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2篇
  免费   92篇
  国内免费   35篇
  679篇
  2025年   6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22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35篇
  2019年   29篇
  2018年   29篇
  2017年   38篇
  2016年   24篇
  2015年   24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93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27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33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26篇
  2003年   27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5年   4篇
  198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51.
青少年学生大五人格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25,自引:2,他引:25  
通过对379名初中、高中和大学生样本的测查,考察了青少年学生大五人格维度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结果表明,外倾性是正性情感和生活满意度稳定有力的预测指标、神经质是负性情感稳定有力的预测指标,严谨性与生活满意度具有明显正相关,这三个维度与主观幸福感各维度的关系与国外已有的结论一致;开放性、宜人性与主观幸福感各维度的关系并没有验证Costa和McCrae(1982,1991)的结论。  相似文献   
152.
为探讨重度抑郁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non-suicidial self-injury,NSSI)行为发生的风险因素,采用贝克自杀意念量表、焦虑自评量表、Barratt冲动量表、认知情绪调节量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家庭亲密度及适应性量表对160例抑郁障碍青少年患者进行调查。结果发现,青少年重度抑郁发作患者中NSSI行为发生率较高,性别差异不显著。伴NSSI组患者的冲动性、自杀危险、焦虑、自我责难、灾难化及人际关系得分显著高于不伴NSSI组(P<0.05);计划、积极重新评价,家庭实际适应性得分显著低于不伴NSSI组(P<0.05)。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自杀危险得分、冲动性总分、人际关系、自我责难是NSSI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3.
采用青少年攻击行为量表、青少年攻击信念量表、亲子关系量表和儿童感知父母冲突量表对506名青少年进行测查,结果表明:(1)父母冲突对青少年攻击信念和攻击行为均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2)青少年攻击信念在父母冲突与攻击行为之间起着中介作用;(3)青少年攻击信念与攻击行为的关系(中介效应的后半段路径)受到亲子关系的调节,即父母冲突对青少年攻击行为的影响是有调节的中介效应。  相似文献   
154.
本研究旨在考察青少年父母支持的特点,并探讨父母支持、情绪智力对社会适应的影响。采用《青少年父母社会支持问卷》、《青少年情绪智力问卷》和《青少年社会适应状况评估问卷》对2623名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1)青少年所获得的父母支持总体状况良好,且存在显著的性别和年级差异:女生在情感支持和陪伴支持方面显著高于男生,在肯定价值和工具性支持方面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父母支持的4个维度都表现出随年级增长而下降的趋势,高二年级的父母支持显著低于初一、初二年级。(2)父母支持、情绪智力和社会适应的简单相关分析发现,父母支持与积极社会适应显著正相关,与消极社会适应显著负相关;情绪智力与积极社会适应显著正相关,与消极社会适应显著负相关;父母支持与情绪智力显著正相关。(3)父母支持与青少年社会适应的典型相关分析表明,两者的整体相关显著,父母支持组变量可被典型变量解释的比例为5.85%,社会适应组变量可被典型变量解释的比例为28.5%,冗余指数分别为1.23、5.99。(4)情绪智力在中学生父母支持和社会适应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55.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考察了上海闵行、四川仁寿、甘肃玉门三地共1051名7、9年级青少年,旨在探究在新时代背景下,不同经济和文化发展水平的地域之间,青少年价值观的发展特点及其与适应的关系。结果发现:①除时尚维度外,青少年价值观各维度上均存在显著的地域差异;上进竞争维度存在年级差异,9年级高于7年级;②除时尚和享受快乐维度外,青少年价值观各维度在不同地域间均能正向预测学习成绩、社会能力,负向预测抑郁感;时尚能够负向预测学习成绩,正向预测抑郁感;③青少年价值观某些维度对适应的预测存在显著的地域差异:友情对社会能力的预测,上海、四川高于甘肃;上进竞争对社会能力的预测,四川高于上海、甘肃;上进竞争、时尚对抑郁感的预测,四川、甘肃均高于上海。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新时代青少年价值观的发展现状,为理解青少年价值观与健康心理的关系,为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供了一定的实证依据。  相似文献   
156.
以全国24013名10~15岁儿童青少年为对象,探讨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父母教养方式对公正世界信念的影响。结果发现:(1)家庭社会经济地位能够正向预测一般公正世界信念与个人公正世界信念;(2)权威型教养方式能够正向预测一般公正世界信念与个人公正世界信念,独裁型与纵容型教养方式能够负向预测一般公正世界信念与个人公正世界信念;(3)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父母教养方式的交互作用对公正世界信念的影响显著,其中,权威型教养方式对高家庭社会经济地位比对低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儿童青少年公正世界信念的促进作用更大,独裁型与纵容型教养方式对低家庭社会经济地位比对高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儿童青少年公正世界信念的削弱作用更大。  相似文献   
157.
采用交叉滞后设计,以父母心理控制问卷和儿童显在焦虑量表为研究工具,对北京市13所中学1419名初一学生进行了连续三年的追踪测查,探讨父母心理控制与青少年焦虑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三年间父母心理控制和青少年焦虑之间均呈显著正相关;(2)父母心理控制与青少年焦虑的关系基本符合互惠效应模型,且相比于父母效应,儿童效应更稳定,表现为:初一的青少年焦虑能显著正向预测初二的父母心理控制,同时,初二的青少年焦虑也能显著正向预测初三的父母心理控制;但只有初二的父母心理控制可以显著正向预测初三的青少年焦虑;(3)父母心理控制和青少年焦虑的互惠效应模型不存在显著的儿童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158.
研究表明同伴侵害是青少年抑郁的重要风险因素,然而其中介机制和调节机制仍有待进一步探究。本研究采用问卷法对834名青少年进行调查,考察了社会退缩在同伴侵害与青少年抑郁关系中的中介作用,以及师生关系在这一关系中的调节作用。结果发现:(1)社会退缩显著中介同伴侵害与青少年抑郁的关系;(2)师生关系显著调节中介路径“同伴侵害→社会退缩→青少年抑郁”,具体而言,相较于高水平师生关系的青少年群体而言,同伴侵害通过社会退缩影响抑郁的中介效应在低水平师生关系的青少年群体中更高。  相似文献   
159.
160.
    
Problem Behavior Theory (PBT) is an influential psychosocial theory that has shaped—and continues to shape—much research on adolescent development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abroad. It is the product of over a half-century of research conducted by psychologists-cum-behavioral scientists Lee and Richard Jessor. This article engages two striking features of the history of PBT. First, it tracks how, and to what effect, a theory elaborated to explain the so-called “deviant behavior” of a group of Native Americans was extended to explain the “problem behavior” of white, middle-class, settler youth, before coming to circulate as a universal theory of adolescent behavior. Second, it explores how a theory that was meant to explain individual behaviors by connecting them to their larger social contexts came to be embraced by researchers who have been criticized for doing precisely the opposite. To do so, this article draws from Indigenous and Settler Colonial Studies scholarship and sheds light on how the logics of settler colonialism and neoliberalism have participated in the coproduction of PBT and its recep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