关的情节模拟可以通达伴侣可得与反应性并帮助个体获得依恋安全感。  相似文献   
866.
Moral exemplarism, which insists on the centrality of particular embodiments of exemplary virtue to the moral life, is currently receiving significant attention within moral philosophy as well as theological and religious ethics. This introductory essay situates the contributions made by this focus issue on moral exemplarity in relation to the history of attention to moral exemplars, the twentieth‐century turn to virtue, philosopher Linda Zagzebski’s exemplarist moral theory, Stanley Hauerwas’s particularist embrace of Christian discipleship, Foucauldian turns to critique and self‐cultivation, and the significance of exemplars in Jeffrey Stout’s democratic piety. Arguing for the critical importance of articulating the authority of exemplars, this essay points to the ways in which the present focus can assist us to navigate between the shoals of nostalgic deference to tradition and dismissive critiques of authoritarianism.  相似文献   
867.
868.
869.
870.
Joyce M. Cuff 《Zygon》2007,42(1):249-256
Stuart Kauffman's work on complexity and self‐organization echoes ideas found in writings of C. S. Peirce and G. W. F. Hegel. Included in these common threads are the understanding of science as historical narrative, the recognition of emergence as a phenomenon associated with complex systems, and the appreciation of agency as an emergent property that serves as both a creative and determining force in evolu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